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探索

文章

简政放权的“宿迁样板”

发稿时间:2016-12-27 16:17:13   来源:中共宿迁市委改革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减权去利”为核心,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先行先试,率先改革,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系统性改革实践,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和市场主体的活力。

 
  一是快人一步主动改。为了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2013年3月起,宿迁市按照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制定宿迁新一轮改革的总体方案,不等不靠,主动改革。2013年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结束后,我们按照全会精神对改革方案进行完善,确保蹄疾步稳推进系列改革。
 
  1.率先开展“先照后证”改革。2013年4月,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登记先照后证改革试点,将179项前置审批变为后置审批,并实行放宽经营场所限制、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和年度备案制等系列改革,比全国早了近一年时间。
 
  2.率先开展“四证(照)一体”改革。2013年9月,将传统的“串联”审批模式改为“并联”审批模式,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税和地税税务登记证等“四证(照)”实行“一次申报、同步审核、一体发放”,比国务院发文推行早了半年,比其他地区实质性行动提前一年。
 
  3.率先开展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2014年1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资格资质类事项去行政化改革工作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启动“两资”去行政化改革。
 
  4.率先开展社会组织培育改革。为有效增强社会组织对下放事项的承接能力,2014年4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率先启动社会组织管理、登记制度改革,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比全国早近两年。
 
  5.率先开展“三证合一”改革。2014年12月,在“四证(照)一体”的基础上,在全国首创“三证合一”审批模式,将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合一,颁发加载组织机构代码号、税务登记证号的新型营业执照。
 
  6.率先开展“一证一号”改革。2015年4月15日,在全国率先启动“一证一号”改革,颁发了全国第一张载有18位商事登记证号的“一证一号”营业执照、第一张载有18位非商事登记证号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证书。
 
  7.率先创建国家网络监管服务示范区。2014年初,宿迁市在全国首创商务秘书公司登记制度,同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在宿迁市试点个体网店登记监管模式。2016年11月,宿迁市被列为全国首批2个国家网络监管服务示范区创建地区之一。
 
  8.列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2015年12月1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正式批准宿迁市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掀开了宿迁精准扶贫的崭新篇章。
 
  9.列为全国首批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2015年12月,经全国人大授权,宿迁市泗洪县获批为全国首批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试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2016年11月10日,人民银行总行在泗洪县召开全国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现场会,总结推广宿迁市试点改革经验。
 
  10.率先开展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2016年9月,出台《宿迁市深化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探索开展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
 
  11.创新开展“一挂三化”改革。从2016年初开始,宿迁市抢抓被列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转让使用试点改革这一重大机遇,研究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一挂三化”改革,即以试点改革政策为支点,探索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目前,此项改革方案基本成熟,即将全面启动实施。
 
  二是聚焦问题原创改。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任何样本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广大群众的强烈期盼,宿迁市相继推出了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宿迁特色的原创性改革,不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1.实施“两资”去行政化改革。针对资格资质认证事项过多、过滥,严重束缚市场主体活力和大众创业活力这一突出问题,从2013年4月起,宿迁市着手研究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经过9个月的调研论证,于2014年1月份正式启动实施。按照“放开培训、放开考试、放开发证”的“三步走”思路,对全市569项资格资质项目进行分类梳理,除涉及公共安全等特殊事项外,能下放给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全都放开,实行市场化运作、行业化管理,同时引进国内外知名培训、考试、认证机构参与“两资”改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目前,569项资格资质项目中仅保留53项,放开率达90.7%,“两资”项目市场主体参与率达60%。宿迁“两资”改革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务院专门成立职业资格改革小组,李克强总理两次对宿迁“两资”改革作出专门批示。自2014年6月以来,国务院已先后7批次取消了433项职业资格许可事项。
 
  2.实施“一证一号”改革。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中发现,各部门间信息不统一、系统难对接,“信息孤岛”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改革成效。为解决这一难题,2014年10月宿迁市成立专门小组着手研究“一证一号”改革。按照市场化和投资便利化的改革思路,本着开放性、统一性、直观性、法定性的原则,研究编制了适用于各种领域、各种社会主体类型、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变部门专用码为统一通用码、变多次赋码为一次赋码,推动信息互通共享。2015年3月完成新代码编制工作,4月15日正式实施。后因种种原因,全国推行统一社会信息代码时没有采用宿迁市的编码规则,但全国代码自身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表现愈加明显。2016年12月1日,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领导的指示精神,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专题到宿迁调研,使宿迁“一证一号”改革实践以及两种赋码规则,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
 
  3.实施联动监管平台改革。为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宿迁市按照横向联动、过程监管的思路,从2014年9月起,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研发集“并联审批”和“联动监管”于一体的证照联动监管平台,2015年1月正式上线运行,市级机关52个部门实现了信息共享,并建立起市县乡三级联动网络,有效解决了联动难、监管难的问题。2015年10月,省政府在全省推广运用宿迁市证照联动监管平台;2016年2月,省政府将联动监管平台升级为全省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现了全省事中事后监管一张网。
 
