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出版

《文心雕龙》:文学精品的“精雕细琢”

发稿时间:2019-04-25 13:55:21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长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文心雕龙》中的名言来说明文艺创作的规律和指导思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文艺精品奉献人民。什么是精品?如何锤炼精品?刘勰《文心雕龙》中崇尚文学精品的文论思想,对于今天锻造文艺精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梁代作家刘勰创作的一部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形式优美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共50篇,系统地探寻了文学的起源和本质,分析了各类文体的特征,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文心雕龙》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和优美的表现形式对后世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并因此形成了一门蔚为壮观的学问,号称“龙学”。

  作家风格之“精约”

  刘勰崇尚“精约”的作家风格。什么是“精约”?“精约”之“精”并非单纯的“少”,而是从“多”中提取、结晶、熔炼出来的“少”。“精约”之“约”亦非单纯的简单,而是包含着精华的简明、简洁、简约。两者合在一起,“精约”包含有“至精、至简,至明、至微”的意思。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个性不同,文章风格也千差万别,各有各的特色和魅力。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刘勰将作家的风格分为八类:“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八种风格是无数种风格的八类代表,各种风格都可以归入这八类之中。有学者认为八种风格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如黄侃说:“彦和之意,八体并陈,文状不同,而皆能成体,了无轻重之见存于其间……略举畛封,本无轩轾。”刘勰虽然承认八种风格存在的合理性,但“心里还是有一杆秤”,对于“八体”的态度有所差别,不喜欢“繁缛”和“轻靡”,对于“精约”却“情有独钟”。刘勰解释说:“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在语言表达上,核实字义、节省字句,对事物的剖析准确、细致入微。引申开来,“精约”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充实的思想内容,用简洁、精炼的形式表达精深的思想内涵,是内容充实和形式简洁的结合体。刘勰在《宗经》篇这样评价经书:“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辞约而旨丰”就是“文辞简约,意蕴丰富”。刘勰在《铭箴》篇中说:“义典则弘,文约为美”,就是说:文章的道理正确,才能说服人,文辞简洁精炼才显得优美。无论是从“枢纽论”“文体论”,还是从“创作论”来看,《文心雕龙》论文思想中“尊精贵约”的思想都非常鲜明。

  思想内容之“精深”

  刘勰崇尚“精深”的思想内容。他在《原道篇》中说周文王写的繇辞“符采复隐,精义坚深”,即文采丰富含蓄,义理精深。《征圣》篇中形容《周易》时说“四象精义以曲隐”,就是其中的四种卦象义理精深而含蓄曲折;形容圣人的文章说“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就是要求把雅正的语言和精深的含义结合起来使用。他还说,“精理为文,秀气成采”,精深的道理和精秀的文采结合才会形成精品。“义”属于思想内容的范畴,“理”同样属于思想内容的范畴。作家要掌握精深的“义理”需要广博的识见和专注深入的思考。刘勰在《神思》篇中说:“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作家创作既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又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锻造出精品。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精深的思想内容源自于对生活丰富的体验、认真观察以及深入地理性思考。没有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思考,没有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不可能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就锻造不出来艺术精品。

  表现形式之“精炼”

  刘勰崇尚“精炼”的表现形式。文章内容是“本”,形式是“末”,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刘勰在《情采》篇中详细论证了文章内容和形式之间的本末主次先后顺序。“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形式主义文风的根本问题是颠倒了内容和形式的本末关系,写作的根本目的不是“为情而造文”,而是“为文而造情”。“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写文章,真情自然流露,形式自然会简约。形式为内容服务,且要契合内容,不能超出内容需要的限度,要精炼。在《风骨》篇中,刘勰说:“炼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鲜明有力,刚健遒劲的感情,精炼的文辞才会形成有“风骨”的文章。文辞不精炼,内容不充实,就会造成“瘠义肥辞,繁杂失统”的现象。刘勰创作《文心雕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极为不满。为了改变浮华、浮诡的形式主义文风,刘勰“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没有深入体验生活、没有深入思考、没有真情实感,仅仅凭借艺术才能,写作技巧,创作不出伟大的作品。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情感,不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自然就写不出奉献人民,为人民所喜闻乐道的文艺精品。充实的内容、尽善尽美的形式,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文学精品。

  写作过程之“精雕细琢”

  刘勰崇尚“精雕细琢”的写作过程。《文心雕龙》之所以取名为“雕龙”,是因为自古以来写文章都要精雕细琢。《序志》云:“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精约”的文章通常不是“急就章”,往往要进行精细地打磨、反复地修饰、适当地增删。《熔裁》篇详细地论述了精雕细琢的道理和方法。“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根据文体的要求炼意;根据内容的需要炼辞,好比用绳墨丈量、用斧头砍斫一样,把多余的内容和形式删除。凡是不能为中心思想内容服务的形式、文辞,都应该毫不留情地忍痛割爱地删去。“夫美锦制衣,修短有度,虽玩其采,不倍领袖,巧犹难繁,况在乎拙”。此外,刘勰还在《声律》《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炼字》等篇章中,探讨了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推敲声律、运用修辞、使用典故、斟酌字句等问题,体现了刘勰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文学创作过程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瑕疵,有时如白璧微瑕,即便如此,在《指瑕》篇中刘勰主张也要慎之又慎,“斯言一玷,千载弗化”,用语的错误过了千年,也改变不了。

  文学精品是精深的内容和精炼的形式的完美结合,是作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最后达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崇尚文学精品的文论思想,对于今天锻造文艺精品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