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探索

文章

金融扶贫的“隆化答卷”
—— 对隆化县创新“政银企户保”制度破解农业贷款难的调查与思考

发稿时间:2016-12-27 15:24:04   来源:河北省委改革办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尤其新常态下,破解贫困户贷款难,必须以改革激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对此,隆化作为“燕-太”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集中把脉,循因开方,在总结已有成果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担保方式,建立了“政银企户保”农业合作贷款模式,为贫困户脱贫摘帽,引入了资金活水,取得了显著成效。

  门槛降低,“乐了”农民。“政银企户保”降低了贷款门槛,给那些想致富,但缺少资金的贫困户,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可能,预计年内可发放贷款10亿元,撬动民间资本30亿元以上,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热情和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性。

  改革创新,“活了”金融。“政银企户保”模式,探索了一条金融扶持贫困户和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为其他金融部门转变观念,服务“三农”,提供了良好借鉴。目前,已发放贷款 2754笔、3.22亿元。

  杠杆撬动,“促了”产业。金融活则产业兴。善用“财政杠杆”,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入农门”,加快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农业产业园区(小区)93个,设施蔬菜2万亩、中药材1.5万亩、草莓5000亩,土地流转11.3万亩,有12178户贫困户参与。

  真抓实干,“转了”作风。把“政银企户保”工作作为检验干部能力水平的试金石,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构建责任体系,明确职责分工,细化任务目标,层层传导压力,“事有人抓、活有人干”,切实推动了全县干部作风的转变。

  一、政府、银行、保险“三方联动”,让企户“能贷款”

  “政银企户保”贷款模式,坚持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财政资金做担保,以银行贷款为基础,以企业带动为条件,以贫困户参与为目标,以保证保险为保障,实现了多方联动、协调合作,降低了贫困户贷款申请难度。目前,形成了一个中心(县农业政策性金融担保中心)、三家银行(县信用联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231家企业(合作社)、3.2万贫困户、一家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有限公司)积极参与的局面。

  政府“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开方子”。立足本地实际,围绕“454”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隆化县关于大力实施“1661”脱贫攻坚战略的决定》,对放贷对象、规模、程序等内容进行详细界定,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让企业和贫困户知道“怎么贷”、银行知道“如何管”、担保中心知道“担什么”、保险公司知道“保什么”。联合发力“趟路子”。在编制不变、人员不增的前提下,整合力量,成立了由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22个部门为成员的“政银企户保” 农业合作贷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抓点扩面。同时,将县农业政策性担保服务中心划转到县供销社管理,划拨办公场所1处,面积300余平方米,作为担保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的办公场所,配备专职人员12名。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创新方法、破解难题,较好地推动了工作开展。加大投入“夯底子”。为扩大资金效应,在原县农业政策性担保服务中心注册资本2000万元的基础上,再增资3000万元,注册资金达到5000万元,并增加风险保证金5000万元,资金总额1亿元。同时,再把部分财政涉农资金账户转移到合作金融机构,设立“资金池”,既作为农业企业、贫困户贷款的担保金和风险金,也是农业企业、贫困户还款的“缓冲金”。

  银行“主动参与”。“竞争式”选择。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合作银行,并达成协议,由政府将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存入合作银行,用于增加合作银行的营业性收入,利用此项优惠条件调动银行积极性,促使其创新信贷品种,简化审批程序,放宽贷款条件。“会商式”沟通。抽调业务骨干,成立由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的“政银企户保”专项工作小组,指定专人负责与银行、保险公司沟通联系,实现信息三方共享、程序高效对接。银行根据资金池内资金额度,按1:10比例放大贷款金额,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浮不超过40%。“快捷式”审批。建立贷款绿色通道,对属于本级银行审批范围、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第一时间放款;符合贷款条件但需上级审批的,及时组卷上报,并积极争取加快审批速度,力促早日成功贷款。

