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水美乡村建设的三个维度

发稿时间:2019-07-03 14:35:2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汪安南

  核心阅读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加快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村水利现代化,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进新时代水美乡村建设。

  新时代水美乡村建设,要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全局,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河畅、安全,水清、景美,宜居、活力”的目标。

  水美乡村建设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以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为核心内容,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河畅、安全,水清、景美,宜居、活力”的目标。

  水美乡村建设的自然维度

  水美乡村建设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河流为脉络,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做好水文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水与乡村的有机统一。

  坚持系统整体观,充分融入乡村自然生态。建设水美乡村要把握好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注重自然生态的整体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带动水源地保护、天然林建设、水土保持、堤岸绿化、生境营造等综合提升,构筑河湖水生态系统的总体格局,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改善乡村自然生态。注重自然生态的本真性,坚持以保护修复为主,善于借用自然力,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扩大河湖水域生态空间比重,尽可能保持天然状态下的河流湖泊形态,提升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注重自然生态的景观性,把水系的线状特征与山林、农田的面状特征协调起来,把河湖流域自然特征与村庄点状人文特性串联起来,治水、营境、景观相统一,展示以水为核心的自然人文风貌。

  坚持科学治水观,充分体现河湖自然属性。坚持科学治水,使人工水利工程更具韧性,也更具自然化、生态化、风景化的特征。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从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清淤疏浚、水土涵养、河湖管护等方面多措并举,着力整体解决河湖水问题。打造生态河湖水系,构建以水为脉的整体性生态廊道,采取近自然的生态工程措施,使水利工程抑制自然转变为水利工程成就自然。突出河湖治理重点,把有效治理“盛水的盆”和“盆中的水”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维护“盆”的形态,管好“盆”中的水,恢复“盆”的功能。

  坚持多元协调观,充分顺应区域自然特点。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河流的差异和治理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展现出我国乡村的多元之美。北方山丘区水系,宜以河道自然面貌得到修复,河道功能得到基本恢复,两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为重点,形成山青岸绿、形态自然的农村水系。北方平原区水系,宜以两岸岸坡整洁、水体连通,常年有水河流保持一定水面、河面清洁,季节性河流河道形态基本恢复为重点,形成水润乡村、自然蜿蜒的农村水系。南方丘陵区水系,宜以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岸坡稳定、河面清洁,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为重点,形成依山临水、山水相映的水美乡村。南方平原河网区水系,宜以河道泄排通畅、水系格局清晰,岸线完整、河面清洁,水动力、水循环条件得到改善为重点,形成水畅景美、人水和谐的水美乡村。

  水美乡村建设的人的维度

  新时代水美乡村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把人民的评判作为根本标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服务人民改善民生推进水美乡村建设。水美乡村建设要突出人的需要和村庄发展需要,构建安全可靠、方便用水、便于亲水的村庄水系网络。确保农村居民防洪安全,把农村居民的安全需求放在第一位,通过实施河道整治、堤防加固及防洪非工程建设等措施,保障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农村居民用水条件,把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和基本口粮田灌溉用水作为底线,在充分节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调蓄和引提调能力、合理布置水网和连通水系,使饮水安全问题根本解决,并为农田灌溉、乡村产业用水提供便利。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有效治理水脏、水浑、水少、水流不畅等问题,恢复河道整洁、水体流畅的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立足基层主体群众参与推进水美乡村建设。水美乡村建设必须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中央引导、省级负总责、县级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县级水利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乡(村)长(主任)是做好水美乡村建设的关键人,要创新工作推进方法,使这些关键人对水美乡村建设有认识、有思路、有执行力,也有主动担当作为的动力,发挥关键人的重要作用。鼓励引导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要在任务提出、方案编制、建设实施、运行维护等各环节充分听取群众意愿和意见,吸引群众直接参与水美乡村的建设和建后运行维护,获得直接的收益。突出关键环节做好工作抓好落实,在方案编制过程中,把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使方案更加符合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在建设实施过程中,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在运行管护过程中,全面推进农村河湖设立村级河(湖)长,强化农村河湖管理,保证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成效的持续性。

  水美乡村建设的经济社会维度

  新时代水美乡村建设,要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实现乡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提供坚实水利支撑保障。

  挖掘经济价值,为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增添动能。建设水美乡村,要着眼于为农田灌溉、农业产业提供更好水源和供水条件,为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坚实的水利基础,把水美乡村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要素,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要引导农业农村节水提效、减排控污,提高供水品质和保障程度,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渠道。要保护和改善由点及线到面的乡村河湖生态环境,大力经营河湖资源、发展“水美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水生态产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途径,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发挥生态价值,为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靓丽底色。打造河畅水清的生态河湖,重点围绕打通“水脉络”、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做好文章,建设顺应自然、功能提升、为民便民的河湖水系网络,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打造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充分绿化美化岸线,隐河堤入绿林,同步保护好周边农田、山林、草地等生态空间,水陆并行、丰富生境,为建设绿色家园打足美的底色,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境。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乡村,以“河湖+村庄”为单元,把水的特色与村庄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水村交融、宜居怡人的生活空间,创造活力宜业的农村发展环境,让良好水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增显社会价值,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谐乡村提供载体。通过水美乡村建设,推进人与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为农村社会搭建出一个百姓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平台和邻里间共同生活、和谐生活的平台,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水美乡村建设与当地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大力传承弘扬特色的水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的形态,促进乡村文明与水生态环境相融合。要让农民群众全方位参与水美乡村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让每个人都成为水美乡村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增添乡村治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