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改革动态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谈改革经验:“为什么改”“为谁改”“往哪儿改”“怎么改”

发稿时间:2018-11-07 09:49:35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使我国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走出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迈向富强的崭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代。

  40年来,我们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鲜明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建立”到“完善”,再到“加快完善”,理论和实践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4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是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持续巩固和完善。40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日益提高,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非公有制企业对国家税收贡献超过50%,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吸收就业占比超过80%,一批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二是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40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97%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实现市场调节,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逐渐形成,以“招拍挂”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出让制度得以建立,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5%。

  三是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40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战略性重组。中央企业数量从117家调整到96家;

  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各级子企业改制面达到97.8%;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进,50家试点企业改革成效正在显现,铁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盐业等行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迈出新步伐,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四是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40年来,农村改革波澜壮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不断走向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提升农村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5年城镇新增就业6609万人,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五是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40年来,我们持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地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引向深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削减,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

  中央层面核准项目累计削减90%,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结束了66年的营业税征收历史,推动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金融监管改革扎实推进,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更好发挥战略规划导向作用,宏观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完善。

  六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逐步构建形成了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在形成。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206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4.1万亿美元,由世界第29位跃居首位。实际使用外资从1978年的不到2000万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300亿美元,连续26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40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为什么改”“为谁改”“往哪儿改”“怎么改”等关键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广度、深度、力度不断加大,创造和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一)坚持市场化取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市场化取向是贯穿改革开放始终的一条主线。经济体制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开始,改革就是以引入并不断增强市场机制作用为主要特征。非公有制经济由“禁止”到鼓励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由放权让利到股份制改革。

  实践证明,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必须继续朝着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各方面相关环节也能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二)坚持渐进式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像苏联、东欧那样采取激进的“休克式”疗法,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模式。从计划经济较为薄弱的环节开始突破,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外围到核心、由局部到全国,根据条件和可能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逐步推进改革,积小胜为大胜。

  我国的重大改革大都经历了试点先行、总结提升,进而全国推广的过程。回顾40年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突破,当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取得成功,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市场主体地位初步确立之后,改革顺势由农村延伸到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国资国企改革始终遵循先放权后改制、先试点后推广、先增量后存量、先重点突破后整体推进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尽可能降低改革成本,控制改革风险,争取到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支持与认同。

  在市场体系建设领域,我们也是先从较为容易的商品市场改革入手,到难度较大的要素市场改革;从完善国内市场,到逐渐开放对接国际市场,充分体现出渐进式改革模式的特点。

  实践证明,渐进式改革符合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还未完成、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具体国情,符合人们对改革实践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和降低改革风险,有利于在改革的同时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一条改革成本低、震动小而成效较大的成功之路。

  (三)坚持统筹协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经济体制改革既涉及深层权力和利益关系调整,又要努力实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40年来,每一项改革的顺利推进,特别是一些涉及复杂利益关系的改革领域,都离不开全方位、多层次的统筹协调。

  例如垄断行业改革,要排除既得利益的阻挠,打破市场进入壁垒,引入新的厂商参与竞争,深化改革就必须统筹考虑各方利益,特别是需要由超脱垄断利益的机构来设计改革方案和监督执行。

  部门利益干扰摆脱得越彻底,就越是体现了改革对各方利益的统筹兼顾。再如,产权制度改革涉及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多个方面,涉及各方主体的多重产权归属关系,利益关系非常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矛盾和问题,必须统筹协调稳妥有序推进。

  做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有利于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保证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四)坚持顶层设计和群众首创相结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开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

  改革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克服改革事项表层化、分散化、无序化、简单化。在强调“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同时,必须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决定我国改革开放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农村改革是从群众首创到顶层设计,再由顶层设计进而推动群众创造的典型案例。从1978年秋开始,在安徽、四川等地的一些农村出现了围绕“包”字试验的一些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发自群众首创的改革试验引致了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实践证明,顶层设计和群众首创紧密相关、互为支持,只有坚持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有力地推进各领域改革,使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五)坚持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通过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市场经济有益经验,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市场、技术、资源和智力,有效对接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运作规则,不断推动国内改革的持续深化。

  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创造对外开放的条件和环境,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者统一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之中。回顾40年来的改革历程,我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极大地促进了市场体系发育,大量制度安排在与国际接轨的倒逼机制作用下建立和完善。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是伴随着扩大开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加入WTO,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我们才奋起直追,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入了世界几乎所有主要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成为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维护者、参与者、建设者。

  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扩大开放必将有力推动改革深化。40年来,我国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始终推动我国改革向纵深发展。

  (六)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改革、发展与稳定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

  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保证。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4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不断推动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中的深层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同时,只有保持社会环境的稳定,才能为发展和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改革、发展与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性强、风险性大,遇到的复杂矛盾和尖锐问题可能前所未有,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改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是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目的与动力的重大问题。民心所向,政之所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只有真正把民生问题解决好,最大限度地让广大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得以真正建成。

  改革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体现在人民是改革进程的推动主体上。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实践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的,人民群众是决定我国改革开放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动力。

  历史还表明,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八)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重托,归根到底是近代以来我国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所决定的。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开创新局、谱写新篇,也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才始终保证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改革开放始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开放的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只有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实现党提出的战略目标,始终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开启和顺利进行,党的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