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探索

《海南农垦革新》之一:八一农场今昔

发稿时间:2011-11-07 00:00:00   来源:民主与法制   作者:作者:李蒙

 海南农垦革新【编者按】
  从2008年开始的海南农垦改革,短短三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年的缩影,也在昭示着中国未来的改革路径。从“部省共管”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主导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大开大合中又保持了平稳过渡,“机遇胜于能力,节奏优于速度,利益先于分歧”的改革经验引人思索--既要保证经济稳定、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之路决不会平坦,但不改革又绝对没有出路。
  走基层,改作风,转文风,只有深入到海南的大山深处,接触到第一线收割橡胶的职工,才会知道民生之艰难,人民之善良;也只有真正了解了农场干部职工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写出农场干部职工的心声……  

  “不经历风雨不知道彩虹的美丽,不经历当初的退场风波,也不知道和谐的珍贵。”海南农垦八一农场党委书记叶小平的这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提起“八一农场”,人们总会将它与2005到2007年的“退场风波”联系起来,那场“退场风波”是海南农垦多年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矛盾积累的大爆发,也是2008年中央下决心将海南农垦下放海南省管的直接动因。

  退场风波
  海南农垦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橡胶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物资,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决定创建海南农垦,海南农垦人经过艰难创业,打破了“北纬17度以北不能植胶”的国际神话,在荒山僻壤中开创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
  海南农垦现有土地总面积78.59万公顷,占海南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一;总人口105万人,占海南全省人口的八分之一,农垦企事业单位遍布海南全省18个市县。最初,海南农垦是中央直属,后来是“部省共管”,即农业部管生产,海南省管人事,直到“退场风波”后,才彻底下放到海南省。

  所谓“退场”,起因是30年前的“并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海南农垦的橡胶林经常被周围农村生产队的农民盗割,“场队矛盾”愈演愈烈。1980年,为解决“场队土地纠纷”问题,国务院颁发了202号文件,批准将毗邻的811个自然村、14.4万人口就地并入海南农垦所属的38个农场,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并场队和并场农民(以下简称“并民”)。

  30年前,农场周边农民是愿意并场的,因为当时农场比农村富裕,在农场能获得生活保障。但随着改革开放,海南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尤其是1988年建省之后,农场周边农村的发展明显超过了并场队。海南农垦因为受到“部省共管”体制的束缚,海南管不了,中央管不到,政企不分,社企不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橡胶树种植8到10年才能开始割胶,而一场大的台风就可使橡胶林一片狼藉,连续几场台风,就可能被摧毁。体制弊病和自然灾害,使海南农垦占海南省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1988年海南建省时,尚占全省GDP的33%,而到了2005年,已经下降到7%。
  在这一大背景下,并民们就业不充分,并场队的橡胶面积(不含职工自营橡胶)只占橡胶总面积的19.2%,而人口却占总人口的49.7%,多数并民难以就业。而一些退休的并民,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几十元,多不过一两百元,医保、养老等各种国家退休职工可以享受到的社会保险,他们都享受不到。

  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2002年后,国家惠农政策相继出台。现在农民种地、子女上学都不用交钱,用的是低价电,烧的是低价油。与此相反,并民还要或多或少地向农场缴纳费用,子女上学还要交学费,每度电也比农村贵1元左右。还有,村村通工程、安居工程、水电沼气等基础设施在农村已全面铺开,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证、养老保障等福利制度也相继出台。而并民的生活却没有得到相应改善,没有通路、通电,住着危旧茅草房,饮用地表水,全是低收入家庭。

  退出农场,重新当农民,意味着可以得到原来并场前的农村土地,还可以分到一定数量的橡胶园,实现“耕者有其田”,有业可就、有钱可赚,农民的福利待遇可以享受。当初并场的时候,协议里也有将来如果想退出农场可以自愿退出的约定,所以对并民来说,他们想退场的要求并不算过分。

  但对海南农垦来说,当初并场是你们农民自愿的,并场后的20多年,农场职工将一块块农田改造成了橡胶林,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付出了多年的劳动,怎么现在你们想退出就退出?还想连橡胶树带土地都拿回去?当然不会轻易同意。
  2000年后,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上涨,从每吨六七千元猛升至两三万元,并民们退场的意愿更加强烈,矛盾终于爆发了。