  保险“底线兜底”。为提高其业务量,增加经营收入,政府采取为农户缴纳政策性保险的方式,来调动合作保险公司的积极性。“提”资金支配力。贫困县区,可用财力有限。如何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和方法创新,“施巧力”破解“硬约束”。“政银企户保”的一大特点就是,引入保险公司后,与政府、银行按照8:1:1的比例,共同承担风险,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支撑作用,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保”资金安全性。城乡二元结构下,农业的相对“弱势性”造成银行对农业及贫困户的放贷信心不足。加之农村土地、林地、设备等实物还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抵押权,使银行处于“欲借还怕”的状态。“政银企户保”贷款模式中,当单笔贷款(贷款本息)发生损失时,保险公司代偿80%、担保中心代偿10%的贷款本息,银行最大程度上损失10%,大大降低了风险。

  企户“抱团致富”。咬住产业“不放松”。对致富效果明显的肉牛、设施蔬菜、草莓、大榛子、木耳等优势产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鼓励贫困户参与到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来。利益联结“保致富”。通过深入实施行政村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工程,将全县能纳入合作社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让广大贫困户“抱团取暖”,企业(合作社)按照与贫困户签订的利益联结协议进行分红。企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使其“挣租金、赚薪金、分股金”。聚焦政策“善引导”。把年度内农牧、林业、水务等行业部门的补贴、支持政策进行归类整理,制作成明白纸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进一步激发农业企业、贫困户创业热情。分门别类“有贴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贴息100%,非贫困户贴息50%。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贫困户人数占60%(含)以上的,贴息100%;贫困户人数占30%--60%的,贴息50%;贫困户人数不足30%的不予贴息。

  二、贷前、贷中、贷后“三环相扣”,让企户“贷到手”

  着眼贷款三大环节,发挥各方职能作用,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主动作为、强化服务,努力做到应贷则贷、应贷尽贷、应贷快贷。

  贷前:做好“三级审核”,把好准贷关。乡镇初选。各乡镇采用一表制、名单制管理的方式,建立“乡镇科级干部、乡镇包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和扶贫合作社(或扶贫龙头企业)负责人”五人包保一个贫困户的“五包一”机制,联合合作金融机构信贷人员,组成“5+1”工作组。对本辖区内有贷款意愿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贫困户进行梳理,通过查阅账簿明细、入户了解、现场核查等方式,对企业、贫困户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全面掌握企业和个人真实生产经营状况,准确评估借款人偿贷能力,形成调查报告。填写《贷款担保申请表》,并由“5+1”工作组签字,村、乡镇盖章后报送县农业政策性担保服务中心,做到“随组随报”。联合审查。由县担保服务中心将各乡镇扶贫工作站报送的《贷款担保申请表》汇总后提交县联审监管组进行评审。县联合评审会议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至少5人参加,评审有效,可视贷款规模和额度,临时召开会议,做到“随报随审”。县评审组将评审结果形成《评审意见书》,提交县担保服务中心。银行核查。金融机构以全国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平台,把个人信用作为评定贷款金额的重要指标,凡存在严重不良信用记录的,坚决不予贷款。同时,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根据发展的产业和规模,确定贷款额度,并立即进行放贷,做到“随批随放”。

  贷中:强化“三个意识”,提高服务关。提升“效率意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效率第一、特事特办的原则,对于进入贷款程序的农业企业和农户,努力简化贷款流程、缩短办理时限,确保农业企业、农户发展产业不误农时。强化“公开意识”。坚持阳光运行,防止暗箱操作,从贷款申请比例到放贷还贷,每个环节全程公开,尤其是将贷款条件、贷款责任、注意事项等内容编印成册,并通过LED屏循环播放,让有贷款意愿的农民有章可查、有案可寻。树牢“为民意识”。优化贷款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设立专门咨询台,接受群众咨询,提供领办业务指导服务。金融机构创新信用担保、联户担保等多种形式,定期到乡镇、集市、农户家中宣传受理贷款业务,“送货上门”。

  贷后:用好“三个机制”,确保安全关。用实“监督机制”。乡镇、部门、银行、保险公司协调联动,严格按照贷款协议规定,跟踪贷款使用情况,采取电话回访、实地查看等方式,避免“贷而不用、贷而他用”等情况发生,对未按约定使用贷款资金的,及时启动多方干预机制,确保贷款资金发挥应有作用。用足“信用机制”。大力宣传金融政策,让农户充分认识违反金融诚信的危害,树立农户按时还款意识。同时,将贷款协议履行情况作为衡量借款人信用水平的重要内容记录在案,对积极履行还款义务的,再次贷款时优先考虑。用活“追偿机制”。出现还款逾期时,金融机构会同县担保中心和保险公司,综合运用电话催收、上门催收、诉讼催收等方式,全力向借款人追偿。必要时启动“缓冲金”机制,由县担保中心资金池内资金先行代偿,成功追偿后,“缓冲金”回流注入资金池。

