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探索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黄山模式”以匠心品质守护大美新安江

发稿时间:2019-12-11 15:02:05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保国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是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探索,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自2012年开始,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皖浙两省省委、省政府指导推动下,历经三轮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安徽省黄山市作为流域补偿在全国具有开创意义的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端站位、全域规划、整体设计,中标单位中环洁打造样板工程,坚持智慧引领,实施品质服务,全面推进了黄山环境治理全域一体化运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黄山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数十家媒体给予了多方报道。

  坚持高起点筹划,用行动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

  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重要批示精神,促进长三角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升黄山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安徽、浙江两省省委、省政府进行站位高远的筹划和部署,把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作为生态强省的“一号工程”,致力于打造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长效版”“拓展版”“推广版”,真正走出一条互利共赢之路。黄山市委、市政府决心大,有魄力、敢担当,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区域合作、生态补偿、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坚持全域覆盖、城乡一体、整体设计、全面保护,坚决防控水上污染、岸上污染、产业污染,推进生态+精致农业、生态+新型工业、生态+全域旅游,保持新安江良好生态环境,筑牢下游生态屏障,形成绿色发展理念。为有效整治农村环境,美化人居生活,从源头杜绝污染发生,黄山市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以PPP项目形式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搭建了从前端农村垃圾保洁收集、压缩转运直至末端处理的整体垃圾处理体系,确保了新安江流域垃圾源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根治。中环洁环境有限公司作为中信产业基金旗下的城乡环境综合服务运营商,自承担黄山PPP项目运营以来,以环境就是民生与未来为己任,把成为美好人居环境创造者与守护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确立标杆项目体系设计,作为匠心工程品质打造,赢得了政府信任、百姓认可、员工满意,为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和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高质量运营,用企业的创新和实践打造环卫服务高品质

  黄山项目是全国农村环境治理范围最广、水陆一体的全域农村项目,服务范围覆盖黄山市乡村常住人口110多万,占全市人口的79%,覆盖地域面积91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95%,保洁区域涵盖100个乡镇的684个行政村,含6450余个自然村落,且山多林密,村落、人口高度分散,传统的垃圾收转运模式,以及原有的设施设备难以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全程不落地等治理目标。中环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用企业的智慧和经验探索形成了“智慧化引领、系统化运营、品质化服务、社会化共建”的环境治理“黄山模式”。

  自主创新的智慧环卫管理系统投入运行,使全域可视监管、高效智能调度成为可能。黄山项目创新智慧环卫系统、运营大数据系统应用,研发应用无人驾驶扫保机器人及无人机巡检作业,建设可视化、数字化、精细化、平台化管理模式,引领环卫产业升级,提升精益管理能力。实现了水陆空五位一体可视监管,通过指挥管理平台、车载视频传输、无人机巡检方式,实现了作业车辆可视、品质督察可视、中转运行可视、水面保洁可视、无人机巡检可视,形成了全域立体可视监管;实现了快捷高效智能调度,根据各转运站垃圾重量数据及收转距离,设置垃圾存储红线预警,实时进行大数据分析,完成垃圾转运系统自动排班,及时清运,确保全程垃圾不落地,同时为政府后期的垃圾分类及治理提供数据决策依据。

  整体设计收转运路径和全过程运营管理,使垃圾日产日清、全程不落地、没有二次污染成为现实。针对黄山地域范围大的特点,结合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际,为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全程不落地、没有二次污染的品质服务要求,中环洁树立了“大环卫运营观”,以集约高效、共享资源、综合治理为导向,按照“小后台、大中台、强前台”的运营管理策略,构建了“总部→项目公司→区县项目部→乡镇管理员”多维赋能、精兵作战的立体运营管理平台,实施全域(水陆一体、三区四县、村庄、集镇、道路、景点全域管理)、全员(事业编员工、合同制员工、临时工全员整编)、全链条(保洁、垃圾收转运、资源回收利用、集中处置全链条驱动)、全生命周期(按照15年合同期限绘制规划蓝图,盘活存量资产,持续投入先进设备)的体系化运营,通过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收转运一体化运营能力,有效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

