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人心安全:新的国家安全观
—— 从地缘政治理论发展谈起

发稿时间:2017-03-27 13:03:2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韦文英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地缘政治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涉及国家安全战略的使命,先后出现的“国家有机体论”、“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空权论”、“多极世界模型”、“大棋局论”等理论学说,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代各国的国际发展战略,并反映特定时期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

  早期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理论、契伦的地缘政治学理论都立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其主要观点都是通过生物学类比的方式将国家视作一个需要不断扩张的有机体。据此形成的国家安全观具有三大特征:霸权性、扩张性和对抗性。正是这样的理论导向,为一战时期的德、意、日等国家的侵略行径提供了理论注脚。

  社会达尔文主义地缘政治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国家有机体学说”在本质上的比拟就是错误的,虽然其在形式上反映了国家兴衰的过程,特别是在近代以前,大多数的国家之间还缺乏明确的边界,国家的控制范围还与其实际力量的强弱密切相关,随着主权国家领土边界相对稳定,领土的变动不再是人口增长扩张的简单的自然过程,而是通过战争等强制手段予以实现的。这给予侵略战争很强的解释力和思想理论依据。

  二战前兴起的“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空权论”等理论学说,以资源环境为逻辑原点。围绕各种资源,人类对地理的控制手段经历了从“陆权”到航海技术发展后的“海权”,再到航空技术支撑的“空权”,直至现在的外太空权的发展。基于地理决定论的国家安全观就是围绕控制地理空间资源,拥有最大化的“陆权”、“海权”、“空权”及“太空权”而展开。依此地理论形成的国家安全观之最大特点之一是,强调地理位置、地理空间、资源多寡及地形地貌等因素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但正如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所指出的,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而心理因素是随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的,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事实来。这种心理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国土之上的“人心”,仅守住故土,而失去了民心,必然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似完整的国家未必安全。

  全球已经进入文化政治时期,传统国家安全观需要超越,国际秩序构建需要新理念

  冷战结束,地缘经济时代到来,经济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已成为各国家竞相追求的安全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利益仍然离不开政治权力的保护和支持,也离不开文化的深刻影响,经济强国地位需要相称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也同样需要对等的文化软实力,以及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人心”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网络的发展,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视角也在发生转向,地缘政治的地缘要素概念从传统的海、陆、空三维“现实空间”扩展到以经济、文化、信息轮廓为界的“虚拟空间”。文化上的差异与冲突的影响力日渐增强。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性与文化多样性进入了地缘政治学科的研究视野,并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实际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已经认识到文化在国家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并在全球范围内不遗余力地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霸权扩张,加剧了全球文化区域间的冲突和文化板块失衡,导致全球文化体系重构和文化认同混乱,地缘板块变化因而出现新的景象:一是直接造成民族国家内部族群分裂、冲突和民族国家动乱;二是跨境民族结成网络文化联盟或组织,出于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需要,而进行全球性的迁徙,出现所谓的“跨境民族”;三是促成以网络为平台、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虚拟国家”或“跨境组织”的建立,并提出政治利益诉求和建立主权国家的强烈愿望。这三种因文化体系和文化区域重构而引发地缘板块变化的景象说明,全球已经进入文化政治时期,传统国家安全观需要超越,国际秩序构建需要新理念。

  通过网络互动拉拢、文化渗透收买,旨在“争夺人心”的全球文化再布局,重构符合国家利益的文化区域将成为地缘文化战略的核心诉求

  在全球范围的文化政治时期,文化区域概念和新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这里的文化区域指的是由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征,或共享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倾向的若干社会族群所构成的地理区域。这种新国家安全观不局限于地理空间限制,以文化区域的文化特质和文化认同为基础,以人心归属为终极目的,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导向,直指全球地理空间和政治力量布局。基于文化区域布局的地缘文化战略将成为国家安全的新抉择。

  以文化认同作为战略基础。文化认同是影响一个国家结盟或对抗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一方面,文化因素在解决政治冲突、处理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地位大幅上升;另一方面,精神信仰和文化传统深刻影响国家行为和国际斗争,文化这一长期分离和隐藏于政治、经济等因素背后的因素,构成了引起地缘政治和经济板块变动的深层次动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所力推的“和平演变”与“颜色革命”等文化战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东乱局、乌克兰内乱等,就是一系列例证。

  以“争夺人心”作为战略核心。人心向背决定江山得失。从1991年的“沙漠风暴”到2011年以“茉莉花革命”为代表的“网络风暴”,网民暴动推翻国家政权的事件说明,世界进入了网络时代后,虚拟世界“入侵”旧系统旧体系的路径成为可能,传统战略互动理论解释力式微。“人心争夺”逐渐代替海陆空霸权争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空间管制”与“经济主导”逐步让位“文化区域主权”;“实体疆域”扩张转向“虚拟疆域”拓展,战争形态开始从战场信息化向社会网络化变迁。通过网络互动拉拢、文化渗透收买,旨在“争夺人心”的全球文化再布局,重构符合国家利益的文化区域将成为地缘文化战略的核心诉求。

  以提升全球文化影响力作为战略导向。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罗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是一种决定性的力量。许多从表面看来是政治性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文化上的深刻分歧。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的实体是国家,其载体或曰来源是一国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国内外政策等。要构架实施以全球文化区域布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地缘文化战略,以文化认同为基础,构建与国家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全球文化传播体系、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建立国际政治伙伴群体和经济合作伙伴群体。要全面提高国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并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政治影响力,以文化软实力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以“人心归属”和民众支持来缓解、减小国际政治斗争压力,提升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和广度。

  争夺人心之战不见硝烟,却可以决定江山得失,决定国家兴亡。人心之争,进攻比防御更自信、更主动。在具备物质力量和军事威慑力的前提下,积极谋划全球范围的地缘文化战略,主动进行全球中华文化布局,一方面,可以争取国际社会的更多理解、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反制西方长期推行的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缓和国际政治斗争压力,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利益。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