  2005年3月,西培农场的几位并民在场长办公室与场长激烈冲突,点燃了退场风波的导火索。到七八月,在西培、八一农场都出现了有组织的集体上访现象,要求退场的并民成为普遍现象,占并场队的90%以上。12月,西培农场的鸵马队首次公开私分橡胶园,冲突再次升级,逐步恶化为盗割、私卖、私分国有橡胶园的动辄上万人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八一农场的退场风波,到2006年夏进入高潮,由于八一农场是海南农垦当时90多个农场中首屈一指的大场,包含的并场队上百个,冲突也就在所有农场中最为激烈。上百个并场队每队都选出代表,在代表中又产生一批“总代表”,这些总代表可以组织上万人的集体行动。
  2006年6月6日,符岳布、钟早奎、董明军、王全文等“总代表”召集八一总场东山分场的103、105、106、107、108队部分并民开会,决定6月7日起各队停止收割橡胶。到6月14日,他们再次开会,认为停割橡胶后当初想以此向农场施压的目的没有达到,农场和农垦总局并没有理会,于是决定进一步施压,分割这几个队的橡胶。6月15日晨,五个队的部分并民在107队集结,进行私割私分橡胶活动。上午11时,农场组织公安民警、农场干部、护林保胶人员赶到现场制止,双方爆发激烈冲突,有人动用了刀、木棍、铁棍等凶器。多名人员被打伤,一辆越野警车和一辆救护车被砸,部分橡胶林不同程度地损坏,造成了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一年后,符岳布、钟早奎、董明军、王全文均被追究刑事责任,判处了一年六个月到三年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之后,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八一农场总部曾被上万名并民包围,并民们与前来护卫农场的武警战士发生冲突,一位并民在冲突中丧生。冲突激烈的那些天,农场的职工群众“白天不敢耕作,夜晚不敢出门”,惶惶不可终日。农垦总局非常重视八一农场的这场风波,提出了“八一稳,农垦稳,农垦稳,海南稳”的口号。

  改革嬗变
  “退场风波”震动了海南,也震动了中央。海南省专门下发文件,本着在自愿的原则基础上允许并场队退场,风波逐渐平息下来。八一农场上百个并场队退出农场,并场队带进农场的土地及橡胶林等附属物全部退还。2010年,根据中央精神,每个村民的平均承包土地必须达到4.14亩,农场因此又多退了两万多亩土地,到2010年底,共划出12万多亩土地给退场队,妥善解决了“退场风波”,并民们的退场要求得到了满足,重新成为农民。
  “退场风波”使海南农垦内部隐藏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部省共管”的体制机制严重落后,经济萧条使得民生欠账日益沉重,原来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等弊病,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2007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到海南代表团参加讨论时,当场表态把海南农垦下放给海南省全面管理。7月,国务院正式成立了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小组。2008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海南,指出:“要加快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富有效率的农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海南农垦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由海南省全面管理海南农垦。

  国务院要求,海南农垦用五年过渡期,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实改革开放30年间,海南农垦并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在改革,只是总在原地踏步或进一步退两步,始终没有走出旧体制。2005年组建了海南天然橡胶集团总公司(简称“海胶公司”),将国有橡胶林从各农场剥离出去,本来就是为了要政企分开,但各分公司的经理都是由各农场场长兼任,其实没分开。到了2007年初,又曾出台文件让分公司与农场“合署办公”,改革又有回潮之势。

  2007年5月,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王一新调到海南农垦总局任局长。他的到来,加快了海南农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到2008年春,农场场长已经不再兼任各分公司经理,必须在场长和分公司经理两个职位中选择一个。分公司与农场,资产完全分离,财务分灶吃饭。

  在八一农场,与海胶八一分公司财务分账后,原农场留下来的资金很少。2009年春节,八一农场与红岭、龙山农场完成合并重组,当时账面资金不到70万元,而拖欠银行贷款1287万元,还有下岗富余人员833名。过春节,给上万名退休、退职人员每人发100元春节补贴,对农场来说就是一百万,把剩余的钱全拿出来都不够,只好筹借了250万元才度过“年关”。
  当时八一农场还剩下的企业,有八一糖厂、八一水泥厂和金岭水泥厂。糖厂因原料连年紧缺,每年实际榨蔗不足两个月,另外10个月停产。两个水泥厂都是立窑生产工艺,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标准,被省政府限令在2010年8月1日前必须关停,1500名工厂职工面临着失业,天天吵着要工作,闹着要上访。

