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于建嵘

人物专栏

如何解决中国隐性失业人口问题

发稿时间:2016-09-29 10:08:52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于建嵘

隐性失业,这一概念是经济学家琼·罗宾逊首先提出来的,其内容是针对发达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大批熟练工人不得不从事非熟练工作,生产率远低于潜在的生产率,因而存在着一个隐蔽的劳动潜力的现象。后来发展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他认为,隐蔽性失业的产生,“是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在一个相当大范围内为零”。概括来说就是人浮于事,冗员严重。其典型特征是:劳动者在其工作岗位上要么待岗,要么无充足的工作可做,名义上就业了,实际上却处于一种失业或半失业状态。

我国三类隐性失业人口:城镇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

按照此论来分析,目前在我国,隐性失业人口分为城镇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三类。就城镇职工而言,主要是源于一些国有企业人事体制僵化、人事管理松散,本来只需要较少劳动力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却安排了许多人去做,从而牺牲了效率,成为了隐性失业人口。臃肿庞大的国企在与外企和民企的竞争中几乎不占优势,传统的国企地位和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在慢慢消失。正是由于这些现象的产生,一些国有企业为了继续存活下去就只能想办法节流。而当前深化国企改革对国企的结构性调整和人事管理的优化会使得原来隐性的过剩劳动力显性化,成为新的失业人口。

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指的是没有充分发挥劳动力价值,边际效用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生产资料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渐渐富余,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在城镇吸收不了的情况下,他们滞留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又因为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形成了隐性失业人口。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激增、耕地面积锐减和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加大等诸多问题不断显现,让我们看到农村隐性失业在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均大量存在,农民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剧增,很多没有工作的农民实际上成为了隐性失业人口。

而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则是当前中国较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据有关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年均就业率高达90%以上,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表示“就业难”。毕业生隐性失业者的存在是毕业生普遍感觉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应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内的隐性失业率接近一成。毕业生的隐性失业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院校专业结构畸形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另一方面,隐性失业人口的产生来源于毕业生对工作的不认可。有调查表明,毕业生隐性失业者当中只有少数人在继续找工作,多数的人则处于隐性失业的状态。他们在等待满意的工作机会或者继续上学的机会。这部分毕业生多数还是依赖于家庭的经济支持,准备各种考试或者各类辅导课程。如果有好的就业或者学习机会,他们立刻就会去工作或学习。

如何解决中国隐性失业人口问题

事实上,中国隐性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导致相当部分的劳动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首先,现阶段的隐性失业不仅会影响到劳动力的配置效率,而且忽视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从而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其次,中国隐性失业人口的大量存在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农业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再次,中国隐性失业人口的大量存在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隐性失业大军已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下行阶段,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调整为中高速,所以中国隐性失业人口问题也将继续存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是对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第一,要加快市场化进程,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市场化。作为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还很不完善,行政干预还比较严重。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双重制度分割,即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割和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割,严重束缚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劳动力市场的双重制度分割对劳动者的流动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目前只有打破这种双重分割,才能为劳动者提供更有利的服务。因此,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是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尽快规范就业市场,营造遵循市场规律的求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增加社会有效劳动力需求。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就业的新常态发展,创业成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的选择方向。中共十八大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从中央和国家层面确立了创业在就业中的地位,那么政府必然会从各方面更加重视创业,创业者也将迎来历史性的机遇。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将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新的岗位支撑。在经济新常态下,通过新的社交媒体平台等手段,依靠移动互联网的资源实现方便高效的就业服务。

第三,建立完善的公开登记失业制度和失业保障制度。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失业登记制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由于统计方法落后,长期以来,有关部门一直未把农村隐性失业人数列入到失业统计口径之内,因此我国隐性失业人口的数量及危害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不利于学者对失业人口的研究工作。不仅如此,关于我国的失业统计存在着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显示出我国失业统计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失业统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四,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进入市场竞争的就业能力。在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使中国的隐性失业人口尽快进入新的工作岗位。针对中国劳动力的特点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新型就业观的教育,使之首先从思想上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变化。政府应综合开发和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推动培训机构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创业者培训,为更多劳动者创业和自谋职业准备条件。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0日。

 

人物介绍

于建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至2003年底;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进行过学术交流。主要著述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和《中国当代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