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威

人物专栏

容错首先要“容对”

发稿时间:2019-04-28 14:53:55   来源:《研究与决策》2019年第3期   作者:史海威

  当前,鉴于推进改革创新之难,中央强调要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级各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有效措施。强调容错固然很好,但要以“容对”为基础和前提,否则,容错就有可能落空。

  有人可能会问,对的坚持就行了,何谈容的问题?之所以提出“容对”,绝非标新立异,是因为现实中确有不能“容对”的现象存在。君不见,一些正确的政策措施,或因触犯利益集团的利益,而遭受巨大压力;或因与上级个别领导的思路不一致,工作中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还被“穿小鞋”;或因出于维稳的需要被勒令中止;等等。由此看来,如何“容对”是一个很见真诚度和决心力的问题。

  王安石在鄞县(今浙江宁波)施政的故事值得回味。1047年,年轻的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王安石春天到任,连绵阴雨一直下到9月方止,致使粮食收成大减,米价直线上升。后来在政府的管控下,米价才恢复到原来的每石500文钱左右。可王安石却发出公文:鄞县境内米价每石3000文!即使老百姓骂娘,王安石也不为所动。等到来年春天,想大赚一笔的粮贩子纷纷跑到宁波卖米。米多了自然不值钱,于是,宁波的米价一落千丈,王安石也由此获得百姓的高度赞扬。之后,王安石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青黄不接问题的“青苗法”,成为后来变法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当时王安石也没有被“容对”,良好的结果完全是另有原因。本来,王安石的顶头上司杭州知府要拿他问罪,只是考虑到他在朝廷的崇高声誉,才暂且忍耐。然而,许多主政者却没有王安石这般“幸运”。今天,不是有些城市的PX项目虽经努力维持,但终因市民反对而仓促下马吗?不是有些创新举措虽然符合改革精神、有利社会民生,但终因没有政策依据而被扼杀在苗圃吗?不是有些工作创见虽然别出新裁,但终因领导害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胎死腹中吗?影响所及,有些领导干部把只做不说当成心照不宣的秘密,把“沉默是金”看做需要苦练的本事。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三缄其口,这究竟是谁之过呢?

  马克思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我们为人民服务,应该光明正大、开诚布公,本不需要曲意求成,更不应该遮遮掩掩,虽然一时也有战术和方法层面的考虑,但根本上还是要公开透明、坚定果敢。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容对”,通过有效的工作机制、管理机制、奖惩机制,旗帜鲜明地给正确者站台撑腰,立场坚定地给探索者支持帮助,客观公正地给成事者褒奖重用。如此,不仅会形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浓厚氛围,还能造就一批专心做事、踏实干事、长远谋事、善于成事的改革者、实干家。

  知易行难。工作中真正做到“容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因为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还因为其呈现过程的反复性、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就给担负更大责任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还要具备风雨不动的定力、火眼金睛般的敏锐、不畏浮云遮蔽的高远,真正为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者“容对”。

人物介绍

史海威,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现任湖南省委改革办督察处处长。秉持“向学的人不坠其阅历实践之志,实践的人不失其向学求道之心”理念,在《读书》《红旗文稿》《湖南社会科学》《求索》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其他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