  1600名职工和5万多居民要吃饭,农场却一没有钱,二没有像样的企业,三没有了橡胶,怎么办?场领导从来没有面临这么大的压力,甚至超过了“退场风波”时。农场还有什么呢?一是土地,二是资源,再就是要发挥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企业改制找出路。农场的土地和资源,外面的企业家都垂涎欲滴,农场其实是“捧着金饭碗,踩着金土地”在要饭。只有转变体制机制,农场才有出路。

  利用2009年海南农垦资源推介会的有利时机,八一农场与浙江恒昌集团合作,改建、扩建了两个立窑水泥厂,投资9亿元,分期建成了年产400万吨的旋窑生产线,每年可创产值8亿元,900多名职工也得到了妥善安置。八一糖厂也被以4800万元转让给南华集团,400多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还按照所持股份比例,人均领到近8万元。2009年短短一年时间,解决了三个厂近1500名职工和上万人口的生计问题和企业稳定问题,八一农场重新焕发了生机。

  失去了橡胶主业后,八一农场开始搞多种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与海南金路公司合作投资建设年产1.2亿块环保页岩砖的砖厂,和年产40万吨活性石灰的石灰厂,以及年产20万吨的石粉厂。另外还筹组了“六大产业板块公司”,这些公司的承包人,拒绝论资排辈,不分干部职工,以招投标的方式,让能者揭榜。其中曾因电网改造后下岗的电工肖文,当选为后勤保障服务公司的经理。

  2010年,八一农场以“公司+职工”的股份形式,成立明湖投资有限公司,一天内筹集了900多万元用于项目建设,投资房地产和旅游业。这是一个福利性企业,所有社区职工全部入股,没有钱入股的困难职工,人人都配有股权,股金可以等到分红的时候再折算;另外还将36万股的分红每年直接拨入帮扶中心,让弱势群体也能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除了工业,八一农场的农业多种经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香蕉种植户拿到了补贴,又使用上了节水工程。在养殖业方面,从日本引进的和牛胚胎移植技术已经取得了实验成功,即将开始大规模养殖。日本和牛里脊肉在欧洲的价格是每200克100多美元,农场的和牛即使卖不到这么高的价格,其经济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并可以在整个海南农垦系统推广。
  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将橡胶主业从农场剥离出去,反而激发了农场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用市场化的眼光去认识资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去运作资源,用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外来投资,八一农场很快得到了振兴。

  公车改革和民生还账
  为降低行政成本,八一农场进行了公车拍卖转让、私车公用补贴的公务车管理改革。将原有的公车公开拍卖,原有的司机充实到其他岗位,128名干部购买新车后拿到了车改补贴,每年能节约近200万元的行政成本。

  近三年,八一农场还清了历年拖欠的银行不良贷款860万元,为原红岭、龙山农场还了历年拖欠的职工医药费、社保费和工程款427万元,实现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目标。
  在国家和农垦总局的支持下,八一农场建设改造了职工住房8437套,已经交付使用6363套,其中为退场队盖保障性住房1000多套;修建场内公路25.8公里,为退场队建设道路36.518公里;为3657户群众解决了吃水难问题;完成188公里的电网改造,还了历年积累的民生欠账。

  退场队已经退场了,农场为什么还要为他们盖房、修路、通自来水、改造电网呢?这是因为退场队中仍然居住生活着大量农场的退休、退职人员和家属,应该为他们改善住房条件;退场队和没有退场的并场队盘根错节,通水、通路、通电不可能绕开他们。所以农场提出的口号是,“留下来的是一家人,退了场的也是亲兄弟”,依然要为退场队解决民生问题。

  2011年7月1日,八一农场建党90周年的庆祝晚会,周围7个退场队的众多村民也来参加活动,还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乡亲们与农场干部职工握手言欢,大家的共同感觉是,“风波已经过去,痛苦已成记忆,棍棒已经丢弃,握手已成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