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

企业如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发稿时间:2017-04-26 13:02:0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周子勋

  编者按

  自2013年我国向世界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以来,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引导下,这一倡议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实现了从理论设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这离不开政企协作,更离不开企业对“一带一路”的积极践行。本期圆桌邀请两位企业家就如何充分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周海江 红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

  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经济时报:推进“一带一路”需要政府、企业、智库、社会各界和衷共济。作为企业,是如何充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

  周海江: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项目,旨在为企业为搭建“投资东盟、辐射世界”的集群式投资贸易平台,打造“一带一路”上的样板园区、民心工程。我们重点围绕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第一,通过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满足企业入驻生产条件;通过引入“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开办培训中心、建立劳动力市场等,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我们还在规划建设商业区、生活区、学校、医院等,为企业提供城市配套服务。以此来为企业营造“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的运营环境,避免企业“单打独斗、水土不服”的困境。第二,始终践行“八方共赢”的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发展成果惠及周边,做“亲诚惠容”的传播者及践行者。我们通过建设标准污水处理厂,确保园区污水达标排放,保护环境,不影响周边百姓的生活和健康;通过每年向柬埔寨红十字会捐款,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修桥铺路以及成立中柬友谊公益志愿者团队进行帮扶救困等公益活动,使当地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吴协恩:近年来,华西一直在抢抓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了华西事业的海外版图,拓展了华西发展的新空间。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华西人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不能只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不仅把握机遇的动作要快,而且市场经营策略要“活”。积极向差别化、高附加值、高端客户群转换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三力:产品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不是简单在国外办个企业或者开个厂

  中国经济时报: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周海江:首先,柬埔寨目前工业门类不够齐全,主导产业还是以农业、旅游业、纺织业等行业为主,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此,西港特区公司不断加大“龙头”招商及产业链招商力度,通过引进大项目和带动性强的项目,完善区内上下游企业配套,形成产业集聚。

  其次,在用工问题上,缺乏产业工人。柬埔寨是传统农业国家,当地人以前一直从事农耕,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工厂在招聘的时候,很多工人缺乏技术经验,需要从头学起。为此,一方面,西港特区公司自建设之初,就在特区附近的默德朗乡免费开设了中文培训班,义务教授当地人学中文,学好之后推荐他们到企业去做翻译,现在有很多都已经是车间主管。另一方面,联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培训中心,包括开设中文、英语、物流、会计、市场营销等课程,为当地的工人和村民免费提供培训,增强他们的工作技能。并且,由商务部在特区内援建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已经在建设中,预计2017年中旬就能投入使用,届时会为当地人提供语言、技能等全方位培训,为企业培养人才。

  吴协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我们华西人以敢为人先的胆识,以捕捉商机的眼光,在全球范围开拓市场。当然,“走出去”也会遇到制约因素。我认为,并不是简单在国外办个企业或者开个厂,关键是要以全球化思维和战略性眼光谋划和推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当黄金、天然气、石油投资大热时,华西另辟蹊径到莫桑比克开采起石材;当钢铁价格大幅下跌时,华西买入船舶搞起了远洋运输业,等等。

  企业“走出去”须做好充足准备

  中国经济时报:为了更好、更安全地“走出去”,企业需要做哪些充分的准备工作?如何做到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周海江:首先,企业“走出去”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毕竟与中国国情不同,语言差异、文化差别、法律体系不同。要做好可行性研究,避免盲目,从环境安全、地理位置、投资保障、发展机遇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详细考察,选择适合自己产业发展的投资地。

  其次,走出去一定要遵从东道国法律规章,规范操作。同时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做到“入乡随俗”。

  第三,要做负责任的企业,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当地政府、当地人民实现共赢发展。“一带一路”就是一条共赢之路,唯有共赢,才能确保企业走得更久,走得更好。

  吴协恩:我认为,关键要走好差异化之路。华西的投资主要是向服务业进军,我们把国内市场做好的同时,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主要投资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公共事业类投资,投资英国和意大利的垃圾处理发电项目以及斯里兰卡的光伏发电项目等,每年都有现金流;第二是投资国外矿产资源,像在非洲莫桑比克拥有300平方公里矿山,开采出的黑色花岗岩,深受市场青睐。通过国内、国际“两条腿”走路,华西人有了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要逐渐把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现在,华西瞄准国家海洋开发战略机遇,进军三大板块:海工工程、军工工程、港工工程。不仅支援国防海底信息化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而且积极参与东南亚政府工程、阿联酋港口码头建设等项目,争取5年内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开发方案提供商及运营商。华西海运,已经拥有了400万吨运输能力的海运船队。实际上,去年全年经营及租船业务运输量达到2500万吨,运输成本就大幅降低了。我们还搞冷冻产品运输,同时,还组建了渔业公司,到秘鲁、阿根廷捕鱿鱼。

  抱团出海是企业“走出去”的最佳方式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我国企业抱团出海,走集成化产业链式的发展方式?

  周海江:我认为,抱团出海是企业“走出去”的最佳方式,有助于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降低配套成本,从而实现在境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就是一个为企业搭建的抱团出海,实现产业链集群发展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集聚优势、分享先进技术,还可以利用集聚区内共同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来节省成本。

  吴协恩:实际上,抱团出海完全符合“一带一路”的初衷。只有我们中国的企业团结了,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发展。风物长宜放眼量。2014年开始,华西不仅与日本合作种植了“梦心地”“瀛之光”两种大米,而且专门派年轻人赴日本学习农业技术、工匠精神,在国内种植的大米获得了“江苏好大米”金奖。华西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日本的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复制到华西乃至全国。经过充分的调研,华西发现朝鲜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他们迅速行动在辽宁丹东和朝鲜成立旅行社,开发朝鲜游,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目前,华西涉足的产业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从东部到西部、从国内到国外,欣欣向荣。

  近年来,我们不仅在做好走出去发展,而且围绕“一带一路”、对接精准扶贫,华西以产业扶贫的方式,正在推进鲁、皖、陕、赣、宁、新、藏等地的新能源项目,而且一做就是20年以上。华西还与国家扶贫办合作构树扶贫项目,今年的7000万株苗供不应求。自2006年以来,华西还以智力扶贫为全国各地培训基层干部40万人次。华西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但开拓了我们的思路,而且还激励了我们的精神。华西的希望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大格局,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也是同圆“中国梦”努力所必需的。华西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帮扶,到2020年再让20万人受益!

  ■延伸阅读

  迄今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中国与近40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近30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许多国际组织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43个国家有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合计29.5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4.4%,较去年同期上升5.4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952份,完成营业额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4.7%,占同期总额的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