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探索

绿色新发展理念在温岭的创新实践
—— 基于温岭市东部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个案分析

发稿时间:2017-10-19 15:25:05   来源:温岭市委党校 温岭市委办(改革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将绿色发展理念上升为解决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一个基本理念,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为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二是为了坚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结合有机起来。回顾过往,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使得我国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经常制造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水体严重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核心是要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而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带来的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失衡、内涝频发等水危机层出不穷,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短板。面对日益严峻的水安全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为科学推动新型城市化的需要,加之应对水环境的危机,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社会各界一个热门和绕不开的话题。不难看出,海绵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之间,具有高度的逻辑契合性。绿色发展理念可统领和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实践,而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绿色发展的具体行动和举措。在未来美丽中国建设和城市化推进中,海绵城市建设必将发挥其应有的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海绵城市,简而言之,即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本质上说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实现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的特点,就是在城市化中既能保持原有的水生态,又能对周边水生态环境造成低影响,还能使地表径流量保持不变。

  建设海绵城市,迫切需要从基本理念、主要技术和实质等重要维度,准确厘清绿色发展视域下海绵城市的科学要义,这将对推进我国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绵城市的优势,在于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可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使得雨水利用率提高3倍。具而言之:

  一是可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二是可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缓解地面塌陷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城市缺水难题;三是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可大大减少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四是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五是能够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二、温岭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

  根据国家“防总”统计,过去三年我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2016年以来,已经有41座城镇因暴雨内涝受淹,因暴雨洪水已经直接造成了约353亿元的经济损失。目前,“逢雨必涝”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重大灾害之一。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的“热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增强,城市暴雨现象频率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存在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储水体较少,无法滞纳短期急剧增加的雨水。国内许多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标准普遍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自然水体破坏严重,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后,水面率普遍降低,给城市排水造成径流量增加、调蓄能力下降的双重压力。再加上管网改造成本高,施工难度大,费效比低。这是近年来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12月12日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指出:“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2月31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个案发生地的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出现城市内涝。为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根治城市内涝顽疾,自2010年起,温岭市将滩涂围垦而成的36.9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区作为试点,从零开始探索实现生态安全、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共生共赢的新路径。着力启动全新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进一步推进东部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在东部新区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通过源头分散控制的方式,实际应用各类生态化工程措施,尝试以生态本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经过5年实践,初步建成了“道路、建筑、湿地、产业”四大体系,形成了雨水自我积存、自我渗透、自我净化的“海绵城市”生态本底。2016年6月,该市被列为浙江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系台州唯一。今年1月,该市东部新区“海绵城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为浙江省两个入选试点之一,也是台州首个试点。目前,已建成有生态化排水系统的市政道路15公里,雨水生态化利用系统“雨水花园”设施的企业11家,尾水深度处理系统的人工湿地80亩,保留并正在修复占地8640亩的省级湿地公园“龙门湖生态湿地”。同时,通过创新产业准入审核体系进行源头预防,已落户的全部企业共80家均符合“环保”等12项综合指标。2015年6月3日,浙江省建设厅、财政厅牵头的浙江“海绵城市”建设调研组考察该新区后,认为温岭的做法可成为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样板,值得推广。

  三、温岭市东部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

  (一)构建海绵道路体系,实现雨水慢排缓释

  传统路政设施在雨洪管理设计上以快速排水为主要目的,雨水直接进入市政管网,一旦降水量过大,就会造成泄洪压力。东部新区引进美国“低冲击开发”理念,从市政道路着手,结合新区实际,编制了《东部新区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对全区主干道路全部部署生态化排水方案,使单一的硬质不透水路面升级成为海绵体质路面,获得滞水、净水、透水三重功能。目前,千禧路、金塘北路等2条主干道路已率先完成施工,其余12条正在施工。以金塘北路为例(见图1),在机非分隔带内设置了雨水塘,让雨水“停一停”,实现自然积存的滞水功能;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内另设8至12米宽的植草沟,当路面雨水径流进入雨水塘发生溢流时将进入绿化带内植草沟得到缓冲和过滤,让雨水“渗一渗”,实现自然净化的净水功能;在充分发挥滞留净化作用后,被过滤的雨水再流入市政雨水管道或河道,让雨水“流一流”,实现自然渗透的透水功能。三重功能层层递进又同时作用,最终可达到减少暴雨径流量、延缓地表径流洪峰生成时间、减少面源污染及涵养地下水的目的。统计表明,2015年9号台风“灿鸿”期间全市过程平均降雨量147毫米,未部署生态化排水系统的松航中路等道路有轻微的路面积水,而千禧路、金塘北路等2条部署过该排水系统的道路则完全无路面积水。