  三、规划、指导、考核“三措齐施”,让企户“用好钱”

  借贷如何生金,关键是激发大众创业激情,让农民把贷款真正用到农业生产上,扩规提质,转化为财富。

  规划为先。坚定不移推进“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思路,科学摆布、率先突破。在“拓面增量”上,打造三大片区,即:隆东片区以打造热河皇家温泉美丽乡村片区为契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隆西片区以冀北山区肉牛产业循环示范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隆北片区以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在“联线提高”上,整合承围公路沿线农业基础较好的7个乡镇,集中打造以设施蔬菜、设施果品为重点的10万亩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抓点带动”上,围绕“四季草莓”、大果榛子、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以及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引导有资源、有条件的乡镇,充分挖掘潜力,先行一步,绿色崛起。

  指导为要。依托“五包一”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站位高、人脉广、脑子活、思路宽”的优势,为贷款创业的企户“出点子”,从当地实际出发,选准可发展的产业,科学制定创业方案和资金使用计划,联合县、乡创业服务机构,为企业和贫困户创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降低创业风险。为电商创业的青年“补脑子”,依托隆化电商创业培训基地和电商平台,出台免费技术服务、网上开店,以及不要“房租”、2年内免收物业、水电、取暖费等优惠政策,广泛联系相关专家、学者,通过门诊服务、集中服务、电话服务、面谈服务等形式,指导有志青年从事电商创业,已有1500多人得到专业技术指导,100多位电商掌柜入驻创业园。

  考核为重。完善“1+2+N”考核体系,增加对乡镇和部门扶贫工作的考核权重,奖优罚劣,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为保障绿色通道稳定运行,抽调涉农、司法、金融监管等部门,成立联审监管、欠贷清偿等保障组织,并设定严格的考核奖惩政策,对合作银行放贷情况进行年终考核,对贡献大、效果好的进行奖励,对贡献较小、效果不佳的,县财政将收回存入的所有专户资金,并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通报。对保险机构进行考核,对参与积极性不高、贷而不保的,取消政策性保险资格,并将考核结果向上级公司通报。

  四、创新、执行、惠民“三个思考”,让企户“富起来”

  好的制度,就如同“催化剂”,有助于激发产业活力,提高农民收入。

  推制度创新,必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特别是在制度创新上,政府必须要以开放的意识、市场的思维、法治的办法、过硬的举措,持续发力,深入推进。“政银企户保”制度的创建和实施,在于从顶层设计方面,政府真正站在打造系统工程的高度,运用“有形之手”,将各类市场主体联系起来,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打开了部门利益的藩篱,构建了多方联动“一盘棋”的格局。在具体推动中,把握和运用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发挥“无形之手”作用,以市场思维和市场手段推动工作。行政化设计、制度化运作、法制化管理,最大程度保障了政府、银行、企户、保险公司各方利益,必将释放持久的生命力。

  促制度执行,必须促进工作作风转变。过硬的作风产生动力、凝聚合力,是战胜各种困难、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隆化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解决难题的重要抓手,紧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全省机关作风整顿、“两学一做”等活动,先后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办法》、《关于开展“蹲点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县级机关作风整顿暨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综合运用宣传、教育、督导、考核等多种手段,不断转变干部作风,浓厚干事氛围,有力推动了“政银企户保”等多项制度的实施,切实取得了良好效果。

  让制度惠民,必须突出企户主体地位。制度创建是前提,制度惠民是根本,群众参与是保障。企户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失去他们的参与,“三农”工作就会停滞不前。“政银企户保”之所以受到了众多企业和农户的欢迎,主要是在政府、银行、保险充分参与的基础上,把企户利益放到第一位,通过建立高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和贫困户各得所需。目前,全县参与此模式的贫困户共有3.2万户、申请贷款14.2亿元。“政银企户保”的顺利推进表明,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谋到群众心坎里,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才有生命力,才能形成推动制度落实与工作开展的强大合力。(河北省委改革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