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人物

孔子推崇什么样的人才

发稿时间:2017-11-16 21:32:32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冷淑敏

  核心提示: 孔子人才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包括以德为先、以学为本、以能为贤。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孔子人才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启示、为社会用人标准提供借鉴、为人才管理体制提供思路。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才战略思想,深入阐述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了精神力量,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挖掘孔子人才观的当代价值,对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人才观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以德为先、以学为本、以能为贤

  以德为先。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论语·为政》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要求统治者用道德教化民众,用礼制规范行为,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和影响力。孔子主张“以德修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无论地位高低或富贵贫贱,都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发挥榜样力量。“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君子”指的是有德之人,其影响力犹如疾风,感召他人,政令畅通,天下平和。孔子主张“以德选贤”,选拔有德能的贤士执掌政权。“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执政者要权责分明,宽容大度,公正选拔贤能之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要将正直、担当、无私的人选拔出来,百姓自会诚服,天下归心、政治清明,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以学为本。民族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学”,《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数不胜数、流传深远。《论语·为政》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秉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以学为本理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坦言自己并非生来就知,提出了爱学、勤学的人生态度。学习应该是从容的,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常态。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要广博,他把“六艺”当作教学科目,把“五经”视为教学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倡导弟子不耻下问,谦虚向师求教。“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教育弟子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以能为贤。孔子多次提出“贤能”“贤才”之说。“能”既包括丰富的学识,也包含全面发展的技能与素质。孔子对贤能之士的言行做了量化要求:尊五美、拥九思、持三戒、怀三患、知五耻。“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对于有能之士,孔子提倡任其所能,举贤授能,治国安邦。

  孔子人才观的局限

  时代造就思想。春秋时代,战乱纷飞,动荡不安,而孔子晚年依然周游列国、到处讲学,推行“仁、义、礼、智、信”思想,但这与当时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孔子人才观,也必然受到历史社会条件制约,存在一定局限性。

  对人才智能的培养重视不够。以人伦道德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将道德修养作为评判人才的首要标准。孔子将道德作为统治手段,主张道德范畴是生存价值的原则,利用道德力量,维持社会稳定。过于重德,忽视智能培养,抑制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

  对个人技艺的培养重视不够。儒家的一大弱点是轻视技艺,认为技艺属于劳力者,而人才属于劳心者。孔子认为,技艺知识是“小知”,只可当作谋生的工具和手段,其创造者称之为“具臣”,而真正改造社会,被孔子认可的是劳心者,谓之“大臣”。

  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重视不够。在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中,过于重视“内圣”,而将“外王”压制到极点。在孔子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道德教育占重要地位,自然科学的研究不属于统治阶级从事的领域,只有被统治阶级才做相关方面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要充分挖掘孔子人才观的当代价值

  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启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才需求面临巨大挑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成为当代高等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孔子人才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传承孔子人才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存在“四重四轻”问题:重智育培养、轻德育培养;重功利主义、轻人文素养;重共性培养、轻个性彰显;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创新。高校人才培养首先要摒弃“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理念,既要传授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又让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孔子提倡“文质彬彬”的人格,就是要求在实际生活中文质并重、内外兼修。“文”就是受教育者通过在校学习获取广博的文化知识、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质”就是受教育者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心理素养、人格魅力等内在素质。其次要注重分类培养。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特点施行不同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显其长。最后要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孔子主张“不悱不发”,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社会用人标准提供借鉴。孔子主张在充分了解人才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安排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岗位,使其各司其职。君主按照德行程度安排官位,臣子按能力大小接受职务,彼此不祸害,风清气正,国家方能安定。按照人的才德分配任务,用人之所长。使用人才时,《论语·子路》有云:“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这是强调要量才而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建立在彼此绝对了解和忠诚的基础之上,被用之人是不可怀疑之人,“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而用人之时则要对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信心,不要轻易怀疑别人。

  为人才管理体制提供思路。孔子在人才的选拔、任用、评价上提出了宝贵经验,对现代人才管理提供明确思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选拔使用人才时,要扩大选才范围,破除传统条框,打破选才定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建立科学、公平的用人机制和制度,给人才更多参与的机会和动力。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考评机制,采取绩效考评、组织考察和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把真正工作有能力、落实有力度、为民有感情的人才留任在官场职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