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2014年经济运行谨防五大风险

发稿时间:2014-01-10 00:00:00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余斌

  在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的情况下,2014年经济工作要高度关注并着力化解来自资金供给、房地产市场、地方债、产能过剩和出口竞争力下降等五方面的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2014年国内外环境时指出,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等。同时,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存在不确定性。总体上看,2014年经济工作中需要高度关注并着力化解以下五大风险。

  第一,资金供给宽松与价格攀升。从宏观看,近年来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高于GDP名义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快速扩张,流动性总体充裕。我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货币供给最宽松的国家,预计2013年末M2占GDP比重超过200%。与此同时,货币市场流动性偏紧,实体经济资金成本高企,“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普遍存在,且日趋严重。其根源在于金融系统资源错配、期限错配等,资金链条不断加长,对央行的流动性政策越来越敏感,资金价格攀上新台阶。大量新增资金被直接或间接配置到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工业企业负债并没有与货币、社会融资出现同步增长。房地产泡沫和隐形政府担保,支持货币信贷的快速扩张,扭曲金融资源配置,推高市场利率,并挤出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第二,房地产市场趋势性分化,泡沫膨胀与崩溃风险并存。以往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变化趋于一致,而且一线城市往往具有先导、带动作用。但经过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房地产市场区域格局发生了趋势性变化。三、四线城市呈现住房和土地供给“双松”状态。由于住房供给持续增加,人口集聚速度趋缓,三、四线城市开始出现供大于求局面。但在现行财政框架下,为了推动市政建设和维持财政平衡,政府仍继续供应土地,导致住房供求关系更加宽松,一些城市泡沫开始破裂。与此相反,一、二线城市则呈现住房与土地供给“双紧”状态。由于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城市规模仍处于持续扩张状态,刚性需求旺盛,但这些城市住房用地占比偏低,土地和住房供给相对不足,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导致泡沫进一步膨胀。

  第三,地方财政收支压力与债务风险增加。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负债规模急剧膨胀。部分融资平台存在资产不实、资本金不足、过度依赖土地升值预期、抽逃优良资产等现象。2010年以来,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有所控制。地方融资平台被迫转向“影子银行”融资,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加速“脱媒”。“影子银行”融资,存在法律关系不明确、期限错配严重、资金池产品与投资标的不对应、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经济增速回落使税收收入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土地财政收入,而支出刚性强,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地方融资平台面临资金链断裂,局部地区爆发债务风险的可能性增加。风险一旦爆发,不少在建项目将被迫停工,成为烂尾工程,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平台贷款占比过高的金融机构将十分困难。同时也将影响债券市场稳定,并波及基金、信托以及银行等机构投资者。

  第四,产能过剩严重,调整缓慢。当前,我国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等特点。在中长期增速放缓背景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需求不足,往往导致整个行业处于利润低下甚于亏损状态,企业大面积破产倒闭风险增加,有可能引发金融和财政风险。同时,低水平恶性竞争,使优秀企业无法脱颖而出,行业不能顺利实现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将较大程度削弱中长期增长动力。加快产能调整,是实体经济重新恢复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但众多产能过剩行业,正是地方保GDP、税收和就业的重点,往往得到地方政府的多种扶持,加上没有形成有效的退出机制,很多“僵尸”企业被迫艰难维持,产能调整步伐缓慢。

  第五,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国际市场份额缩减。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和人民币升值,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削弱。自2011年起,我国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开始低于GDP占全球的比重。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下降。在国内完成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2012年出现十多年以来的首次下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仍将对美元缓慢升值,而与我国形成竞争关系的其他国家的本币大多保持弱势,将继续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值得欣喜的是,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仍呈增长态势。但这能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多长时间内替代原有的出口增长点,取决于出口竞争力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速度。■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