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

低碳经济无关气候变化

发稿时间:2012-06-26 00:00:00  

  近几年来,在气候变化的压力下,低碳经济可说是突飞猛进,不顾金融危机逆风飞扬。汇丰银行全球研究所2009年下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气候变化行业中的上市企业的营业总额达到5340亿美元,超过5300亿美元的航天与国防业营业总额,增长幅度达75%。

  形势大好,但并非没有怀疑。由于碳减排涉及国别责任和利益承担,对低碳经济的怀疑甚至已政治化。一部分意见甚至认为,低碳经济只是某些发达国家不乐于见到新兴国家的崛起和赶超,于是找到了能够让自己继续占据优势的低碳经济,目的是抑制发展中国家。

  这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前中后都有充分的反映。尽管会前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都作出郑重的碳减排承诺,但会中还是充满唇枪舌剑,中美两国更是公开交锋,以至闹出外交纠纷。会终以“注意到”一“纸”协议仓促收场,让原本寄予厚望的人们心灰意冷。会后的外交战也没有停止,比如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指责中国“劫持”气候大会。

  至于气候变化,怀疑的幽灵更是如影随形。最主要不是怀疑气候变暖,而是怀疑气候变暖是因为人类活动,如美国气候物理学S·弗雷德·辛格就提出:气候变暖只是1500年(±500年)气候周期中自然变化的一部分。

  迄今为止,关于气候变化最权威的结论来自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份评估报告,但也没有一举歼灭怀疑的幽灵,而只是提出人为导致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但近来一连串事件的发生,包括“邮件门”及IPCC报告存在的事实误差甚至错误,令IPCC本身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也风雨飘摇。

  2009年冬以来,数十年不遇的寒潮袭击整个北半球,让气候变暖更是蒙上阴影。一些权威专家指出,变暖已经停止,近来的酷寒仅只是变冷的开始,地球正迎来一个“小冰河期”。英国《每日邮报》还提到:根据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资料,2007年以来,北极夏天的海冰增加近106万平方公里,增幅达26%,这一点是大力倡议防止气候变暖的人士也不得不承认的。

  纯粹从自然科学讲,气候变化是不是人类活动引起,可能永远也不会确切的答案,不只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个超级复杂的巨系统,而且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也极其复杂。但低碳经济的命运真的就掐在气候变暖的手里呢?

  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原因在温室效应,那咱们就控制温室效应,搞低碳经济,让空气从此有市有价。这当然不错,但远远不够,因为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远不只空气,包括食物、健康、恋爱和良辰美景在内,全部“基础设施”都是大自然所提供,价格何在?不能哪里冒火,就哪里估个价吧!

  略举一例,水稻是人类最重要的农作物,为数十亿人供给主食。但在20世纪70年代,一种由褐飞虱携带的“矮绿病毒”在亚洲流行,严重威胁水稻的生存,某些年份甚至让全亚洲1/4的水稻颗粒无收。科学家们一度无计可施,后来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帮助下成功过关,该所收集大约8000种不同的水稻种子,其中一种野生水稻能抵御矮绿病毒,得到相应的基因嫁接后,作物水稻转危为安。要是当时没有这一种非作物野生水稻,地球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可能已破坏殆尽。是不是应该给个价?这只是大自然所提供的生物多样性价值之一宝,这样的宝,大自然珍藏无数。

  气候变化只是一根导火索,它真正向人类提出的问题是:大自然价值几何?鉴于碳交易、碳价格和碳资产已是事实,问题可以转换为:包括碳资产在内,全部的自然资产应该作价多少?

