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精神

文章

让阅读成为生活

发稿时间:2018-09-11 10:02:4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阎晶明

  网络时代,电视承担起了“传统媒体”的责任,这是趋势所然,更是一种自觉选择。人们不只需要信息,还需要知识,甚至不只需要知识,更需要一种好的生活方式。阅读,是一种纸面生活,当信息化以比高铁还要快的速度侵入我们的生活,当纸面阅读需要人们惊呼要求挽留的时候,当人们感慨地铁里、火车上,人人都捧着手机而不是报纸书本阅读的时候,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在漫延。我们甚至感叹,一种良好的以阅读为支撑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因为无处不在的网络而消失了。这样的时刻,我们遇到了《朗读者》,一档以写作者、文化创造者、科技工作者为主角,以朗读历史的或当代的,经典的或自己创作的作品为主要呈现方式的电视节目豁然出现在荧屏上,这是对一种纯正文化生活的呼吁。从本质上讲,是《朗读者》恰逢其时,呼应了社会关切,印合了大众文化需求。从另一个层面讲,《朗读者》的走红,是社会公众期待文化回归本来价值和社会作用的佐证。就此而言,这种对时代呼声的呼应同节目的可观性一样值得珍视,主创者的敏感性和责任感更应得到称赞。

  2017年,《朗读者》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这种带有“反”电视节目通行“热点”的建构和表达,一下子成为舆论讨论的热点和观众追逐的对象。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温暖的、人性的,是入心的、日常的。每期节目都会出现几位嘉宾,他们是有代表性的,他们围绕节目主题朗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作品,作家自己的新作,普通人写下的书信,古今中外的妙文佳篇。他们也许并不是最具专业水平的读诵者,但他们的身份决定了号召力,他们的经历体现出感召力。每一位嘉宾还会深情讲述,这种讲述是在主持人采访中被激发出来的热情,同时又与他们本来的生活根基、创作历程有着内在关联。《朗读者》的意义即刻被放大,它不简单是对朗读活动的推动,内涵早已超出栏目名称的定义,指向更远大、更深广的目标。原来阅读是如此美好,朗读是一种高尚的文化生活,倾听是一种正宗的文化品位。来自不同领域、研究不同专业、思考不同问题、从事不同职业的公众人物,表达着同样的文化情怀,传递着同样的道德文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信息淹没、甄别信息却艰难纷繁的环境氛围中,《朗读者》提供的是一种似曾相识又别出心裁的文化享受。

  2018年,《朗读者》“第二季”再次出现在公众视线里。第二季是第一季的接续,同时又带着新的创意。如果说第一季是以文学营造一种美好的情境,以文学性吸引人们的目光,调动人们的情绪为主调的话,第二季则融合了更多社会领域的人士,将文字的魅力、文章的妙趣,将朗读的亲切播撒到全社会。第二季从一开始就吸纳了众多科学家,如物理学家薛其坤、潘建伟,数学家杨乐,工程学家林鸣,这些本来与电视特别是综艺节目了无瓜葛的人们,让观众读出了儒雅,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人文魅力。节目还出现了姚明、贾樟柯等明星式人物,他们在节目主题框架内的讲述,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到成功者付出的艰辛和光环下让人心动的一面。这些人物和作家贾平凹、余华等一起,讲述他们的《初心》,表达他们的《谢谢》,返回他们的《故乡》……感染力和专业深度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深入到观众的内心。也许朗读者的口音难免南腔北调,但初心是一致的;也许朗读的文章古今中外,但表达的情感高度融合。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就是文学的魅力,就是文字可以通过朗读,可以通过电视荧屏完美呈现的原因所在。我不知道《朗读者》还会以怎样的方式改进且进行下去,但应该相信,有责任有担当又有敏锐观察力的电视艺术家,一定会在文化前行的道路上作出自己新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