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动态

四川绵阳市涪城区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建设

发稿时间:2017-06-19 13:19:42   来源:涪城区委改革办  

  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的主城区和核心区,涪城区于2014年8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经过近三年试点,涪城区累计申请专利4202件,授权专利2158件,发明专利1744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8%。而在试点前,累计申请专利仅924件。三年来,涪城区引来知识产权“活水”,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培育、服务保障、产权保护四大举措,浇灌出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愿景。

  一、政策引导,立起知识产权“顶梁柱”。

  涪城区以知识产权为杠杆,撬动创新经济发展。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由区长任组长、23个区级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全区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印发《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区试点工程工作方案》,将知识产权工作写进年度《区委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园区、乡镇、街道年终目标考核。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专利资助与奖励办法》等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专利资助资金、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专利申请和品牌创建。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国有加速器管理办法(试行)》等措施,对科技含量高、技术关联度强、发展前景好的重点项目积极推荐、重点扶持。在科技立项、人才专项、科技奖励等工作中增加知识产权评价权重。近三年,申请国、省、市科技和知识产权项目394项,争取资金6864.7万元。

  二、产业培育,激活知识产权“驱动器”。

  着力强化载体支撑,提升知识产权创新创造能力。一是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龙头企业带动、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相互融合、知识产权支撑产业发展的鲜明特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竞相涌现。截止2016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认定已达到1442家。二是实施“倍增计划”。鼓励科技实力较强、知识产权工作基础较好的富临精工、龙华薄膜、富林岚等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努力获取核心专利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2016年,全区2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20%;新增国省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培育企业13家。

  三、服务保障,铸就知识产权“硬拳头”。

  全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通道,持续激活科技创新成果。一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西科大、中物院等单位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高校、院所人才资源库优势。与绵阳工研院和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合作,在全区开展“专家入企”活动,挖掘优质需求项目30余项。邀请中物院等专家到三力股份、宏平电子等10家企业进行现场指导。目前,全区已有386家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二是加快孵化平台建设。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体系,为知识产权培育和转化提供梯级式承载载体。先后建立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软件产业园等孵化平台。启动运行甲骨文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等多个众创空间。整合金家林工业集中区和长虹配套产业园建立科技企业加速器A、B区。目前,全区已建成创新创业平台21处、25万平方米。三是加速中介平台建设。持续做好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平台建设,挂牌成立绵阳首个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中心,为小微企业群体、个人创业群体提供金融扶持帮助。成立绵阳市知识产权集散中心,打造集专利代理、评估、转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截止2016年底,已有免费挂牌企业500余家,挂牌知识产权类及一般类项目450余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200余件。

  四、产权保护,唤醒知识产权“软资本”。

  一是积极营造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利用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时机,开展知识产权深入园区、校园、企业、社区“四深入”活动。组织“创客大讲堂”“涪城青年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对知识产权工作进行宣传宣讲。二是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培训。采取与专利中介机构和重点骨干企业互动的工作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与负责人座谈交流分析知识产权工作形势及存在问题,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业务知识培训15次。三是加大知识产权维权力度。加强与科技、文化、公安等多部门的联动协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围绕“两新”产业发展,抓好生产、科研、流通和传播等重要环节、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来源:涪城区委改革办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 卢志文 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