  4.实施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围绕解决现行生产许可制度存在的许可种类多、办理流程多、部门收费多、行政管控多、创新制约多“五多”问题,进一步解开市场经济的发展束缚,宿迁市按照阶段推进、分类实施的思路,将质监、发改、经信等10个部门的117类683种工业产品进行分类,制定暂停行使类、先证后核类和暂时保留类三个目录,除事关国家安全等特殊产品外,其他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由政府审批逐步变为市场认证,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此项改革引起高层和社会的高度关注,2016年11月21日宿迁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了李克强总理在上海召开的“放管服”座谈会,专题汇报此项改革并得到总理的充分肯定。近期,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和工信部先后到宿迁调研,各类媒体也竞相报道。
 
  5.实施“一挂三化”改革。为加快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更好地促进精准扶贫措施落实,撬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联动推进,进一步加快全市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宿迁市从2016年初开始,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减少相对贫困”这一主线,按照“富民优先、维护权益、三化融合”的原则,研究谋划“一挂三化”发展战略,即利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转让使用试点政策,创新设计农民住房贷款机制,并与“两权”抵押贷款、“扶贫+保险”等举措结合,从而构建起加速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新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加快“三化”进程。
 
  6.推动取消相关收费事项。为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宿迁市在全国或全省率先取消或暂停有关收费事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促成了全国或全省的全面实施。如在宿迁市改革的影响下,全国先后取消了商事登记收费、组织机构代码收费和雷评收费;省里相继取消了城市规划技术服务费、环境监测服务费、水电公用事业性延伸服务收费,以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等。
 
  三是构建闭环系统改。在改革启动之初,宿迁市就进行系统性谋划,探索市域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经济社会改革、放退接管改革三大路线图,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努力构建改革闭环,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1.制定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路线图。在2013年谋划新一轮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时,本着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思路,酝酿设计了一条由“先照后证”到“四证一体”,再到“三证合一”,最后实现“一证一号”的改革路线图,推动改革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朝“深化”发力、向“全面”拓展。
 
  2.制定经济社会改革路线图。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边界,把属于市场主导的事项还给市场,让政府回归制定规则、过程监管和公共服务的本位。(1)管住政府“闲不住的手”。坚持以“减权去利”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导向,最大限度压减显性和隐性审批事项,全面清理压减后置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了市级无审批的目标,有效解除对市场主体的束缚,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2)放活市场“无形之手”。深入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政府购买服务、国资平台等“破垄断、活竞争”改革,清除市场壁垒,全力构建现代市场体系。(3)补强社会“自治之手”。积极培育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大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制定放退接管改革路线图。构建“放、退、接、管”改革链条,形成改革闭环。围绕“放”,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施行政审批制度、资格资质去行政化、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松开市场“手脚”;围绕“退”,开展中介机构改革,全面推进政企分开、政社分离,割断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的利益链条;围绕“接”,取消限制社会组织准入的不合理门槛,着力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这一承接主体;围绕“管”,建立以联动监管平台为基础,信用监管为轴心的“五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通过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形成“步步相连、环环相扣”的改革闭环。
 
  四是争取试点扎实改。高度重视改革推进的方式方法,通过赎买收权、暂停行权、争取授权等方式,因项施策推进各项改革。特别是在推动每一项改革时,都先研究制定方案,随后专题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主动争取成为试点,然后放开手脚探索实践。几年来,我们先后争取到个人网店登记监管、一照一码、全程电子化登记、扶贫改革试验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等十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以及联动监管、“三证合一”、外商投资“单一窗口、并联审批”改革、农村电子商务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省级改革试点。尤其是省工商局对宿迁市改革支持力度大,不仅帮助我们完善改革方案和研发平台,授权宿迁成为改革试点,在全省推广宿迁经验,而且还提请国家工商总局授权宿迁成为全国试点。
 
  宿迁市通过实施一系列原创性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注册登记门槛低了、收费降了、手续更简便了,有效减轻了企业束缚、降低了企业成本,全民创新创业的活力得到充分迸发。2015年,全市新发展公司制企业11920户、注册资本466.63亿元,较改革前的2012年分别增长207.06%、179.15%;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12806户、注册资本51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45.37 %。二是营造了更加灵活的发展机制。近年来,在宏观形势趋紧的背景下,经济社会依然保持持续向好的良好势头。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9.5%,位居全省第一;列统的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9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三。三是转变了政府职能。把属于市场主导的事项还给市场,政府回归制定规则、过程监管和公共服务本位。四是触动了上层决策。“一证一照”“两资”去行政化等改革对全国改革起到了积极影响,并由此引发各界对资格资质以及商事登记收费、雷评收费等高度关注,央视多次聚焦报道,上级陆续取消一批资格资质认证事项、取消了代码和雷评收费,市场主体大大受益。
 
  (来源:宿迁市委改革办 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通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