图1:金塘北路生态化方案横断面示意图

  (二)打造海绵建筑体系,提升水资源利用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视雨水为害,“一排了之”的做法不仅流失了大量的雨水资源,同时也破坏了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温岭虽然地处东南沿海,但本身也缺水,生活用水均从周边水库引入,提升水资源利用能力迫在眉睫。东部新区在仔细研究并吸收了美国、新加坡等国在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实例后,结合实际改进了“雨水花园”应用技术,使城市建筑(企业厂房)变身绿色海绵体,获得吸水、排水、用水三重功能。2013年6月率先在浙江金鸿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和浙江联合齿轮有限公司2家企业试点。以浙江金鸿食品机械有限公司的“雨水花园”系统为例,一是屋顶的雨水通过企业厂房屋顶的虹吸系统汇集于一处,经过过滤净化储存于主厂房北侧的500立方贮水池,蓄满后经管道流到厂前区的人工湖中;地面的雨水经绿化带到集水井沉淀、自流、三次沉淀过滤后再汇集到人工湖,实现吸水功能。二是暴雨时,人工湖满载后会自动溢流到市政雨水管道中,实现排水功能。三是平时可从人工湖抽水,经过滤后用于企业绿化、冲厕等,或从贮水池抽水到屋顶用于厂房室温的物理降温,实现用水功能。据初步统计,该企业建造“雨水花园”系统仅额外耗资30多万元,该系统雨水收集有效容积3900立方米,年可利用雨水近1万吨约合7万元,该企业用于生态化排水系统的投资,通过5年左右的水资源回收利用,就可以实现成本回收。

  (三)建立绿色湿地体系,完善水生态保护能力

  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利用滩涂围垦区这一独特的滨海生态优势,在编制规划时,注重水生态与湿地的保护,使之从单纯的生态水文景观转变为兼具海绵体质的生态蓄水区,即能充分吸收区内多余雨水,又能起到污水处理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呼吸”能力和“解毒”能力。一是尽可能保留了原有海沟,与新开挖的生态河道形成有机的生态网络,严格保障区内水面率达12%以上;二是保留了占地8640亩的“龙门湖生态湿地”,并不断的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三是先于企业投产前建好污水处理厂,配套部署尾水深度处理工程“人工湿地”,尾水经过由水生植物、微生物、微型动物以及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填料层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管道,不仅提高出水水质标准、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还能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近期可以满足水环境景观功能目标,远期区内的河湖蓄水可以作为储备水源。目前全区拥有河道26条,其中新开挖湖泊4个,新开挖河道1个,水面率达到13.6%;龙门湖生态湿地修复一期工程等3个项目已基本完工,植被恢复面积约6.6万平方米,种植苗木52000株,栖息生长了多达40多种的野生鸟类和30种的水生植物,并于2012年和2014年分别获批省级湿地公园和入选首批浙江省重要湿地名录;人工湿地已在北区建成80亩,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四类和三类的水环境目标。

