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史话

机构改革背景下如何推进医养结合

发稿时间:2018-09-11 10:22:43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克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提出,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整合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机构职责,负责拟订应对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政策措施。由此,医养结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如何全面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成为社会各界普 遍 关 心 的 民 生大事。

  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我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健康养老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整合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机构职责,负责拟订应对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政策措施。由此,医养结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如何全面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民生大事。

  机构改革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和养老服务的资源供给、决策体制以及监管体系相对分离,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叠加需求。老年人所需要的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分别由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机构提供,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职能分散于卫生、民政、老龄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常态化协同机制有待完善,医养结合服务对象的信息数据难以共享,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

  此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优化协同高效为原则,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在决策、执行和职责分工三方面为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是调整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此次改革保留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将其办公室由民政部改设在卫生健康委,原由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改由卫生健康委代管。这一调整有利于提升医养结合顶层设计的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医养结合重大事项、重大部署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

  二是优化卫生健康委职能配置。卫生健康委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拟订与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负责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医养结合工作。根据职责,原卫计委、原老龄办承担医养结合职能的内设机构将充实调整优化,有效解决医养结合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政出多门、责任不明等问题,确保医养结合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三是明确医养结合相关部门职责分工。改革后,卫生健康委负责拟定应对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政策措施,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承担老年疾病防治、医疗照护等健康工作。民政部负责推进、监管养老服务,承担老年人福利等工作。国家医疗保障局负责拟定与医养结合相关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此外,机构改革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制度、政策协同,建立沟通协商机制,按照职责分工推进医养结合。

  推进医养结合面临的主要挑战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机构职能方面为推进医养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推进医养结合在服务体系、资源配置、人才队伍、资金投入、技术支撑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服务体系结构失衡。我国城市老年人养老服务总体上呈现“9073”格局,即我国老年人90%选择居家养老,7%选择社区养老,只有3%选择机构养老。目前,各地在实践中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融合发展方面资源投入多、政策落地多、服务见效快,但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层面医养有机融合进度较慢,与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尤为突出的是,医养结合的融合程度和服务水平在区域、城乡之间呈现出结构性差异,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医养结合仍处于低水平起步阶段。此外,在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方面,医养结合存在普遍性服务覆盖面有限、个性化服务精准度不足的问题。

  医养资源供不应求。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总量相对不足,老年医学学科萎缩、载体薄弱、医师数量严重不足。一是在现有“弱激励”体制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的内生动力。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相对缺乏。二是多数社区缺少医养结合配套基础设施,老年人活动照护场地、床位等设施严重不足。大部分城市老旧住宅未完成适老化改造,居家空间难以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需要。

  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从事老年护理康复服务的人员多以失业职工、农民工、家庭妇女、待业青年为主,大多未曾接受过专业的医养结合技能培训,难以满足慢病患者和失能、失智等生活无法自理老人的实际需要。而从业人员待遇偏低、社会认可度低、劳动强度大、流动频繁,这进一步导致就业市场缺乏中高端专业化人才。

  资金投入难以持续。目前,医养结合缺乏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城市财政投入可持续性有待提升。同时,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的政策法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存在准入门槛限制多、行业标准高、介入路径不清晰等问题。此外,支持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险正在全国进行试点,多数试点城市采取以医保基金为主的多元筹资模式,短期内独立筹资并实现收支平衡较为困难。

  信息技术支撑不足。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存在医养信息难以深度融合、科技应用水平较低等问题。互联网+健康养老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培训体系、布局规划体系、运营体系尚未建立,智慧医养结合的服务链和产业链亟待完善。

  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居家、社区和机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现阶段应重点提高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满足多数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以机构为支撑保障失能半失能特殊困难老年人。加强基层医养结合相关机构和资源整合力度,制定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服务标准,帮助老年人群在居家和社区获得更加便捷优质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探索覆盖城乡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推动有条件的县、乡建设社区(村居)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提升基层医养结合机构的融合水平。

  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推动医养资源均衡发展、公平共享。鼓励普通综合医院设置老年病专科,促进全科医学与老年医学有效对接,普及针对老年人的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料与临终关怀技能培训。探索突破绩效工资总额限制,提高家庭医生和其他辅助人员的激励水平。统一规划、科学配置社区活动场所、病护床位、照护与康养设施布局,挖潜物业用房、商业用房、公摊空间、人防空间,为医养结合提供硬件保障。加快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进度,建设无障碍通行系统、电梯、安全性辅助、报警求助等设施。

  提升医养结合高质量专业人才供给水平。加大就业扶贫力度,通过劳务协作、技能培训等手段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扩大医养结合就业市场供给总量。鼓励相关高校、职业学校开设医养结合相关课程,借鉴免费师范生制度培养定向就业的专业护理人才。探索医养结合从业人员纳入高技能人才序列,提高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前景。培育专业化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事业创造条件。

  建立以长期护理保险为突破口的多元化、多层次资金保障长效机制。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在中央和省级层面设立医养结合财政专项资金,将居家与社区医养结合作为资金投入重点,大幅度提高受益人群覆盖面。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为基础、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整合各类涉老财政补贴津贴投入,提高长期护理险独立筹资能力。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长期护理险经办和运营管理中的独特作用,鼓励商业保险推出适应个性化需求的长期护理险产品。各级政府可发起设立医养结合产业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效应,带动民间资本投入,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效率。

  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历史机遇,抢占世界健康养老科技应用制高点。推进民政、卫生、社保、公安等部门健康养老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医养结合基础数据互联互通。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为突破口,鼓励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养老监护、家庭机器人等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培育互联网+慢病管理、生活照护、智能就医等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