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纪文

人物专栏

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应有之义

发稿时间:2018-01-15 10:20:23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常纪文

  国家方略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基于社会的主要矛盾。矛盾定位如不符合实际,行动战略及其部署就会出现偏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一直沿用至今。

  近年来,严峻的雾霾和水污染问题已经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一些地区的环境容量已经相当紧张,环境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人民群众改善环境质量的期盼日益强烈。在这个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举措。可以说,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十九大报告正视了上述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形势下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社会矛盾的一个综合判断。

  在此基础上,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一重大论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人民对生态环境美好的期盼;二是环境问题的出现原因根本上还是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三是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解决。十九大报告对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其解决路径的重大判断,对我国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厘清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十九大报告把“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将环境问题的解决纳入了党的战略发展目标。

  针对人民需要,十九大报告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针对国家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无论是美好生活还是美丽中国,都包括了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考量。可见,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丽国家的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并拿出专门篇幅阐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对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作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等行动部署;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自然生态保卫战,久久为功,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只有定好位,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纳入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全国上下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改革工作才能得到全面的部署和推进。为此,在新的奋斗目标指引下,下一步,有必要让这一主要社会矛盾的判断进入党章、宪法、法律、政策,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遵循。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人物介绍

常纪文,新中国首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博士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委员会专家,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成员。

曾参与《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立法工作,参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研究与解读。

出版《生态文明的前沿政策和法律问题》等著作10余部,发表文章480余篇。2010年9月当选为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16年7月获得全国人大环资委、环境保护部等授予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14-2015)称号。

联系邮箱:changlaw@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