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体制

有效实现海外企业跨文化管理

发稿时间:2017-07-19 14:02:42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白晶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与此同时,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现象也随之凸显。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中国企业再次掀起“走出去”的热潮。如何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做好跨文化管理、促进“民心相通”,进而提升“四个自信”,打造国家和企业的“软实力”,是中国海外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与“远”之辨——把握与目标国家的文化距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文化距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上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是世界文明和多民族融合的桥梁,也是民族宗教渗透冲突的地带。这些国家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差异很大,在价值判断、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各有特色,从而容易引起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权力距离、个人/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不确定性规避)分析法,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衡量与目标国家的文化距离。根据该分析法,计算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区域的文化距离,由近而远大体为:东亚、阿拉伯国家、东南亚(新加坡除外)、南亚、欧洲所属的国家。

  文化维度分析有助于在企业跨文化管理中减少文化冲突。分析“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维度的不同特点,采取积极的跨文化管理,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冲突。企业在团队管理中可以颁布大量的内部规定和条文来规范员工行为,以减少其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威胁。同时,企业可以派出一定数量的技术专家以树立权威。相反,如果对文化维度分析不够,甚至忽视目标国家的文化特质,就极易引起文化之间的冲突,严重者会导致“走出去”的企业折戟败北。

  “同”与“异”之择——寻求最大的“公约数”

  对于“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既要认识文化差异、理解和尊重对方文化特质、减少文化冲突,更要找到利益相关方最大的“公约数”,实现互利共赢。

  入乡随俗尊重当地文化。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建设,要尊重对方文化,尤其不要冒犯对方的民族禁忌。比如,在阿拉伯国家,不得用左手递交东西给别人;在公共场合与穆斯林女性交流时,肢体接触、眼神、语言、语气、语态等都要入乡随俗,不可随意,如发生误会,被对方或他人提示时,一定要及时调整,公开致歉。此外,要尊重对方的政治立场和道路选择,不干涉不议论,营造和谐安定的合作环境。

  通过员工本土化减少文化冲突。中国企业更多地雇用当地员工,不仅有利于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成本,而且有利于促进与东道国的文化融合,减少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抵触情绪,有利于保障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比如,可以聘用当地宗教领袖、部族首领、有名望的人士担任相关投资项目顾问,借助这些人的特殊身份,协助做好沟通与公关工作。应重视发挥华人华侨的重要作用,华人华侨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力量,应充分借助侨团、华媒和华校的力量,有效促进企业与所在国家的交流沟通和友好合作。

  寻求普遍认可的最大“公约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加速融合,国家之间尽管文化、信仰、制度有所不同,但合作共赢却是最大的“公约数”。“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中也应求大同存小异,通过语言培训、跨文化交流等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了解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行为习惯、道德标准,从而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减少文化冲突。与此同时,要加强多元文化的融合,努力构建共同的企业愿景和共同的价值观,找到多元文化中最大的“公约数”。■

  (作者系中央党校厅局班学员、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