  (四)创新产业准入体系,源头防控环境污染

  改变传统的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在企业建设过程中,推行“生态、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建设理念,以“提早防控”代替“事后治理”,避免“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短视发展,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长远效益。一是实行“生态设施建设纳入合同条款”,推广“雨水花园”设施。明确区内所有购地的规上企业必须建设雨水生态化利用系统,将该系统建设纳入合同条款,严格落实并监督企业建设,验收合格的将按照企业用地面积奖励每亩5000元。在2家企业“雨水花园”试点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家座谈会、现场会等各种途径,逐步推广成功做法。目前,在建规上企业中已经有11家企业建成雨水生态化利用系统,另有20家企业已经完成方案设计并正在建设。二是实行“项目合格性评估制度”,设立项目准入门槛。实行专家集体评估论证,对入区购地项目的基本条件包括产业、产值、税收、设备、能耗、环保等12项指标进行现场量化评估,评估通过后列入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库。进入项目库的工业项目才可参加东部新区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截至目前,共组织评估企业250家,已落户企业80家。通过准入途径上实行严格的专家评估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四、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实践案例

  (一)金鸿机械园区雨水收集系统

  园区雨水收集利用与补给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收集、净化、利用、排水、补水系统。浙江金鸿食品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鸿机械)占地50.7亩,厂区绿地率15%,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已建主厂房屋顶面积约7000平方米。以企业与园区之间的雨水交互为例,通过这些子系统的运作,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见图2)。

  

图2:“雨水花园”系统

  该雨水收集系统主要包括五个环节:收集---净化---枯水期雨水花园的水量不足时,则通过补水系统从园区河道取水并通过净化处理,补入人工湖,然后泵送至地下储水仓,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和科学使用。

  1.雨水收集和净化

  园区针对不同雨水收集源采取相应的雨水收集技术,构成一个高效的雨水收集有机整体。雨水收集来源主要是地面径流和屋面雨水,通过净化系统,基本能够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1)路面雨水收集和净化。园区按照生态化排水的理念,改变传统“以雨洪的快速排除为主要目的”的设计方法,利用下凹式植草沟、广场和绿地透水地面、绿化带内设置穿孔管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形成系统的生态化排水措施。在部分广场、地上停车场铺设植草砖,同时在车位分割线栽植乔木,以提高遮阴效果。植草砖铺筑材料是一种透水混凝土构件,具有40%-50% 的开孔率,承载能力异常优越,对削减地表径流,补给地下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干道雨洪管道口设置挂网,以拦截雨洪径流携带的树叶等较大垃圾物。

  (2)屋面雨水收集和净化。金鸿机械的屋面水收集系统,将绿色、生态化的“柔性”设施,与传统的“刚性”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屋面的雨水收集系统。所谓屋面水收集系统,是将现有屋面作为雨水收集面,并在构建的天沟内设置虹吸斗,利用虹吸原理高效率收集雨水。初期雨水进入储水仓的沉淀池,经过池底净化水槽的生化棉、活性炭、玻璃球等多级净化后,再进入容量为600吨的地下储水仓。储水仓的结构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沿厂房边缘布置,便于快速储存和利用雨水。

  (3)园林雨水收集和净化。将雨洪蓄渗工程技术与绿地景观相结合设计,构建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目标的生态雨水收集系统,使绿地成为天然的雨洪初期蓄水面和初期净化过程。下凹式绿地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高程5-25厘米,在绿地、花坛设置配备以砂石过滤围绕的集水井,雨水穿过开口的路缘石流入绿化带,经绿地蓄渗、补充消耗的土壤水分后,多余的雨水进入集水井,通过预埋的雨水管进入人工湖,既可用来灌溉绿地,也可作为清洁用水。

  2.雨水利用

  储水仓中收集到的雨水,利用水泵送至水塔给企业提供生活用水。这部分水还要经过水处理装置进行深度过滤等特需的处理以便达到消毒和水净化。这样处理的雨水才可以用来洗衣服,洗脸,洗菜等。绿地中布置喷淋设备,并通过管道直接从雨水花园取水灌溉,实现绿地、湖泊之间的雨水循环利用。

  3.排水、补水循环系统

  企业通过建成的人工湖来调节园区与企业之间的水量平衡,起到一定的蓄洪排涝作用,人工湖储水量为500m³。湖内科学配置水生植物用以净化水质,起到功能与景观相协调的作用。人工湖的水,来自储水仓满载后通过溢流管道进入和地表径流经过下凹式植草沟净化后进入,湖的周边采用本地粘土替代传统工程技术,修筑宽2.5米左右的防渗墙,从而起到有效防渗水作用。

