当前位置:首页 >> 宋晓梧

人物专栏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发稿时间:2017-02-10 11:10:36   来源:中国网   作者: 宋晓梧

  10月29日-30日,第81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暨2016新兴经济体智库年会开幕式在海口召开,论坛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主题为“结构性改革释放增长新动力——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宋晓梧在论坛上发表演讲,他指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

  目前,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增长。在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上如何更好的处理?宋晓梧认为,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保增长是要保证中长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现在面临着各种矛盾,需要静下心好好的把结构调一调,调整结构不是降速度,而是为了中长期更好的增长。因此,调结构和保增长是一致的。”他认为,当前经过了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要把调结构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产业规划方面。宋晓梧认为,政府对于中长期的产业发展,应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有指导性的规划。但更重要的是市场的创新,“企业在市场的第一线,到底什么产品能够促销,哪些符合市场的需求,处在一线的企业最清楚。所以,市场的创新、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市场自主发展的过程,当然,在这里脱离不了政府给他制造的宏观市场环境。”他表示,政府的产业规划应该更多的委托给行业协会、社会组织。

  在市场方面,宋晓梧指出,企业是市场主体,劳动者也是市场主体。要处理好资本收益与劳动报酬的关系。“从长期来看,中国很长时间实行的是低劳动成本竞争,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到了今天这个关节点,也应该需要改变了。”他认为,政府要创造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的主体应该严格的遵纪守法,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

  宋晓梧还提到了最近争论比较大的关于工资增长的问题,他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不够。中国经济增长和工资增长的拟合度比较差,工资增长还没有和经济的增长同步,没有反映市场灵活的配置。如果提高灵活性,企业会根据经济增长的情况,调整自己用工的人数和用工数量。“另外,不要只看到近年来工资提高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压力,也要看到工资水平提高的积极作用。”他指出,劳动力成本的合理提高,有利于政府重新审视并改善企业的总体经营环境。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倒逼企业改变,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从而推动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提高。

  宋晓梧表示,在现阶段经济下行时期,政府可以通过控制最低工资的调整加以一定的约束。但是,市场本身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是造成劳动力成本快速增加的原因。“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对于新阶段经济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政府和市场这两者的关系,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把企业和职工等多项因素放进去分析,也许有助于我们把一些问题看得更清楚。”

人物介绍

宋晓梧,男,1947年1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获经济学硕士。研究员、博导。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曾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兼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党组成员兼秘书长、宏观体制司司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分配和社会保障司司长兼国务院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劳动部国际劳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社会兼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顾问、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顾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顾问;国家行政学院、人民大学、暨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与改革的实践,在企业改革和劳动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面撰写了一些有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的论著、文章。主要著作:《回顾与前瞻:中国社会体制改革30年》、《改革:企业·劳动·社保》、《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完善养老保险确保老有所养》、《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国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管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年》、《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全书(劳动力市场)》、《产权关系与劳动关系》、《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国际劳务合作与海外就业》、《劳动力市场》、《人口、劳动力、教育、医疗保健中长期预测技术》、《企业劳动管理》、《中国厂长学》、《厂长负责制讲话》等。有关研究成果曾获2000年度孙冶方经济学奖、劳动部1997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5年度二等奖,改革十周年论文奖,1986年度全国企业管理优秀论著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