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探索

打造城市新动脉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 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持续推进全市地下综合管廊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1-01-25 13:59:09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鲁南 吴沛泽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可以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市政管线集于一体的隧道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现代化、科学化、集约化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为减少路面反复开挖,消除城市痛点,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城市开发建设品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成立深圳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领导小组,依托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平台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区建发集团”)有序推进深圳地下综合管廊相关工作。特区建发集团自2016年承担深圳地下综合管廊投资建设运营工作以来,充分发挥平台公司作用,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深圳中冶管廊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深圳综合管廊建设运营的专业化平台,为全市综合管廊提供技术咨询、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持续推进全市综合管廊高质量发展。在综合管廊行业主管部门市住房和建设局的指导下,综合管廊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脚踏实地,推进建设

  特区建发集团强化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已完成14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立项,总长度约53公里,总投资107亿元。现已开工8个项目,总长度34.88公里,总投资68.11亿元。积极谋划19个管廊项目,总规模约76公里,总投资约190亿元。

  沙河东综合管廊项目采用模板台车施工工艺,施工时整体性强,稳定性好,模板拆卸速度快,全自动控制,操作安全性高,施工质量、结构成形观感优良,需要劳动力少,施工效率较快,可较传统工艺节约工期40%~50%。存量管廊改造二期项目于2020年7月21日获得概算批复、10月8日正式进场、11月30日完成分舱改造和支架安装,具备电缆敷设条件,创造了管廊建设的"深圳速度",为下沙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按期投入运营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技术引领,社会担当

  特区建发集团作为深圳管廊规划建设管理技术支持单位,主持编制完成《城市综合管廊消防设施技术规程》《深圳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程》2项管廊行业地方标准,参与《综合管廊矩形顶管技术标准》、《城市综合管廊通风设施技术规程》、《深圳市叠合式预制拼装混凝土综合管廊图集》、《城市综合管廊消防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等4项团体技术标准的制定,新立项主编《非干支型综合管廊技术规程》、《深圳市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2项管廊地方标准,推进全市各区管廊详细规划补充完善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发挥技术优势,先行先试,创新管廊断面型式,以投资高效、运维便利为目标,广泛开展管廊项目规划建设咨询工作,已累计签订技术服务合同27项,在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城市更新(城中村综合整治)、园区(校园)建设、依托道路共建管廊等方面均进行了探索实践。投资降低10%-40%,工期节约25%-50%,极大增强投资效力和项目的可实施性,有效提升城市品质。

  三、稳中求新,安全运维

特区建发集团于2017年12月26日正式开展管廊运营,现已接收并运营综合管廊17.44公里,涉及给水、电力、燃气、通讯、污水等25家入廊管线单位,入廊管线总规模约630.62公里,集约地下空间约100万立方米。积极推动地下空间有偿使用,运维收费签约率100%,在全国处于前列。
 

  采用"廊外无人机、廊内巡检机器人"巡检技术,以机器替代人工,在减少人身安全风险的同时,增加数据采集的多样性及实时传送能力,大大提高了管廊巡检工作的智能化程度,部署5G远程运维监控系统,管廊运营进入5G时代,实现了"管线敷设零开挖,管线运行零事故"

  四、自主创新,内驱发展

  特区建发集团秉持技术兴司的理念,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具备综合开发能力,拥有管廊相关有自主知识产权11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完成管廊课题研究项目17项,新立项研究课题2项,对于管廊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未来将持续在地下空间共建、管廊智慧运维、智慧管廊管理平台、管廊物联网应用、BIM+GIS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技术等多个方向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为市政管线提供高标准、智慧化的"物业"服务,促使市政管线更加安全、高效运营。

  五、顶层设计,制度护航

  综合管廊作为全新市政基础设施,健全的顶层制度对综合管廊事业发展十分重要。在建设伊始,特区建发集团主动作为参与立法工作,协助市政府颁布了《深圳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第296号);深度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走访调研,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收费参考标准》制定并实施,使深圳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走在全国前列;积极参加《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国有土地供应管理的若干意见》、《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制定工作,结合建设、运营实践,提出完善有关法律条文建议,使得制度落地后更具实操性;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完成《深圳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指引》颁布实施,进一步完善深圳综合管廊建设的制度建设,促进全市综合管廊事业良性发展。

  六、技术引领,亮点纷呈

  (一)第一个结合校园建设的综合管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位于深圳市光明区,校区依山而建,场地起伏变化大,积岩外露。道路红线宽度8米~18米,校内主要道路布置有生活给水、中水、消防水、空调补水、雨水、污水等十多根水管道及中低压电力、智能化电缆等若干。考虑到校园内道路较窄,敷设管线多为配给管,管线种类多,数量大,结合地势和需求,创新采用紧凑型管廊方案,设计三种管廊断面型式,尺寸分别为3.8米*2.4米、2.6米*2.4米、2.0米*2.4米。管廊内不纳入雨水、污水、燃气管道,采用浅埋方案敷设,满足绿化需求。优化后,管廊长度8.39公里,总投资2.4亿元,较可研阶段管廊里程增加3.39公里,投资减少2.6亿元,节约工期30%,有效确保学校开学要求。

  (二)综合管廊配建率最高开发片区项目。深汕湾机器人小镇为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片区开发品质要求高,共21条市政道路,考虑到片区道路宽度较窄,多数道路红线宽度20米,路下管线种类及数量较多,管线供给安全性高,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全部道路下均规划缆线管廊,总长度13.995公里,实现城市道路综合管廊配建率100%。电力和通信管线入廊,保障了通信管线双路由,助力智慧园区建设。通过优化路下管线布置,减少机动车道下直埋管线,在投资仅比直埋管线增加3%的情况下,有效解决"马路拉链"现象,提升片区开发品质。

