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人物

曹操人才观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发稿时间:2020-03-31 14:55:57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向福贞

  曹操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在东汉末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唯才是举的人才观帮助其发展成为三国中力量最为强大的曹魏政权。也正因为他的这种爱才、惜才的人才观,甚至爱才心切超过了限度,从而也成全了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最终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曹操在东汉末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爱才更是众所周知。他三次发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不论人才的阅历和门第,不看人才的出身和品行,只要有才,他就招揽为己所用,并且爱才心切,求贤若渴。爱才是件好事,但是如果过度爱才,多重才行而少重品行,就会被人才迷失双眼、错失良机,从而好事会变成坏事,优点变成缺点。笔者认为,正是由于曹操的过度爱才、唯才是举的人才观改变了历史,成就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曹操爱才奠定了曹魏政权

  曹操爱才,使得曹魏政权聚拢了众多的文臣武将,成为三国鼎立中力量最为雄壮的一方。曹操深刻地认识到“争天下必先争人”,于是在建安十五年春第一次发布的《求贤令》中指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第三次《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是指出了“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说到做到,当他遇到人才时,的确是不惜一切代价争取人才为己所用。

  曹操成就大业的三步中都没有离开人才。第一步,找到一块根据地,拥有自己的军队。第二步,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第三步,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军阀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而此时的曹操心怀大志,想统一天下,苦于自己没有固定的地盘,手里没有强大的军队。正当曹操一筹莫展之时,黄巾军攻陷兖州,杀掉了兖州太守,而济北国相鲍信等人力促曹操代理兖州牧。于是曹操听从了谋士们的建议,代理了兖州牧,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根据地。在进军黄巾军的战斗中,鲍信奋战而死,战后曹操厚葬鲍信,因为他心里清楚,如果没有鲍信的扶持,自己不可能有争夺天下的资本。

  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曹操进入兖州以后,如何以正大光明的借口发展壮大力量,消灭其他群雄,实现统一天下的大志呢?谋士毛玠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三国志》中说曹操“敬纳其言”。曹操采纳了毛玠的建议,拥有了政治资本,这又是曹操称霸中的关键一步。

  官渡之战。在官渡之战两军胶着时刻,本来是袁绍的手下谋士许攸,因政见不被袁绍采纳,还因家人受惠而受牵连,被袁绍惩罚,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靠了曹操。曹操正在无计可施时,一听许攸来了忙得来不及穿鞋,光着脚就出去迎许攸,见了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并且纳拜于地。许攸被曹操的真诚相待所感动,把袁绍营中的情况和盘托出,并且为曹操献计火烧了袁军的军粮,助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一举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从而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唯才是举。从这三步中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成就大业依靠这些人才。如果没有这些高人的指点和扶持,曹操是很难发展壮大起来的。那么曹操是如何获得这些人才的扶持的呢?曹操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吸引了他们呢?那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郭嘉是曹操智囊团中的重要谋士。郭嘉起初是在袁绍手下,后来才投靠曹操。刚到曹营时,曹操的心腹,时任司空椽的陈群数次在朝廷议事时揭发郭嘉的不端行为。然而曹操见郭嘉对此神态自若、屡出奇谋,却更加器重郭嘉了。还对其他人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当郭嘉病重时,曹操多次亲临问候。当郭嘉去世后,曹操悲痛不已,对其他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竞,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哀哉奉孝!痛哉奉孝!”实在是令人感动。后来当曹操在赤壁之战被火烧战船,大败而归时,不禁又怀念起郭嘉:“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在郭嘉身上投入了深深的感情。情之深,爱之切。郭嘉也没有辜负曹操对他的爱护。郭嘉二十九岁投曹,三十八岁殁于军中,这十年中,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使名微众寡的曹操在角逐中步步取胜。

  曹操手下有很多人才是从敌对阵营中投靠过来的,曹操都委以重用。如张辽原来是吕布的手下,张郃本来是袁绍的部将,徐晃也是杨奉的部下。陈琳本来是袁绍的谋士,曾经写檄文大骂过曹操,而曹操知其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己用。

  还有一些是起初根本不愿投靠曹操,曹操不惜利用各种手段,也要争取过来

  。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起初不应征召,遁入山林,曹操令人放火烧山,阮瑀才不得以出山。再如司马懿,曹操听说司马懿是个人才,三番五次请司马懿出山,均遭到司马懿拒绝,最后曹操不得以囚禁手段威吓司马懿,他才出来为曹操服务。

