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新良性互动的城市基层治理秩序

发稿时间:2019-05-08 14:52:3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吴闫

  核心阅读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但是,伴随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城市基层治理的功能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问题很难通过基层自身力量来解决,需要通过上层启动大战略,采取大举措,为基层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政治保障。

  从当前基层治理结构来看,作为领导力量的执政党和政府,应通过对体制、机制以及技术层面多管齐下的改革,推动基层层级整合、部门整合、资源整合和信息整合,在动态变化中重构基层权力主体权责关系,以及良性互动的基层治理秩序,进而探索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路径。

  “大城管”强化基层治理的系统性

  横向部门合力不足,纵向基层力量不强,管理执法衔接不紧,群众参与渠道不畅等是我国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弊端的重要体现,以至于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因此,要打通公共服务和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必须注重基层治理的系统性。“大城管”的本质就是城市综合管理,即坚持以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立足基层、重心下移为原则,把所有与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都纳入到整个城市管理体系之中,以解决城市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职权交叉、信息分散、统筹联动不足的问题。一是通过下沉、赋权进行跨层级的功能整合。例如将公安、消防、城管、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对街镇赋权,明确职责清单,划定执法范围,完善闭环流程,增加街道层面对职能部门考核的权重等。这既整合了市级垂直管理部门的执法力量,为街道层面推进社会治理提供了执法资源,从结构上提高了条块联动效率,也实现了社会治理权力结构的条块层级整合。二是建立扁平化运行的城市综合管理和指挥调度平台,为基层治理系统化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平台作为城市治理的中枢,对于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会商调度、联勤联动等方式来解决;而对于一些重点疑难问题,则需要点对点指挥调度解决,必要时各级领导要同步获取信息并全程跟踪,有效提高综合统筹效率。三是广泛发动社会参与,强化城市的社会功能,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例如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区单位、辖区居民纳入“大城管”体系,实行线上、线下实时监督。同时充分调动协管员、网格员和志愿者的力量,注重解决背街小巷、停车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问题,织补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大部制”提升基层治理的协同性

  “大部制”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推进横向间部门整合。通过在街道层面推进“大部制”,可以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提升基层治理的协同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一些街道先后试行了街道“大部制”改革。一是清单赋权,通过调整街道党委和政府承担的职责,进一步强化街道在推进区域化党建、服务区域经济、组织综合执法、统筹管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职责,并拟定相应职责清单,作为履职依据,以及区级相关部门与街镇间事权、职责界限的底单。二是机构整合,结合街道职责,综合设置各类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和职数。通过培养基层干部的大数据思维,建立基层政府大数据中心,通过推动部门共享,打通信息间的“孤岛”,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区大数据平台,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米”,实现由行政管理型向为民服务型街道转变。

  “大党建”彰显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力

  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已经形成,以有效回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管理服务要求。围绕这一体制,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和居民服务方面的领导力、统筹力和组织力,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干部骨干带头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构建基层治理的“轴心辐射模式”。一是优化基层组织架构,探索创新网格化的治理机制。例如,可以通过“社区建党委,网格建党支部,楼栋建党小组”的组织形式,强化网格化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激发党员、驻地单位和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居民服务的意识和热情,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二是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例如,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或者议事会,联结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将居民、社区以及辖区单位的诉求和问题及时商议、协调和解决,提升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能力;通过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志愿活动、参与社区治理,开展结对帮困活动等,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特长,打造“居民群众点单、社区党组织下单、在职党员接单”的菜单服务模式。三是建设数字党建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社区建设”的优势,依托微博、微信等平台,把党组织层层动员与互联网扁平化管理融合,居民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心愿,组织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便民服务信息和网格工作动态,这样既整合了居民诉求,也整合了政策信息,便于居民了解身边各类民生服务,及时发布需求和心愿,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大数据”助力基层治理的智能化

  大数据推动城市治理创新的实质,就是通过信息整合,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一方面,让政府的决策更聪明、更准确、更科学;另一方面,让城市使用者对城市的感知更高效、生活更幸福。一是强化基层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例如,通过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网、社会治安网、城市综合执法网等“多网”融合发展,实现区、街道、社区在三级信息系统以及基础数据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一体化运行。特别是在区、街道层面设置网格化综合平台,整合信息系统、指挥体系、数据资源、巡查队伍等工作,实现网格化工作的一口受理、资源共享、统一指挥,在整合各类资源和队伍的情况项实现资源队伍及信息化工具的作用最大化。二是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比如,有些地区的“城市大脑”项目,主要是以城市感知网络为硬件基础,以城市大数据为核心资源,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关键技术,通过搭建图像信息管理系统、网格化城市服务管理系统、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食药安全监督管理综合服务系统等,为基层执法部门提供专业技术手段支持,为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运行高效、民生服务普惠、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等提供重要基础保障。三是建设智慧社区,打通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智慧城市的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社区,关注居民需求的高水平和多样化,通过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更加智能化。例如,将居民的健康大数据通过可穿戴设备与社区养老以及城市医疗系统联动,作为政府医保系统信息的重要来源。当前来看,各地智慧社区建设如火如荼,但是落脚点必须是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科技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