  (二)东部新区海绵道路

  坚持从市政工程着手,应用各类生态化工程措施,以达到减少暴雨径流量、延缓地表径流洪峰生成时间、减少面源污染以及涵养地下水的目的。一是市政道路设计融入生态理念。东部新区北区的金塘北路、千禧路、22-27街、松航北路等工程,南区的第1街到第7街、松航南路金塘南路、鹭海路 等工程按照生态化排水的理念设计施工图,以及原来按照传统做法的松航中路、标准厂房一期、管委会大院等5个项目都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了适当的改造,改变传统的以雨洪的快速排出为主要目的的雨洪管理设计方法,利用道路内绿化隔离带和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形成系统的生态化排水措施,让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渗一渗”,能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图3:金塘北路生态化方案横断面示意图


  图4 :金塘北路浅草沟起始端断面图


  图5:金塘北路浅草沟未端断面图

  五、温岭市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差强人意

  由于我国海绵城市发展时间短,建设力度大,因此设计院对于海绵城市的设计出图多是借鉴国外经验,难免存在不符合我国国情,设计重形式的问题,而且图纸设计与景观脱节,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温岭市东部新区位于沿海地区,在气候上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全年雨量充沛。由于东部新区地质地形限制,底下全是淤泥,渗透性不好,且地下水位较高,因此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设计要求在渗、滞的基础上,需重蓄、净、用、排。由于设计单位对东部新区的地形地貌了解不足,海绵城市设计经验不足,在施工中按照图纸施工会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在联系设计单位进行变更时,造成工期延误与资源浪费现象。

  (二)施工经验欠缺

  施工是海绵城市得以实现的非常重要一环,随着国家公布海绵城市试点,并予以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可谓如火如荼,但是施工质量却参差不齐,无法达到图纸设计的效果。在东部新区也会出现施工质量的问题,包括生态草沟的坡度不合理,雨水井的高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路缘石的开口间隔距离太大,且开口位置正对着雨水井,进水口未做消能碎石的铺设,雨水花园的铺设碎石的厚度不符合设计要求,盲管的铺设偷工减料与雨水井接口做法不合理,施工现场的整洁度不够,透水铺装坡度及透水做法未按要求,蓄水池的溢流口做法不符合设计要求等。施工质量的不达标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因此需要重点监督管理。

  (三)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是保证海绵城市建设得以保质保量实现的重要手段。目前,东部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两个监管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东部新区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大,进行监管质量问题的人员不足,无法做到定点定量的全程重点控制,只能泛泛巡视,施工的进度快的时候,往往会顾此失彼,只能抓看到的表面问题,无法依照图纸进行更深入层次的监管。二是需要施工负责人员的配合,提供详细的现场施工记录资料,包括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式,并及时保持与监管人员的沟通交流,而非擅自处理,隐瞒不报。

  (四)统筹协调不够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场地开发、小区、道路、园林绿化、水系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就水论水”。海绵城市建设涉及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是一个闭合的系统,不能“各管一段”。应避免碎片化与条块化,而要形成合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性强、创新性强,单一的设计院所还未跟上新的理念要求,准备不足;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各专业间缺乏相互融合,特别是专业间已有的标准互不协调;应用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这些均需要在未来逐步完善。

  (五)海绵城市宣传不够到位

  海绵城市虽然成为网络热词,但是与之相关的建设人员也存在对其只知其名,不知其意的情况。在城市改造中的旧小区,景观与设计的不协调使得居民的反对意见很大,因为东部新区从开始的规划和设计就做海绵城市,属于新城建设,因此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阻力。但是在施工人员中和企业业主的宣传还不到位,一些企业业主无法舍弃传统的做法,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不予认可,因此在监管过程中的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对企业业主座谈,使他们充分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意图和方法。对于已建成的并取得成效的海绵城市设施,可以通过一些标示牌来对过往民众或外来参观人员进行展示,一方面展示新区建设取得成果,一方面向民众普及海绵城市净水和蓄水理念。