  这在古代不是个问题,不管哪一个地方、哪一种文化、哪一种宗教,总体上,古人都敬天拜地,甚至奉天地若神明。这实际上也就是把大自然视为无与伦比的最高价值,民间有句话:“天旱三年,太阳也是个宝。”充分反映出对大自然的尊重乃至敬畏。

  但近代以来,尤其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大生产和科技的兴起,人们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对大自然的态度发生转变,不仅不再构成最高价值的源头,而恰恰是需要改造的对象,成了负价值。这鲜明反映在文艺复兴及至启蒙时代几乎全部西方思想家的认识中,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一句话可能最具代表性:对大自然的否定是人类通往幸福之路。

  但充分的证据表明,这属于那一代人的无知与狂妄。现代科技远较文艺复兴及启蒙时代发达,但美国农业与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9年发布的一份题为《生物多样性的益处》的报告中明确写道:“人类自身无法生产食物,是别的物种为我们提供了所需的食物。农业生产的本质,就是利用无数的动植物物种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农业生产中的许多技术进步,来源于新型农作物的发现,以及这些作物中新的基因的提取。”

  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定往往不是先从正面,更多的是先从反面,是危机倒逼才豁然有悟,甚至在失去后才恍然大悟。随着生态环境危机的加剧,人类才慢慢认识到大自然的价值。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大自然就默默地为人类免费提供服务,包括净化空气和水、减少旱涝灾害、保持水土并增加土壤肥力、降解有机废物、为农作物和天然植被授粉、播撒植物种子、促进营养物的循环、抑制大部分害虫的繁殖、维持生物多样性……值多少钱呢?

  有学者作过估算,最后结论是自然生态服务总价达30万亿美元,超过全世界当年的收入总和。这肯定不是一个准确的计算,而只会是一个严重的低估。但的确有意义,能让人反省大自然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而不只是盯住人类自己创造的那一点目前可能还不知道正负的GDP。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亿万富翁爱德华·巴斯曾启动一个叫“生物圈2号”的实验。所谓生物圈2号,即美国亚利桑那州奥拉克尔沙漠中一栋造价高达2亿美元的发光建筑,与外界隔绝,有山有水有光有空气有昼夜有生命,是完全模拟大自然的人造大自然,所以称生物圈2号。实验目的是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殖民进行开拓性实验,可能也包含这样的意思:万一将来地球毁于一旦,人类还可以有一艘自己的太空“诺亚方舟”。

  但不幸的是,问题接二连三,氧气含量严重下降,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含量急剧上升,淡水严重污染,授粉昆虫灭绝--意味着农业无以为继。1993年9月26日,8位科学家悻悻步出,生物圈2号实验宣告失败。投资2亿美元,尚不足以满足8个人的基本生存,可今天的地球是高朋满座近70亿,基本生存全赖大自然一手所托,值多少钱?

  仅人类可见的宇宙中,而且只是恒星的数量,就比地球上的全部沙砾总和还要大,高达700万亿亿颗。如此浩瀚无垠,让不少的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浮想翩翩:地球的兄弟在哪里?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真正的类地宜居行星。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宣布发现“Gliese581C”,虽然本身和大气层的具体成分还不得而知,但却被寄予第二地球的希望,因为Gliese581C与地球环境相似,尤其表面温度相当。

  可即便Gliese581C真的完全符合宜居行星的全部条件,对人类来说,也是不现实的,远在20.5光年之外呀,就是乘坐当前最快的宇宙飞船,也需要50亿年才能到站。就是以光速飞过去,也需要“区区”20年。谁人敢飞这个天?说地球是宇宙中的唯一,可能很多人会不相信;称地球是人类的唯一,这应该没什么可怀疑--值多少钱?

  这就是人类的愚昧,在未对自然资产作价的前提下,却开始了对大自然的开发和改造。逻辑上最致命的问题还在于:全局利益未知,局部利益咋知?大自然的整体价格未定,局部资产的价格又是怎么来的呢?人类是不是一直站在地上揪着自己的头发要往天空中升呢?

  如果不是,那就只能是盲人摸象,摸到金说多少价,摸到铜说多少价,摸到铁说多少价,摸到煤说多少价……可喜的是,眼下已摸到一个多少能反映全局的东西了,这就是气候,正在报价。这才是低碳经济的真正本质--关于并基于大自然总体价值的经济。从这一点来讲,尽管气候变化触发了低碳经济,但即便没有气候变化,人类也必须走低碳道路;即便某一天气候变化危机化解,人类也仍然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当然就更与能源危机无关了。

  真要说经济,低碳经济才是经济,过去所谓的经济都是人类站在地上揪着自己的头发要往空中升--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低碳经济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