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探索

烟台开发区以市场化思维整合资源力量 以改革攻坚姿态推动新发展再创新优势

发稿时间:2020-10-21 14:30:11   来源:烟台开发区工委办公室  

  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实现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八大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途径。烟台开发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改革部署要求,聚焦体制机制创新,聚焦产业集聚、效能提升,突出市场化取向,以“党工委(管委会)+”的支点赋能园区,汇聚形成谋改革、强攻坚、促发展的强大合力。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1.8亿元,增长2.1%,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和全省1.7个和2.3个百分点;1-7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分别高于全市和全省1.9个和3.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分别高于全市和全省12.7个和9.6个百分点;合同利用外资10.2亿美元、增长40%,总量全市第一;实际使用外资3.27亿美元、增长22.8%,高于全市7.6个百分点,占到全市的35.3%;完成实际日韩资3075万美元,占全市的75.7%。

  撬动国企改革支点

  推进开发运营市场化

  国有企业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是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助推器”。结合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烟台开发区将原来30多家国有企业整合组建经发、城发两大集团,形成“拳头”和规模效应,推动开发运营主体向市场化转型。

  坚持输血造血并重。将不动产、优质无形资产和其它资源注入经发、城发集团,积极开展资产收购并购,助推困难企业走出困境,持续做大资产规模实力。鼓励以资源换资本、以股权引战投,与济南城建、中环洁等龙头企业开展混改,拓展城市开发运营和综合服务功能。引进中石油、中海油等央企,参与传统能源热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合作,壮大政府基金规模,先后出资设立山东毅达等基金7支,总规模40多亿元。探索资本证券化、闲置资产开发再利用、EPC总包等多元开发运营模式,形成稳定主营业务收入。两大平台公司有望1-2年内实现发债融资、5年内具备IPO条件、10年内双双过千亿,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顶梁柱、压舱石。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在一般性竞争领域与民企抢资源,当好发展战略实施主体,切实发挥好连接、支撑、推动作用。近两年,强力参与重要地块开发、重点城市更新项目、重大民生工程等,一举盘活闲置土地9100多亩、闲置厂房楼宇16万平方米,启动新项目22个,有效保障全区重点战略落地实施,带动城市业态繁荣、品质提升。其中由闲置20多年废旧厂房改造而成的烟台城市党建学院,无新增用地、无封闭围墙、无固定教师,通过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致力打造理论研究前沿阵地、人才培养红色摇篮、经验开放共享平台、城市治理创新高地,为全国城市党建提供更多“烟台方案”。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大力支持初创企业发展,直投8亿元参股企业14家。创新实施“信保贷”“科信贷”,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授信规模超过50亿元。

  坚持依法依规管理治理。出台支持国企发展17条意见,建立完善以现代企业为目标,涵盖从“两会一层”到企业负责人、外部董事、人员招聘等全链条管理体系,包括预算、内控、定期审计的“1+N”多维度监控措施,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进一步提高国企扛风险能力,奋力开创“党工委(管委会)+公司”新局面。

  撬动市场化招商支点

  推动产业集聚产城融合

  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用开放性、市场化思维做乘法,大力构建以专业招商、驻外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等为主体的招商新体系,做强优势产业,扶持潜力产业,布局未来产业。

  提高招商实效。组建“1+9+6N”招商网络,专业招商部门统筹资源,成立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海洋经济等9大投资促进中心,充分发挥集群招商、招商骨干、招商共同体、招商联盟、招商中介、招商顾问、招商信息人等6方面社会组织和群体作用优势,实现重点产业上下游信息、洽谈、落户无缝对接。同时,组建成立汽车、新能源、金融等12个集群招商协同组合,面向社会选聘13名招商骨干,与德勤等高端机构签订委托招商协议,促进内协外联大招商、招好商。

  丰富招商载体。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八角湾中央创新区、海洋经济创新区“两大创新区”,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两大科创走廊”,吸引落户哈工程研究生院等一批高校院所,扎堆入驻中科院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科院兰化所烟台研究院、全省首批四个之一的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等一批中字头、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高端研发机构。高质量推进中韩产业园建设,打造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中韩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等载体,率先推出“两国双园”合作模式,引进全省首家韩资律所、首家中韩国家级科创孵化基地等项目,今年新引进韩资项目同比增长2倍以上,成为韩资企业集聚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高站位启动建设中日产业园,引进国内首个超高清产业研究院、5G联合创新实验室等重大项目,与中韩产业园构成“一体两翼”互促发展之势。

  拓展招商渠道。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招商引资不停歇,高规格举办“中韩中日产业园和国际招商产业园”全球网络直播招商推介大会,现场点击率过百万,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215亿元。建立健全外资企业服务大使制度,疫情期间为435家外企安排专员、一对一靠上服务,在省内首家开通中韩、中日包机,促进外资增长、外企发展。今年以来,全区引进三类500强项目14个、过10亿元项目18个,其中投资100亿元的中集经略海洋项目将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新设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3个,占全市24.5%;新设过亿美元项目4个,较去年翻番。

  撬动服务人才支点

  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创新创业

  在全省率先成立国际人才集团、组建人才发展联盟,有效促进人才跨界融合、企业互惠共赢,走出一条“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链聚集人才”的闭环式发展新路。

  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探索“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推出企业创立服务全帮办、创业载体服务全周期等“十全”服务。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多层次人才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3年内建成10万平米高端人才公寓。实施“上管老”“下管小”全过程服务,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打造连锁人才养老公寓,投资建设人才幼儿园、国际学校,全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创造产才融合“新模式”。绘制2.0升级版人才和产业地图,建设包括技能人才、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于一体的全领域、全产业培育体系。放大科创平台、高校院所支撑作用,加强与上海前滩研究院等高端智库交流合作,让改革创新成为开发区发展不竭动力。搭建产才融合创新创业共同体,优化“初创-高企-瞪羚-独角兽”人才项目和科技企业培育机制,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占到全市1/4,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多家、占到全市1/3以上。

  打造人才工作“新样板”。对标全国最好、国际一流,建成国际人才港,重点引进国际化人力资源和人才服务机构,促进人才跨界融合、企业互惠共赢。设立国际人才发展基金,筹建国际人才“俱乐部”,积极打造“类海外”人才环境。全区首开烟台与诺奖获得者合作先河,合作“两院”院士达到20人、省级以上高端人才近200人、博士团队70个,其中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抗体药物两大创新创业共同体入选全省22个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