  六、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措施

  可以借鉴德国柏林的有关奖惩做法,鼓励企业和公众就近收集和储存雨水。柏林市在德国较早实行了“雨水费”制度,无论是私人房屋还是工厂企业,如果要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都必须按房屋的不渗水面积交纳每平方米约1.84欧元的费用,采取雨水处理措施的用户可获得减免优惠。房地产开发商则纷纷建造绿色屋顶。比如在波茨坦广场的19栋高层办公楼中,适合建设绿色屋顶的都种上了绿色植物,以滞蓄雨水并且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城市温室效应,不适合建绿色屋顶的建筑则用雨漏管过滤雨水后,将雨水储存到地下水库,5个水库每年可储水2.3万立方米。这些雨水一半被用来冲刷办公楼厕所和灌溉植物,另一半则被抽到广场旁边的人工湿地,形成城市景观。我们也可采取类似的激励措施,鼓励居民、房企小区与入园企业建设海绵城市设施,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鼓励,对于污水乱接雨水管道的企业做出严厉惩罚。

  (二)加大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要动员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雨水与建筑中水再利用工程,并爱护已建成的海绵城市设施。加强向企业宣传“生态、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建设理念,可以参照东部新区编制的《工业企业设计、建设和管理准则》等作为项目的基本要求。该准则涉及设计报批、建设施工、厂区管理三大方面,其中对企业生态化排水系统作了详细的要求,让建设业主认识到项目实施海绵城市相关规范,总体成本不高,收益多,可操作。在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和水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条件成熟的区域作为建设试点,比如对新建设的部分项目引入海绵体设计理念,对市民关注的内涝区域实行海绵体技术改造,加快形成一批新型海绵体项目,打造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域。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运行的过程中,认真总结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经验,逐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质量和效益。

  (三)加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要求,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全过程,在充分考虑城市水文条件、基础设施、规划指标、项目操作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确定符合自身需要的建设目标,全盘考虑、系统设计、因地制宜、统筹实施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要尽快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东部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做法,在总结已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统一由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进行推广。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市三大开发平台、重点的产业集聚区、新建设的公建项目、旧城旧村旧厂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建设项目,分阶段强制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与规程,并监督其实施。对于居民、中小企业未纳入重点项目管理的零星投资建设项目,采取倡导自愿的方式进行推广。

  (四)强化综合实施推进

  一是注重“海绵体”的保护,尊重已有的山水格局,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池塘、沟渠、山林等自然“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对受到破坏的应尽量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的手段逐步修复。二是对城市新建和改造项目,可先启动各类具有末端微循环功能的“海绵体”建设,如建筑、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城市、园区的下凹式绿地建设,道路、广场的透水铺装等等。三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从绿色屋顶、蓄水设施等抓起,为雨水利用及地下水回补提供渗透路径。

  (五)鼓励推进社会参与共建

  对公园、广场、道路、绿地等公共领域的海绵项目建设,要创新投融资模式,运用PPP等方式,将社会资金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补充形式,纳入到建设海绵城市的资金范畴。对企业设施、普通建筑、商住小区等社会领域的海绵项目建设,通过适当的政策激励,组织社会力量自行实施,政府加强监管评估来确保落实。同时,充分运用宣传、示范、推广等多种途径,不断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具体要求转化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文化自觉,不断提高民众和企业的参与意识和建设热情。

  参考文献:

  [1]巴尔波.海绵城市[M]. 夏国祥,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伍业钢.海绵城市设计: 理念、技术、案例[M].南京: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周晓敏、杨先农.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丰富与发展[J].理论与改革,2016(5).

  [4]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

  [5]鲁长安,占 令.试论海绵城市的绿色要义[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3).

  (作者:陈鼎,温岭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王奭剑,温岭市委办室务会议成员、市委改革办主任 李律,温岭市委办(改革办)调研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