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人物

萧何为何不愿当头

发稿时间:2019-07-18 14:01:32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兆贵

  秦朝末年,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律,加剧了民众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国破家亡的六国贵族,特别是楚人的旧部,对秦朝原本就心怀不满,秦二世的昏庸让他们愈发激愤难忍,于是便借助沸腾的民怨加入了反抗的洪流。随着大泽乡首义的烽火渐趋燎原之势,错过押送徭役期限的刘邦,也在芒砀山起义。占据沛县后,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推举贤能公道的萧何当头,萧何婉言谢绝,一力举荐刘邦做沛公。那么,萧何为何不愿当头呢?

  谨慎自省

  萧何不愿当头,是发自真心的,并非出于谦让。关于萧何的身世,《史记》只是承袭《汉书》的描述,寥寥数笔带过。他从政前的经历,正史中能够查到的资料不多。从零散记载中大致可以看出,年轻时的萧何,尽管是县令手下的刀笔吏,却不像是贫民出身。他熟谙史籍、文书、律法,既能驾驭行政事务,又能恪守职业道德。照此推断,萧何出身虽非豪门,也算中等水平的小康之家,抑或书香门第。刘邦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封万户侯,父母兄弟十余人均获封赏。可见,萧何一族并非小户人家。清代修纂的《江南通志》里说,萧何旧宅在丰县城东门一处最偏僻的地方;丰县博物馆现存的萧何故宅记事碑也是这样记载的。这处所谓的故宅,当是他为官之初所建。及至他做相国期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这样做,用他的话说:“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两相对照,虽然看不出萧何的家世渊源,但也足以说明,萧何崇尚节俭,以求自爱自保。这种恪守淡泊、不事奢华、甘为人梯、秉持公允的心性,贯穿于萧何一生,念兹在兹,无时或忘,从中也可以让我们照见萧何所以不愿当头的内在动机。

  萧何不愿当头,首先是因为他没有野心。从萧何在各种场合的言行举止看,不论情势对他有利还是不利,他都能权衡利弊,从不作非分之想。萧何一心想做个太平官,但拿下沛县后,太平官做不成了,而且也没退路了,只能一不做二不休,拉起队伍保家守土。按理说,不论从资历上还是从能力上,萧何都有资格当头。由他来做首领,可以说是顺理成章,当之无愧。不仅父老乡亲们看好他、信赖他,就连刘邦也服气。但就萧何的资质和秉性而言,骨子里就没有当出头鸟的念头,不愿冒着灭族的风险主事。于是便剖明心迹,一力推举刘邦当头,并竭诚协助他稳定民心,徐图大业。他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不贪恋富贵,不越权争功,留给世人的更多的是纳贤、荐贤、让贤的佳话。

  萧何不愿当头,更多的是出于审慎。当时的萧何,是家人中唯一吃皇粮的,自然要考虑后路。尽管我们不能说萧何胆小怕事,但他待人处事周到细密,有时甚至还趋于保守,却是不争的事实。刘邦的队伍草创初期,势单力薄,立足未稳,至少同秦军遭遇过两场生死对决。每到濒临绝境,萧何都主张保存实力,以图后计。可刘邦却绝不退缩,硬着头皮死磕。当然,萧何的规劝不是没有道理,这两场恶战几无胜算,即便险胜,也是重创之下死里逃生。刘邦问大家怕不怕死,几位铁哥们都说不怕死。只有萧何说,我怕死。可怕死有用吗?既然怕也是死,不怕也是死,不如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活下来。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魄,萧何是不具备的。及至坐到相国的位子上,萧何就更是如履薄冰,谨小慎微。

  慧眼识人

  萧何不愿当头,还因为他心里没底。芒砀山上下来的这帮人,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连绿林响马都不如。即便后来打了几场胜仗,也还不是一支像样的队伍,比起朝廷正规军和严整的项家军,差了不止一两个档次。从以往的结交中,萧何深知刘邦重交情,讲义气,不怕事,能成事,号召力强。尽管如此,他对于这样一个草台班子,究竟能够走多远,心里是没底的。有人说萧何有预见,有远见,料定刘邦能得天下,就言过其实、倒因为果了。萧何最初看好刘邦,力推刘邦,的确有眼光,但也并非神机妙算,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渐次看准的。就当时情势而言,他只是觉得刘邦更适合领军打头,凝心聚力,却未必料到他将来必能定鼎天下。

  萧何不愿当头,同他心理上的自我地位有很大关系。萧何是个识时务的智者,很清楚自己的斤两,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发挥多大作用。秦监郡御史来当地督查公务,发现萧何的办事能力和考核成绩均佳,打算入朝进言征调萧何,经他再三辞谢,才没被调走。萧何为何不愿入朝做官,司马迁没说。纵览萧何的一生,通读萧何的为人,原因可以给出多种,可以说,萧何眷恋故土,想一直在家乡为父老尽绵薄之力,也可以说,他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做大官,到上面去应对不过来,反招其祸。有人说他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预见到秦王朝气数已尽,才放弃进京做官的。这样的推断,无异于美化加神化,夸大了萧何的眼力。那他后来为何又跻身庙堂,做了汉朝的相国呢?应该说,萧何的人生之旅乃情势使然,是一步一步走向高位的。《史记·萧相国世家》的文尾,循例以“太史公曰”作结语。大意是说,萧何原为秦朝的刀笔吏,平淡无奇。及至汉朝兴起,借助帝王的余光,谨守关中要地,利用民众对秦法的不满,顺应社会潮流,推行新政。韩信、黥布等皆被诛灭,而萧何的功勋愈显灿烂。司马迁的评述说明,萧何的辉光更多的是后期展露出来的。

  贵在自知

  作为能力的自我定位,自知之明尤为重要。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有规模的团队,要维持正常有序的运转,通常离不开主事、谋事、执事、督事等几大类人员。史上包括英雄豪杰在内的人才很多,但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当头,有人适合做辅臣,有人适合做御史,有人适合做将帅,有人适合做军师。这样的分野,与外在的气概关系不大,区别在于内在气质与涵养。领袖群伦者,不见得是全才,但必须是敢想敢干敢担当,有勇有谋有魄力。知兵如韩信者,怯于当头;善谋如张良者,请辞主帅。萧何的角色更像是“后勤部长”兼“人力总监”。

  其实,历史上类似萧何这样的明智之士很多,如姜尚、管仲、诸葛亮、刘伯温以及与萧何同期的张良、范增等。他们足智多谋,却又不愿当头,而是以识珠的慧眼相中一位明主,然后为其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他们之所以不自立为王,甘愿辅佐他人,同萧何的心性相差无几。作为开国元勋,萧何鞠躬尽瘁,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