  (三)结合5G建设最长的综合管廊。5G建设,基础配套先行,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多功能智能杆作为将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融合的典范,集"综合、共享、智慧、和谐"四大特点于一体。2020年8月特区建发集团首次在沙河东综合管廊项目试点,沿线共1.4公里综合管廊充分衔接5G发展规划,结合道路恢复,部署多功能智能杆,集5G基站、路灯照明控制系统、LED信息发布、WIFI覆盖、视频监控管理、汽车充电桩、井盖监测等多种应用于一身,为未来深圳5G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帮助。

  (四)第一个创新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综合管廊。人才安居秀馨苑项目位于深圳市坪山区,是深圳重点建设的安居项目之一,也是坪山区人才住房建设模式改革首个试点项目。项目按照综合管廊、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等技术规范,力争打造住宅小区内综合管廊建设的"深圳范例"。小区在实施屋顶及地面绿化、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措施基础上,创新提出管廊与海绵城市结合设置,将雨水管道纳入综合管廊,并将综合管廊兼做雨水调蓄池,收集经透水沥青过滤后的路面雨水,实现对雨水的"蓄、净、用、排"。目前,该项目管廊工程已完工,将成为全国首例住宅小区范围内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规划和建设的综合管廊,具有试点和推广意义。

  (五)最长通风区间综合管廊。皇岗路综合管廊项目北起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工程终点,南至广深高速皇岗收费站,贯穿福田中心区,是深圳市中部发展轴上的重要市政通道。项目全长11公里,其中穿越大脑壳山段拟采用TBM工法施工,4.3公里范围无法设置进、出风口,通风区段长,入廊电力电缆回路数多、发热量大,常规设计所需风道截面积占隧道截面积15%以上,对项目投资和后期运维影响较大。特区建发集团从综合管廊实际运维需求出发,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国内类似工程案例,提出了利用给水舱兼作送风道、优化电力舱通风机制、采用移动设备与固定风机相结合的技术方案,节约一次投资10%以上,提高了政府投资效率,建成后将为深圳通风区间最长的综合管廊。

  (六)第一条城中村智慧运营缆线管廊。福田区石厦村缆线管廊为深圳首个城中村管廊建设项目,项目于2017年开工建设,比住建部三里河路9号院管廊工程早一年实施,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石厦村缆线管廊采用多种智慧运维技术应用,通过现场部署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外部入侵探测报警系统,配备多功能应急抢险作业工程车,集成了供电、照明、通风、排水、通讯、消防、吊装等功能,运维作业人员配备便携通讯、有害气体探测、有限空间自救逃生相关装备,实现管廊统一监控调度指挥,运维流动作业,30分钟应急响应等,有效保障城中村市政管线供给安全,提升城市品质,为城市更新(城中村综合整治)、老小区改造等工程提供样板,提升城市可感知、可判断、快速反应的能力,为加快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奠定基础。

  (七)第一个成规模运营综合管廊系统。光明区已建成运营的光侨路、观光路、华夏路综合管廊全长8.59公里,3条管廊相互连通,呈"π"字形布置,并与正在建设的光侨北路综合管廊、华夏二路综合管廊、光辉大道综合管廊相连通,总长度达14.39公里,预计2023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是深圳第一个成规模运营的规模管廊系统。目前建成的3条管廊于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电力、通信、给水等 22家管线单位入廊,管廊内管线敷设长度达519.808公里。入廊管线运行环境安全稳定,实现了"管线敷设零开挖,管线运行零事故",方便了管线维护作业,提高了市政供给安全,为管线单位带来切实的经济收益,实现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光明区已运营的管廊作为全市第一个成系统的管廊运营片区,为今后全市管廊统一运营管理奠定了基础。

  (八)安全运维时间最长的综合管廊。大梅沙-盐田坳综合管廊于2005建成并投入运营,是全市第一条建成投入运营的管廊,也是全市第一条燃气入廊的管廊,全长2.666公里,全线为穿山隧道,隧道采用半圆城门拱形断面,高2.85米,宽2.4米。管廊内现安装有通信电缆桥架、给水、污水、燃气管线等市政管线。为保障燃气管线安全运营,此管廊内设有消防控制系统包括:自动喷淋系统、天然气监控系统、CO监控系统、O2监控系统、防排烟系统、消防监控中心联动控制设备等设施,管廊建成运行至今,安全无事故,为今后易燃气体入廊的管廊运营管理提供了运营管理经验。

  (九)第一条采用5G技术运营的综合管廊。大鹏新区下沙-大鹏墟镇综合管廊全长2.05公里,全线均为穿山隧洞。原数据采集信号接入本地泵站合建的监控室内,需要本地人员监控及操作。为解决管廊运营日常管理与安全管理权限过于分散、专业化资源与力量无法集中等难题,减少综合管廊运营人力成本支出。2019年8月特区建发集团抢抓深圳市作为全国首批5G 网络试点城市之一的契机,试点部署远程5G传输试验系统,通过手机端实时数据查看、报警信息推送、语音对讲、动作侦测报警等功能,充分发挥5G高速率低延时,免传统通讯线路敷设的优势,实现了综合管廊现场的无人值守。(鲁南 特区建发集团深圳中冶管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沛泽 特区建发集团深圳中冶管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