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文章

黄汉权:创新体系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稿时间:2016-12-21 15:56:29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黄汉权

  【编者按】:2016年12月17日,中国改革(2016)年会暨创新驱动高层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本文是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的演讲内容,未经本人审核。


    自主创新的核心是推进科技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这个观点这个判断大家都形成共识了。而且去年中发8号文,就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里头,已经对科技体制的改革做了顶层设计。去年中办发2015年46号文就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也指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143条的具体改革细化的措施。我在这里如果讲科技体制改革的话,我也超不出它的内容。第二个里面内容很多,也讲不完,我今天这个题目刚好结合我们今年研究成果给大家讲讲创新体系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我想讲三个问题:一是创新体系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二是构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开放、高效的创新体系;三是把改革和监管的创新。

  我们看创新体系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从宏观的视角来分析一下两者的关系。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实际上通过制度创新,用改革的办法来提升我们的要素供给质量、优化要素配置。通过要素的优化配置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益,从而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在这个里头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品跟消费需求的匹配是要通过构建高效、开放的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有一批创新主体,同时又要有创新基础设施,有创新资源(比如说技术、专利、人才),还有创新环境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的氛围,还有跟外界的互动,这是从宏观的视角。

  我们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方面来看,我们现在要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做好去产能的加减法,要求我们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体系。去产能不光把落后的产能给去掉,同时形成或者培育优质的产能。优质产能就是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第二个降成本的巨大潜力,通过创新提高供给侧的效力。过去十年,我们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成本构成里面,我们成本当中,员工的成本、企业税赋的成本也很高。但是我们看降成本,现在大家把降成本的一些焦点或者重点放在降低员工的工资成本,我们说这个方向不对。因为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就是提高人们的收入吗?人工成本不就是人民的收入吗?我们说这个不应该是我们降成本的着力点。税收我们看也增长很快。税收潜力再挖也是有限的,因为国家方方面面的增长还是比较快,还要补短板,有很多投入。在这方面如果税收降下来,国家的杠杆、财务的杠杆提升,我们说最大的潜力应该是通过创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我们全要素生产力、特别是劳动生产力,这样才能抵消我们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就是补短板,我们说产业方面着力点就是提升我们的创新发展能力。

  最后一个完善科技创新驱动的制度安排,是构建创新体系的一个重点。为什么说体制安排是重点?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委员会今年公布了一个全球创新指数,我们国家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是第26位,进入了第二梯队。但是在制度和环境方面我们排在第114位,说明我们制度和环境这块还是很滞后的。

  构建支撑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放高效的创新体系。这块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多问题。第一,我们虽然现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已经逐步确立了,也形成共识了,但是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永远在加强。因为创新动力不足,这个跟我们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你创新出来,别人容易模仿,所以大家不创新。创新能力,特别是广大中小型的创新型企业,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搞创新,人才也不够。

  第二,我们是世界上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是我们创新人才队伍是大而不强。这里我有两个数据,科技部颁布的2014年中国科技人才报告里头有一个数据,中国从事研发活动人员人数394万人,世界第一。中国科协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报告指数发布说,我们国家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八千多万人,这两个数都世界第一。但是又有两个数反映我们创新人才队伍大而不强。一个数是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的数量我们国家是38人,日本、德国、韩国这些国家都是100多人,这是一个数。第二个数SAI统计22个学科排名前250位的顶尖的科学家当中全世界有六千人,中国不足一百人,这两个说明我们的研发队伍大而不强。

  第三,我们创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比较滞后。我们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对创新硬件设施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投入很多,跟我们研发投入增长也有很大关系。我们看到使用研发设备的能力,或者是产出的效力还是不高。我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很多医院包括县级乡村的医院,医疗设备都很先进,但是医生水平不高,所以很多设备没有用起来。

  第四,我们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但是还要进一步的改善。这里面包括我们教育容忍失败的态度、创新的氛围等。

  第五,我们科技体制改革也在深入推进,但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这里面反映体现在“三个不”:一是我们科技与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就是科学家或者研发人员是按自己课题搞研发,而经济界、企业界研发的需求这两个结合不紧;二是科技的投入和产出不对称。刚才工信部李司长也提出来,我们花很多钱投入,但是我们产出重大的创新成果还是比较少的;三是我们科技评价体制还不够完善。

  这些问题应该说制约了我们创新体系的开放和高效。我们提出来要构建五位一体开放高效的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是什么?就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人才支撑、制度保障、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助、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系。这个体系有五个柱子就可以撑起来,企业作为主体、人才作为支撑、新型科研机构作为基础、良好创新环境作为依托、体制机制作为保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方面应该是说在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两个主体,一个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提高企业对国家科技计划应用导向科技重大创新专项的角色参与。建立需求导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关键性领域产业技术攻关。包括工信部搞的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的创新中心等等。同时现在发改委也在考虑实施创新产业百强工程。就是以企业为主导,支持培育百强的创新企业。这样我们能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型的领军企业。现在世界500强企业当中,我们入选虽然很多,但是很多都是石油、银行、化工这些资源型、垄断型企业比较多,创新型企业比较少。世界前一百强创新型的企业我们中国没有一家,我们要培育创新型百强企业。

  第二夯实人才基础。我们认为有四类人才,一是科技研发人才。第二开拓型企业家,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像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创新型工匠人才,高级蓝领工人,也是在应用方面创新。最后金融商务精英人才,这些为创新提供服务的。

  第三就是我们建立一批新型的研发机构和产业的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他们更能贴近市场,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这种创新。要鼓励创新培育创新的生态环境,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培育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及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

  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要对两权保护,一个是财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形成创新导向的评价制度,鼓励成果的转化创新。

  在创新体制改革和监管方面,我觉得要打通“四个一公里”。一个是最初的一公里,就是要放宽市场的准入,按照最小干预、最低门槛、最大责任原则,营造我们所说创新创业的良好制度环境。前端你不要限制放开。第二中间一公里,要完善监管和服务,打破属地化单一部门的管理,推进底线监管、综合监管和协调监管。刚才前面说包括网约车、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是互联网跟医疗结构结合起来。第三隐形一公里,强化我们创新要素的支撑,包括人才、专利、技术等。最后一公里就是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强化政策的评估问责。我们知道国家这些年出了不少政策,一大堆,但是很多政策都落不了地实现不了,这里头要好好想的不是下一步再出台多少政策,而是怎么把这些政策落实好。现在政策我打一个比喻,包括我们做科研的,我现在觉得中央出了很多鼓励科研人员去创新、去构建以知识为导向、体现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等,在审计、纪检等方面查你,觉得每往前推一步都是风险。一方面这一只手拿着鞭子,策马扬鞭,另外一只手把马的缰绳勒得紧紧的。这怎么跑起来,不利于科研人员积极性创新活力的体制。

  最后一个我想是要做好“新五通一平”。大家搞产业园区“六通一平”“九通一平”,搞创新体系也要搞“五通一平”,围绕创新资源的“五通一平”。信息接入沟通,互联网宽带高速接入,网速要提高,接入很方便。第二,大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前面提到政府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基础设施和共性技术的共享打通。这个企业这个行业有什么共性技术,企业研究机构一起共同攻克。高校企业人才培养的供需沟通。供方和需方沟通起来,科技资金融通。搞科技创新缺乏资本金融支持肯定搞不起来。最后“一平”就是公平的竞争环境。搞竞争大家都希望优胜劣汰,谁的产品价格低、品质优,谁就能胜出。【《改革内参》记者孙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