  总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爱惜人才,不计较人才身上的缺点,而是充分利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同时争夺天下的袁绍在用人上却与曹操相差太远了,据易中天《品三国》讲:袁绍刚愎自用,自命不凡,他认为别人都没有他聪明。袁绍用人的原则就是,谁拍他的马屁就用谁,谁给他提意见就打压谁。气量不大,心胸狭窄。哪里像曹操的性格,易中天先生也说曹操的性格是多面的:大度与狭隘,诚恳与狡诈,善良与凶残,单纯又多疑。简直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正因为曹操性格的多面性,以及他的多才多艺,既有文韬武略,又有政治眼光,加上文学素养等较全面的志趣,才能够吸引各种各样的人,也才能与各种各样的人打好交道。所谓海纳百川也许说的就是曹操这样内涵丰富的人吧!而与他性格差异较大的关羽,单纯忠贞、清高骄傲、目无杂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特点,是很难团结到这么多人的。

  正是因为曹操这种人才观念,其帐下才会“谋臣如雨,猛将如云。”截至曹操去世前,他的谋士共102人。曹操的文臣武将的数量在三国中是最多的,因此曹魏政权的力量也是最强大的,能够占据着当时的大半个中国,在三国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方,这与曹操不拘一格招揽人才、爱惜人才密不可分。

  曹操爱才成就了蜀汉政权

  曹操悔放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就已经意识到刘备是个英雄,当时,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但此时刘备寄人篱下,势单力薄,不堪一击。而曹操爱惜刘备是个英雄,厚待刘备,上表封刘备为左将军,以礼相待,并无杀害之心。当刘备向曹操提出去袭击袁术时,曹操应允,并分发兵马给刘备去截击袁术。这时刘备心中狂喜,慌忙离开曹营,关羽、张飞还在诧异为何神速离开,刘备说:“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刘备很清楚,曹操此时没有杀掉他,很快就会后悔的。果不其然,刘备刚带兵走,曹操的谋士荀彧、程昱、郭嘉入见曹操。一看曹操把刘备放走了,都劝曹操说:“早就该杀掉刘备,以绝后患。此次放走刘备,无异于放龙入海,纵虎归山。日后再攻打他,根本就不可能了。”此后的历史发展真被曹操的谋士们言中了。如果此时曹操狠下杀手,了结了刘备的性命,哪里还有后来与他鼎立的蜀汉政权呢!

  曹操被自己的爱才之心耽搁了。刘备本是个人才,又具英雄气魄,更何况刘备手下还有两位武艺高强、万人难敌的兄弟,令刘备如虎添翼。之所以曹操此时没有杀掉刘备,是因为如易中天《品三国》所述:这时的曹操还需要做容人状,不肯没有正当理由就杀人。所以,此时的曹操为了树立爱才的良好形象,出于一念之差,放走了刘备。易中天先生都说,曹操放走刘备是最大的错误,曹操做了一笔大大的亏本生意。关键是:当时的曹操也没有想到,刘备后来真成了气候,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也成就了一番大业。

  曹操与诸葛亮无缘。诸葛亮是三国中最杰出的人才。曹操又如此爱才,为何诸葛亮和曹操没有联起手来呢?首先,诸葛亮辅佐刘备,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而曹操手下的人才大多是自动投靠来的。刘备出身低微,能够放下身价,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并且去请了多次,最终以真诚感动了诸葛亮。

  其次,曹操出身官宦家庭,性格强势,难以放下架子像刘备那样屈身相求。即使曹操表现这样,手下还聚集了那么多的文臣武将呢。可能曹操私底下还会想:诸葛亮何许人也?多一个少一个又如何?我已经拥有了这么多的谋士,什么样高水平的谋士没有见过呀。诸葛亮也许看到了曹操的强势、自负、高高在上,不会再把他看在眼里,诸葛亮才不会屈尊去求曹操。两个自尊心极强的人都没有放下架子。

  最后,诸葛亮知道曹操选拔人才是唯才是举、轻徳重才。曹操本身也有篡位的企图,更谈不上德行了。而诸葛亮选择刘备,就是向全天下的人宣告:自己是一个重德守礼、德才兼备的人,绝不会与篡权的人为伍。

  所以说曹操为他的爱才标准—唯才是举,以及他本身的德行付出了代价。给那些自视坚守正统观念,维护传统思想的人以打击的借口。唯才是举团结了一些人才,但也为自己树立了一些敌人。因此诸葛亮没有投靠曹操,而是辅佐了刘备,使本来无力与曹操和孙权相抗衡的刘备增加了大大的筹码,最终使三国力量相对均衡,形成鼎立局面。

  曹操厚待关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东征刘备时,关羽被擒。曹操知道关羽乃是万人难敌的将才,更赞赏关羽的为人,喜爱有加。囚禁期间,“礼之甚厚”、“重加赏赐”。别看曹操自己德行不怎么样,但他对德行高操的人是又敬又爱。明知关羽的心不在自己这里,依然对关羽一厢情愿地痴迷,也就是关羽,如果换了第二个人,非得被曹操感动得以身相许不可。曹操此时没有杀掉关羽,原因有:曹操确实太喜欢关羽了。总认为只要自己以诚相待关羽,总会感化他,最后归顺他。所以一直抱着希望不忍心杀掉关羽。

