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领导谈改革

接地气、能落地是制度设计的关键

发稿时间:2017-01-09 09:52:53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秦国文(湖南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始终关注并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体系设计如何做到接地气、能落地。今天,我就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吉首的实际,汇报三点学习体会。

  一、接地气、能落地要在市场上循规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观点,我认为也是制度进化的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改革设计首先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主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用市场的手段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这也是守盛书记在报告中讲到的“改革的逻辑起点”。只有这样,改革创新的制度才会灵、才会实用、才有生命力。

  吉首这两年来推行的“红色股份”,就是用市场的手段和方法,用活涉农资金、盘活农村资产,把农村基层组织、农民,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济主体这“三方”利益,运用“红色股份”的纽带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破解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基层组织工作边缘化的困局。《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我市经验,云南省委组织部也专门来函,借鉴我们的经验并启动了试点。吉首推出这项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在哪里?在于我们对新形势下两个现实问题的深切忧虑: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组织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正所谓“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作用的发挥;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基层组织不再是生产资料配置的主体,农民对组织的依赖度、归宿感大大减弱,基层组织工作的边缘化现象日益严重。“红色股份”创新,正是运用了市场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资产入股、租赁等方式,依靠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的作用,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从当前的效果看,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来源的问题,而且让基层组织在服务市场主体中又重新回归到了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中心,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得到明显提升。由此看来,要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落到实处,就必须把市场作为制度体系设计的基调,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激活市场主体,这样,才能实现市场功能和政府作为的最佳结合。

  二、接地气、能落地要在根本上找方法

  用最简洁的制度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用最少的制度解决最多的问题,我认为始终是制度设计的重要原则。现实中,问题往往是不可穷尽的,制度设计如不从茎干、根本上着手,而是在树梢的千千万万万枝叶上纠缠往复,就会达不到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怪象。从根本上找方法,形象地说,就是要把联系千千万万枝叶的根茎理清、找准、打通。

  譬如,关于干部作风问题,我们认为,其制度性根本原因就在于:“政策弹性太大,制度约束太小;领导声音太强,群众声音太弱;长线指标太软,短线指标太硬”。而追根溯源,如何放大群众声音又是根本中的根本。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的制度设计能让群众意见管用、群众监督管用、群众评价管用,“四风”问题就自然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基于这些思考,吉首去年末创建并开始实施“群众意见挂号督办制”,开发了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微信等软件平台。这也正是家毫省长讲到的“要善用电子信息手段”。基于网络系统的挂号督办制,有效实现了对干部作风“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无情化”监控;同时我们创建实施“举报代码制”,为群众构筑举报监督的安全通道;创建实施“终端考评制”,提倡服务终端在哪,干部的测评对象就在哪。这一制度体系的创新实施,让许多干部直言“喘不过气来”,然而广大群众反响良好。因此,制度设计只要能够抓住根本,就可以立即奏效,甚至收到“一夫当关”的效果。

  三、接地气、能落地要在精准上下功夫

  制度设计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受:要出台没有原则错误的制度易,要出台落地管用的制度难,因此,大而空的制度、疏而阔的政策也就越来越多,制度设计的精准程度不高,政策执行的神经末梢不通。解决这一问题的总方法,我认为就是要处理好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关系,即“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许多政策制度的设计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五种关系,造成在条条之间、上下之间、区域之间不能有机对接,“一杆子插到底”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造成政策打架、政策失准,效果骤减,浪费巨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启动全面深化改革,那么,我们地方和基层又该如何进行相应的改革呢?我认为,当“一杆子插到底”的制度不再的时候,我们决不能简单地把上级的方法在基层复制,搞“一杆子接一杆”工程。必须要注意结合本地实情进行统筹,进行“杆子再造工程”,使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制度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体系,在制度执行的神经末梢上发力。譬如,在精准扶贫方面,现在中央和省压缩专项,给了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县市一级就要加强制度创新,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基于对扶贫政策和成效的现实思考,我们于去年初下发市委1号文件,启动实施“三农计划”,即整地聚农、强镇活农、开城纳农,目的就是增强扶贫开发的现实针对性,有效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项目的集约效应、产业的规模效应。让我们深受鼓舞的是,省财政厅、国土厅、交通厅对此高度评价,并深入吉首专题调研,给予了大力支持。为策应当前扶贫政策的调整,切实推进精准扶贫,我们今年又提出了“四个精准”和“六定原则”,设计了“八张表格”,细化为“十个计划”。也就是以“精准摸底、精准分类、精准施策、精准考核”四个精准和“以扶贫定导向、以底线定基数、以规划定项目、以产业定流向、以规模定额度、以速度定步骤”六个原则创新政策、细化措施,同时用十个计划和八张表格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力求做到既在对上衔接、部门协作中集合力量,又做在满足需求、提高效率上精细精准。我想,这种精准性的制度设计要求,不仅对于扶贫,而且对各行业、各领域的改革都是十分需要的。

  总之,我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设计,市场是基调,方法是关键,精准是要求,尤其是在县市基层,只有在市场上循规律、在根本上找方法、在精准上下功夫,才能确保习总书记提出的制度设计“完备、稳定、管用”六字方针的完整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