  用高质量发展引领环卫高品质运营,使品质服务在项目运营管理方方面面充分体现。建设投入高品质,垃圾收转运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投入是确保高品质运营的关键所在,中环洁为提升运营品质,投入设施设备建设资金5.21亿元,在统筹考虑道路通行能力、人口分布状况、垃圾不同时节产生量等前提下,充分尊重当地建筑风格、人文景观环境等,规划建设5个中心转运站、30余个移动站、购买各类作业车辆2458辆、水域打捞船只157艘、垃圾存储容器近40万个,既满足了垃圾清运功能,又使垃圾收转运设施设备很好地融入周边环境,产生和谐之美。人文关怀高品质,环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环卫工人的关爱是企业品质化服务的重要体现,黄山项目不仅要山美水美,人更要美,中环洁对环卫工人服装进行全面改良,以安全、舒适、美观为要素融入新款环卫服装;解决4000余人就业问题,在职员工社保应缴尽缴,雇主责任险缴纳率100%;精准扶贫千余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企业力量;成立工会组织,开展“十项暖心工程”,组织趣味运动会、喜迎“国庆”等团建活动,提升企业员工归属感和幸福感。

  用制度创新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使社会治理理念在环境综合治理中得以实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重大制度创新。中环洁认真领会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刻内涵,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社会治理共同建设、协同促进的理念,探索黄山项目与市、区县、乡镇和村屯四级联动的新格局,凝集党、工、团建合力,坚持活动牵引,搭建共建平台,力争实现机制共建、责任共担、信息共享、管理共抓,引导群众在共享持续改善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主动参与、自主治理,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和守护环境人人有责新风尚的形成。

  坚持以生态环境改善带动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中环洁以环境就是民生与未来为己任,致力于成为美好人居环境的创造者与守护者,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倾心倾情倾力让居民在美好的环境下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安江流域治理效果明显,呈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新安江水域配备专业打捞船、保洁员,实施水域检查巡查,及时清理河流两岸的生活垃圾,日均打捞水面垃圾30吨,从源头全程作业保障,有效控制陆上生活垃圾流入河道;配合政府承担洪水汛期和水草丰盛季的大量附加作业,今年汛期打捞非生活垃圾3000余吨,全年累计打捞总量11000吨,并对部分河面打捞的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使新安江流域的水清了,漂浮垃圾不见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农村垃圾历史问题得到解决,呈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黄山市数千个村庄和乡镇的生活垃圾,以往大多抛弃河道、堆集焚烧、土法填埋,导致垃圾成堆、污染水源,甚至破坏河道,影响人居环境,损害身体健康。中环洁各家各户部署垃圾容器,规划建设垃圾转运站,通过“垃圾桶→电动保洁车→勾臂箱/垃圾桶群→勾臂车→固定压缩站→焚烧厂”统一规范的作业管理,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全程不落地、没有二次污染,陆地垃圾收集量月均一万余吨,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乱丢乱倒、积存堆放等陈俗陋习,空气得到了净化、环境得到了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明显提升,在“美丽乡村”验收中取得了全省第一。

  产业形态升级转型,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效益。坚定推进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促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和优势转换,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生态+精致农业,做大做强茶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徽菊、泉水鱼、地道药材等特色种养业;推进生态+新型工业,突出绿色导向、低碳方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汽车电子、绿色软包装、新材料等特色主导产业;推进生态+全域旅游,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旅游“品质革命”,大力发展摄影写生、运动休闲、健康养生、徽州民宿等新业态新产品,全力打响“中国旅游,从黄山再出发”品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山模式”产生的良好效益,带动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高质量发展,引起了各级领导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实践证明,“黄山模式”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重要批示精神的生动实践,在皖浙两省的全力打造、黄山市的大胆实践、中环洁的科创探索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效益,具备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安徽、浙江两省在试点实践中,正在进一步打造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长效版”“拓展版”“推广版”,推动“新安江模式”向“中国模式”的迈进升级,并积极建议进一步争取中央继续给予资金支持,构建完善试点资金稳定投入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补偿标准规范机制、试点成果推广机制,从法律法规层面推动生态补偿的制度化、法制化和常态化。 (王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