  关羽当时身在曹营,一来要保护两位嫂嫂(刘备的两位妻子),二来要寻找刘备,因为这两个重任在身,不能就死,只能苟活,否则宁肯赴死也不会做曹操的阶下囚。关羽此时身担忠义名节,如果此时曹操杀了关羽,将会留下杀忠不义,众叛亲离的下场。后来当东吴吕蒙杀掉了关羽,孙权不知如何处置时,转送给了曹操,曹操却将关羽盛殓,亲自拜祭,并赠为荆王。盛隆之至啊!就是对待死去的关羽,曹操都毕恭毕敬,尊崇至极。曹操如此做法,无非是吸引更多的忠义之士投靠自己,为己利用。曹操喜爱关羽,当初留下关羽性命,更没有想到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当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在华容道上落荒而逃时,正被关羽等个正着,这次曹操是必死无疑了。多亏当初自己手下留情,厚待关羽,关羽这次为了报恩,不惜冒着顶撞军令状的杀头危险放走了曹操。曹操爱才这次又救了自己。

  众所周知,关羽对刘备意味着什么,对蜀汉政权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关羽,蜀汉政权也无从谈起。关羽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是蜀汉的顶梁柱。在关羽能被杀的时候,错失良机,结果才成全了蜀汉政权。曹操因为爱惜刘备和关羽之才,保全了他们的性命,也成就了三国鼎立中的蜀汉一方。

  曹操爱才最终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占据着中国的北方,兵多将广,兵力是孙刘联军的好几倍,一旦双方交战,孙刘联军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如果历史可以重写,这一仗是孙刘联军败了,那么曹操将会统一全国,也就不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这一场决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战,却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败了曹操,最终结束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梦想,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曹操的人才观在这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曹操中了周瑜的计。赤壁之战前,蒋干要去江东劝说周瑜投降,曹操闻听大喜,并同意。曹操此时只看到了周瑜的才,而没真正了解周瑜的性格。难道曹操不稍微用脑子想一想,周瑜再有才,能来投降曹操吗?结果蒋干非但未能说服周瑜投降曹操,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使得曹操杀了自己的两员水军大将蔡瑁和张允,使得曹军的水军作战指挥力大大下降,曹操反上了周瑜的当。

  曹操上了黄盖的当。上了这一次当,曹操也没有长记性,又上了一次黄盖的当。赤壁战前,两军对垒。孙吴的黄盖前来诈降,曹操大喜,他早知黄盖是孙吴的大将,如果黄盖投降了曹军,那将是天赐良机。曹操喜不自胜,毫无戒备,完全被爱才心切迷失了双眼。更加上周瑜和黄盖联手上演了一出苦肉计,更让曹操难以识别。于是,曹操任由黄盖率领的火药船直冲入曹营,火烧战船,曹操大败。这次周瑜、黄盖使用苦肉计,骗取曹操的信任,纯粹就是利用了曹操爱才心切的心理,才又一次让曹操上了当。

  曹操误用庞统的连环计。当赤壁大战前,周瑜已决定用火攻曹营时,庞统向曹操提出了连环计,使得曹军的战船连在一起,便于周瑜用火攻。当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时,曹操没有好好地考察一下庞统的出身和来历,盲目加以信任,最终为其盲目爱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曹操杀了吕布。曹操爱才,确实是唯才是举,只要有才,不管是文才还是武才,不论人才的品德、出身等,都收之麾下。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对待吕布。当曹操俘获了吕布后,动了怜才恻隐之心,想保留下这一武艺超群,当属三国武艺高强的首位人才时,多亏了刘备在旁的提醒:“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刘备的警告提醒了曹操,曹操才结果了吕布的性命。否则,当时天下不一定三分。如果有吕布在,再有得力的谋士辅佐,天下可能会四分五裂。

  曹操的个人作用。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只有纪传,没有表志。陈寿的用意在于突出人物的作用,揭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人谋划而形成的历史。而在魏蜀吴三国中,《三国志》把魏书放在最前面,并且只有魏书中用了帝号,蜀书和吴书都只是用主的称号。可以看出,陈寿更注重曹魏的地位,曹魏的作用在三国中是最重要的。那么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更是在三国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曹操的个性特点、价值取向、行事作风都对历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引领时势。

  曹操留下的历史教训。曹操虽然爱才,但不是所有的人才都爱他,很多时候,只是他一个人的一厢情愿而已。曹操爱才不仅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且还为自家准备了掘墓人—司马懿。曹操利用威吓手段逼迫司马懿出山为他效力,曹操的确没有看走眼,司马懿确实非等闲之辈。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相继去世后,司马懿已羽翼丰满,发展壮大司马氏力量,最终司马氏家族取代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政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说的韩信,那曹操则是“成也爱才,败也爱才”。

  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个乱世,群雄并起,各方都急需人才,拉拢人才。而乱世中人心不稳,这也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曹操择人时的人才观是唯才是举,有点饥不择食的感觉,只要有才,不论德行如何都据为己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真正成大业者,必须要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