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钧

人物专栏

新新医改:一统天下就能万事大吉吗?

发稿时间:2017-03-01 11:21:04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唐 钧

  在网上看到一个新提法:“让医保发动机挑起医改大梁”,这个说法看上去很别扭。若按汉语语法,好像有语病。如果说,让发动机推动医改继续向前,或者说让医保挑起医改大量,那都还顺利成章。但让发动机挑大梁,就不知所云了。

  仔细阅读原文,发现这个说法针对的是“医保管理体制职能分散、‘九龙治水’、协调成本高的弊端”。解决的办法是“三明模式”,即所谓三医联动——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对医改的问题研究不深,但看了以上的“大格局”,好像是要用一个政府部门来通管与医改相关的所有事务——从行政管理、资金筹集到服务提供(医疗)和商品供应(药品)。这个思路可以说是个老思路,一直以来,凡是改革推进不顺利,就会归结到“N龙治水”,然后一统了之。这是否是个医改良策呢?一统天下就能万事大吉吗?

  再往下琢磨,按这个思路,其实就是要放弃一直以来坚持的“德国模式”,而向“英国模式”靠拢。简言之,“德国模式”,就是社会保险的模式,是将医疗保障和医疗体制分离的制度;而“英国模式”,就是全民医疗服务的模式,是将医疗保障和医疗体制合一的制度。

  十多年前,在关于医改的讨论中,对上述两种模式我的态度是不偏不倚,认为采取那种模式都行,结果新医改是坚持了“医疗保障和医疗体制分离”的模式。从近年来新医改的实践看,在医疗保障方面,我们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工医保加上城乡居民医保,基本上医疗保障覆盖了全民。但另一方面,医疗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公立医院的表现,却难有鼓舞人心之处。整个“十二五”期间,卫生总支出翻了一番,医保费用的支出则增长了130%。给公众的印象是:医疗服务就像个无底洞,筹措多少资金也难以填平。在这样的基础上实行“全民医疗服务”岂不令人一片茫然?

  德国模式中的社会保险,其意义在于第三方支付。参保者向保险机构缴纳医疗保险费,看病时,就由保险机构向医院支付所需的费用。实际上,在这里,医疗保险要的是“抱团取暖”的效果,因为绝大多数患者要单独与医院、医生打交道,实在太弱小。

  若说从正面理解让医保挑大梁,那就要全力支持医疗保障,在对医疗服务的管控和医疗费用的支付方面给医保更大、更全面的授权。让医保能够真正发挥“第三方”的作用,能真正管住医疗服务和药品流通。若说仅仅将行政管理、经费支出、服务提供、商品流通统统归到一个统一的机构中垄断起来,至少到现在还想不出会有多大的益处。

人物介绍

唐钧,上海人,1948年生,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获硕士(M. Phil)学位。曾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天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MPA和MSW导师,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导师。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北京义德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

从1986年开始从事社会政策研究,共做了80多个相关课题,发表和出版论著近700余万字,译著约8万字。主要论著有:《社会治理与社会保护》、《中国社会》、《问题与障碍: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社会政策思考》、《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福利》、《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等等。

近年来多关注中国老年保障问题,包括老年服务和长期照护保障,承担了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和北京市老龄委的相关课题,发表有《长期照护保险:国际经验和模式选择》(发表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国老年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发表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都有转载)、《完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研究》(江苏社会科学)、《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等论文和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