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体制

文艺创作的高峰在于真善美

发稿时间:2017-05-19 23:03:2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宏坤

  文艺高峰呼唤扎实的文艺作风、向善的文艺价值观、创新的文艺追求,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产生符合时代特征、符合民族精神、符合中国风格的高峰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面有“高原”缺“高峰”。那么,文艺的高峰在哪里?我们可以从真、善、美三个角度来探究。

  真:真实是文艺创作的生命力

  真情实感是文艺作品的命脉。文艺作品没有情感,就像失去了精气神。缺乏真情实感,人物不鲜活,不生动,不真实。情感缺乏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文艺作品中的人物缺乏情感认识,人物设定缺乏真实性基础,或者脱离人物具体生活场景和时代环境而设定人物,只顾推动故事矛盾的进展,而忽视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二是创作者缺乏情感倾入,游离在作品之外,不能融入其中。自己的情感不进入,也难以获得受众的情感认同。情感共鸣是文艺作品欣赏所获得的高级别体验。产生不了共鸣,同样也难以获得情感认同。首先具备情感认同,其次才能获得艺术熏陶意义。有些作品,不仅没有真情实感,而且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要么让人感觉矫情,要么让人隔靴搔痒。《红楼梦》是远离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的故事,但是它的艺术真实是忠于故事所发生的那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描述的偏远地区的环境,但是它的故事是忠于故事发生地的环境。反而,我们有些文艺作品,尤其影视剧,颠倒历史真实,违背生活规律,编造出来的人物、环境和故事就难以令受众信服。这种作品的生命力就是非常脆弱的。

  文艺创作要走进现实。文艺创作难以产生高峰作品,最主要的根源在于文艺创作者难以扎根现实,走进生活,不接地气,不了解实情,不能与火热的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文艺工作者“体验生活”之风不够浓厚。老一辈文艺大家采风的传统,没有得到很好的沿袭。文艺创作只要缺乏“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怀有真情”的态度,就一定不会获取生活的真实。唯有天天扎根基层,活在现实之中,才能够感知艺术真实的存在。

  文艺评论要说真话。文艺评论是导向是标准。文艺评论看得有多准,文艺创作才能走得有多远,文艺高峰才能有多高。一段时间以来,文艺评论界刮起一股功利之风、吹捧之风。一是一些文艺评论工作者乐于拿着稿费参加文艺作品研讨会,只总结优点,不提缺点。文艺评论包括文艺类评奖,要么讲究和气,要么搞平衡。“双黄蛋”似乎成为常态,各种平衡因素左右评选结果,大搞区域平衡、类型平衡、市场平衡等。二是迷信名家,迷信权威,对待名家作品不敢发声,尤其不敢发出质疑的声音。文艺界也缺乏对说真话的包容。市场是检验好作品的标准,人民是检验好作品的标准,一些文艺作品之所以会存在“叫好不叫座”,或者“叫座不叫好”,其问题除作品自身之外,评价体系也存在双重标准。真正批评的声音或者能否让文艺评论发出理性的声音是文艺创作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就是这个道理。

  善:人民需要向善的价值观

  只有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才有积极的影响。文艺作品是特殊的社会教育工具,文艺作品的社会教育功能是综合的、持久的、入心入脑、入骨入髓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整体的,不是局部的;而是影响思想、信念和行为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背后,都深深受到一些作品的熏陶和影响。好的作品是可以影响一代人、几代人的。好的作品,是代际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放眼看世界上或者历史上,知名的作家、画家或者音乐家,大多也是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等。即便是我们所熟悉的曹雪芹,也是知识丰富的画家、美术家、中医学家、建筑园艺家。

  没有价值观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现代媒体多元化,各种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台。文艺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大众化。尤其影视作品,快餐式生产、金钱堆砌、明星堆砌,作品本身缺乏艺术提炼,缺乏艺术概括,误把生活真实照搬为艺术真实。于是就出现人们对这类所谓艺术作品的误读。比如有些历史剧,创作者用现代人的想象去推测历史的可能性。也有些作品肆意夸大英雄人物、英模人物、领导人物的作为和能力。文艺作品中的浮夸之风,往往也会削弱艺术作品的价值观和感染力,让人产生对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质疑甚至反感。

  价值观贯穿文艺作品始终。有些作品大的方向价值观没有问题,但是局部价值观中,却在宣扬消极、功利和享乐的价值观。比如,一些文艺作品“八卦的入口,和谐的出口”,以宣传享乐、奢靡的生活,尽管结局是主流的,向上向善的,但过程感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或者是脱离历史阶段,脱离理想信念,脱离人物所处的环境和角色任务的价值观,从文艺作品的“成风化人”角度讲,往往是产生相反效果。因为受众欣赏一部作品,是全过程的,不仅仅只是作品的结尾部分。

  美:艺术手段应该是艺术家的追求

  文艺作品的个性在于坚持。从文艺工作者角度,文艺的生命力在于个性、特色,这也是确保文艺百花园百花齐放的重要因素。文艺界不应该一个声部发声,而是要追求多样性、多元化。一些文艺工作者一旦成名,就开始对名利趋之若鹜,不甘寂寞,不愿坚守。甚至直接脱离生活一线,高高在上。精品力作需要时间的锤炼,有些作品是大成本投资,仓促创作,经不起推敲,顾前不顾尾,盖头盖不住脚,结果还是市场不买账、人民不买账。

  文艺创作要遵循艺术规律性。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创作规律,不是所要的艺术类型都需要唱赞歌。相声就是典型的例子,相声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讽刺,如果相声创作离开了讽刺功能,相声的艺术空间也就很狭小了。如果再给相声的讽刺画上诸多圈圈,相声的表现力也就寸步难行了。其结果就是,相声这门艺术只能在民间草根生长,也难登大雅之堂。衡量文艺创作是否能攀上“高峰”,往往要看有没有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作者和作品。

  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在于提炼。如果说文艺创作的文艺作品不够完美,换句话说,就是文艺创作缺乏艺术提炼力。电视剧天天都是吵吵嚷嚷,这似乎不是老百姓生活的常态,也不应该成为常态。即便是生活的某种状态,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也不应该不加掩饰地还原。艺术作品需要靠艺术的手段去表达矛盾,靠故事、靠情绪来演绎故事。从语言这个角度,当代影视作品不够美。有些当代戏过于写实,比如反腐剧、言情剧,血淋淋地展示犯罪过程、罪恶过程。这个也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性。

  文艺作品的突破在于创新。不同文艺作品都有创新问题,创新是文艺发展的基础,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都存在创新问题。文艺作品除自身内容价值之外,还有形态创新探索问题。形态创新,包括语态创新,越来越显得突出。文艺多样化,也强调形态的多样化。文艺繁荣的标志在于多大程度上能发展艺术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文艺形态。文艺工作者应该在基层文艺工作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总结新兴文艺形态。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哪些文艺形态发生变异,哪些文艺形态正在崛起,是值得关注的新生事物。

  总之,文艺的高峰来源于文艺作品,来源于文艺作风,也来源于文艺行业自身。文艺高峰呼唤扎实的文艺作风、向善的文艺价值观、创新的文艺追求,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产生符合时代特征、符合民族精神、符合中国风格的高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