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发稿时间:2017-03-16 13:58:4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 沛

  “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段,学校可以多组织诗词大赛”“能不能找专业人员对食堂师傅做点培训”“与课堂相结合的外出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多组织”……在青岛市市北区台东六路小学会议室里,校务委员们正热火朝天地讨论,这其中有老师、家长、交警、街道办事处人员等,校长郭圣涛边听边记。

  目前,青岛市在中小学校全面推行以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的新一轮现代教育治理制度改革。政府放权、学校自治、社会参与,政校联动的“清单管理”成为青岛教育治理的新模式。

  教师松绑,探索开设“合课程”

  陈小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0年,她坦言:“以前对学校教学工作不敢想也不会想,校长让提建议,有点反应不过来。”如今,老师们大胆思考、创新课程成了常态,“咱也有学校主人翁的感觉了。”

  各学科教材版本不同,内容上难免交叉,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能否有效整合?对此,台东六路小学学术特别委员会开展了探索:整合重组各版本教材,形成“合课程”,一个教学单元由相关学科老师共同上课。比如依托青岛海洋特色开设的“探秘蓝色国土”课程,不仅各科老师齐上阵,还聘请海警来讲授。

  “要想育好人,有好老师、好课程是必要条件。要想让老师解放思想、不受压制、创新教学,首先就要打破制度上的障碍。我们不能把老师这个创造性职业做成了形式主义的机械化作业。”郭圣涛说。

  去除了行政化管理体制的掣肘,青岛中小学校的办学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实现了“从他治到自治,从依附到自主”的转变。

  全程参与,家长社会齐治校

  “朋友开玩笑说,你打进了学校核心层!”学生家长程东笑着说。程东是台东六路小学新一届文化特别委员会委员,现今他“全程参与,没有盲点”地进入了学校的管理层。

  在台东六路小学,像程东一样的校务委员会委员来自社会方方面面。校委会下设六大“特别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学生、安全、学术、膳食、文化建设和政策法规,委员们积极献言献策。前不久,膳食特别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家长学生意见后,提出“提高餐标”。如今,酸奶、小点心已经摆上了学生餐桌。

  在新一轮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中,青岛市一方面将副校长聘任、内部机构设置和中层干部聘任、财政性经费预算管理等4方面14项管理权限下放给学校;另一方面要求学校针对自主管理权限、重大决策和涉及师生利益的30多项具体事项,通过规范议事程序和实施流程,接受社会监督,实现校长权力的有效让渡,推动学校治理民主化、法治化。

  一个好的制度设计,能产生一系列好的效果。郭圣涛说:“学校自主管理是校长负责制,但并不是校长啥都说了算,而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请律师把关对外聘用合同、学校权利义务,请交警和街道办配合学校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等等,多方参与才能形成学校工作的合力。”

  有规可循,政府简政放权

  一份清单就是学校治理的一部“规章”。事情应该怎么办,都得有规可循。青岛市教育局局长邓云锋告诉记者:“为真正实现自主办学、民主治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监督制约机制,实现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转变,青岛市教育局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要求‘一校一章程’,有事找规章。”

  “减了负”的政府“管”什么?青岛市将在全国率先启动学校立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已于日前出台。作为全国8个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之一,青岛还探索了科学有效的教育行政执法模式,实现从重事后到重事前、重审批到重监管的转变。尤其是针对非法办学等涉及教育的社会问题治理,整合了政府职能部门资源协作执法,由教育、公安、民政、工商等政府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目前,青岛市教育局持有“行政执法证”的在职人员达全局现有公务员总数的91%。

  同时,青岛市坚持政府督导和第三方评价并重、市民监督和专家评估同步开展,构建多元参与的现代教育评价制度。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组建“青岛市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试点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并聘请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定期开展教育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