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人物

冯梦龙的政绩

发稿时间:2018-10-19 13:49:13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石志刚

  《苏州府志》记载:“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崇祯时,以贡选寿宁知县。”1634年,61岁的冯梦龙来到“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的福建寿宁,当了4年知县。在4年任期内,留下了“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的美名。

  善察明断

  冯梦龙在寿宁知县任上,处理狱讼案件非常有成效。对待这些案件,他没有主观臆断,亦没有偏听偏信,而是采取调查研究,以事实为准绳,对卷宗进行审核,最终得出经得起推敲的结论。

  寿宁县一座山坳上住着上村人和下村人,两村人由于历史原因结下世仇。冯梦龙来寿宁之后,出现了一件争斗之事。上村的水牛和下村的水牛进行角斗,周围围观的上村人和下村人很多。时间不长,上村的水牛把下村的水牛弄死了。

  上村人和下村人为此起了争吵,下村人要求上村人赔水牛,上村人坚决不赔偿,两村人将官司告到知县冯梦龙那里。冯梦龙升堂后,将两村的村长,当时的村民代表、牛主、牧童等一并叫到堂上。怎么解决这个纠纷,成为考验冯梦龙智慧的一道难题。如果解决得不公平,将会激化矛盾。

  经过详细了解,冯梦龙认真分析、归纳、总结案情,最终给出十六个字的判词:“两牛相争,一死一生;死者同吃,生者同耕。”公平思想渗透其中,解决了此案纠纷。上村人和下村人都接受冯梦龙的调停和判词,而且二村之后过上了和睦的生活。

  除陋解患

  寿宁的虎患非常严重。当时山林中有一种伤害人畜的花斑虎经常给当地百姓带来祸患。《寿宁县志》中记载花斑虎经常“损伤人畜”。由于寿宁城楼坍塌,加之年久失修,山林中花斑虎乘夜跑入城内,危害百姓和百姓家中牲畜家禽。当地百姓谈虎色变,无奈之下,去城隍庙向神灵叩头祷告,祈求神灵消除虎患。冯梦龙看到此事,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主动去解决这个虎患难题。首先,他不顾年老体弱,走村串巷、翻山越岭,寻访捕虎能手。然后,他发动百姓修缮城楼,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修缮任务。在此之后,他又组织人在山后、树林设置捉虎陷阱。“其制如小屋一间,分为三直,内外壮棂,闭羊左右以饵虎,空其中设机焉。触之则两闸俱下,虎困而吼,众乃起而毙之”。因为措施得当,在很短时间内消除了虎患。

  寿宁重男轻女的陋习非常严重。“闽俗重男而轻女,寿宁亦然,生女则溺之”。他写下了对联“神灵有赫,不溺女定生奇男;天道无私,能孝亲必生贵子”,并悬之于寺中,以示反对溺女陋习。他通过调查研究,亲自撰写发布《禁溺女告示》。《禁溺女告示》中对溺女行为进行道德劝诫:“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其中从何而来?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如今好善的百姓,畜生害怕杀害,况且活活一条生命,置之死地,你心何安?”对规劝不听者则进行实际惩罚:“本县拿男子重责三十,枷号一月。”道德上教化、律条上惩罚,最终极大程度地遏制了寿宁的溺女行为。

  寿宁民贫地瘠,说其民贫,因为“民无余欠,库无余财”;说其地瘠:“山无涓滴不为用,山任崔嵬也要耕”。当时处于明朝末年,政治动荡、战争频发,统治阶级的各种赋税非常严重,加重了当地百姓负担。有的百姓只能“典妻卖子”,结果“犹不能偿”。冯梦龙在寿宁知县任上所作《催征》小诗:“不能天雨粟,未免吏呼门。聚敛非吾术,忧时奉至尊。带青砻早稻,垂白鬻孤孙。安得烽烟熄,敷天颂圣恩。”这首诗流露出冯梦龙对当地民情困难的同情和关注。针对民贫,“自古攻守之策,未有不以食为本者”的冯梦龙十分注重发展农业,修仓贮粮,反对“税外横取”“无名之敛”;针对地瘠,因地制宜进行开垦,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基立政

  冯梦龙在寿宁主政期间,“学校虽设,读书者少”“经书而外,典籍寥寥,书贾亦绝无至者”。由于寿宁地理位置偏僻,百姓不重视读书,冯梦龙就在寿宁修缮县学、兴文立教,自己还亲自捐出银两资助所建之学。同时,他还延聘著名儒者在县学中授课。

  冯梦龙还颁布《四书指月》,亲自讲解,在他的倡导下,寿宁学风渐兴:“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将来或未量也。”他还将自己在寿宁任职的经历写成志书《寿宁待志》,该书文风朴实、流畅优雅、内容丰富,详细地记载了“疆域、城隘、县治、学宫、土田、户口、升科、赋税、恩典、积贮、兵壮、狱讼、物产、盐法、风俗、贡举、官司、劝诫”等内容,既是他为政以文、感化百姓过程的展示,也是他施政思想的真情流露。

  冯梦龙在寿宁期间,积极提倡植树造林。冯梦龙之前二十年的寿宁知县蒋诰,曾经大力提倡种树,“捐钱植松树数百于九岭,以蔽行人”“苔罪亦许种松自赎”。九岭是西南到寿宁的必经之路,冯梦龙上任之时路过此地,并在蒋诰所栽之树下面歇脚纳凉,对蒋诰的行为大加称赞。冯梦龙在前任基础上,注重潜绩打造,继续倡导种树植树。

  明末有位民间藏书家在《寿宁冯父母诗序》中称赞冯梦龙的政绩:“计闽中五十七邑令之间,无逾先生,而令之才亦无逾先生者。顾先生虽耽于诗,而百端苦心,政平讼理,又超于五十七邑之殿最也。”“百端苦心,政平讼理”是对他政绩的最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