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探索

文章

开封市兰考县:深入践行“三起来”在县域经济成高原上起高峰

发稿时间:2023-10-26 14:32:11   来源:兰考县委改革办  

  近年来,兰考县坚持把县域治理“三起来”作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紧抓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的战略发展机遇,以强县富民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贯通为途径,着力做强做大产业体系,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全县生产总值(GDP)增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明显超出全省平均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一、聚焦强县和富民统一,让县域产业体系“强”起来坚持把产业作为强县之基、富民之本,通过培育壮大产业体系,引导群众在产业链中发展增收,既夯实了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强化家居产业生态,把最初的板材粗加工业发展培育成现代家居产业体系,打造家居文化创新小镇,吸引6家上市企业入驻,带动一批乡镇专业园区发展,产业链产值突破380亿元,带动就业10万人。二是做大绿色产业。围绕建设“无废城市”,结合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进垃圾收储运和循环利用一体化,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依托杭萧钢构、上海宝冶行业龙头企业,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打造绿色建材产业园。三是做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族乐器产业,投资20亿元建成音乐小镇,深化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提升品牌价值,形成集制作、展示、销售、物流、演艺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民族乐器及配套企业219家,从业人员1.8万余人,年产值30亿元。四是做活富民产业。探索“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群众干中间、普惠金融惠全链”的利益联结模式,建设沿黄种养核心区,以蜜瓜、红薯、花生“新三宝”为抓手打造“拼搏兰考好产品”;围绕种好草、养好牛、喝好奶,重点培育奶牛+饲草产业体系,引进5个万头奶牛养殖场,发展优质饲草20万亩;利用土地、劳务等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二、聚焦改革和发展结合,让县域发展动能“活”起来坚持用足用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根本动力和重要抓手,以钉钉子的韧劲,推进实施一大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把兰考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突出改革引领。深入实施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推进“一区多园”合作共建一体化发展,兰考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瘦身强体”;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创新建立赋“码”保护企业、一业同查等机制,推出政策免申即享、企业管家服务,让市场主体得以安心投资、专心经营、全心发展。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与国家部委、省直厅局和国企、金融机构开展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干部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持续提升。二是构建开放格局。积极融入“1+8”郑州都市圈,加快把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强力推动兰考“连汴融郑、提级扩能”。设立30平方公里的“特别合作区”,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家重大战略优先发展区域产业转移。以兰考科技园、绿色建筑产业园、家居小镇等为组团,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招商引资,逐步建设产业新城。三是抓实创新驱动。高水平建设郑开科创走廊兰考功能区,构建“智慧岛”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立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设国家级生物育种创新中心试验基地、超级小麦种质资源库、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兰考分院和国家农业生物安全中心兰考示范基地,集聚更多创新资源。三、聚焦城镇和乡村贯通,让城乡发展“融”起来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重塑城乡融合空间格局。瞄准打造郑开兰同城的东部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构建“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县域空间一体化格局,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特色集镇、示范村”四级城乡空间结构。按照“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整治改善、搬迁撤并”的村庄分类原则,对全县463个行政村(社区)进行分类,统筹谋划道路建设、污水管网、强弱电整治以及人居环境提升。二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展“一河两路”专项整治行动,农村公路畅达所有行政村,形成“30分钟通勤圈”。完善县级仓储物流中心、乡镇分拨中心、村级物流服务中心,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通达畅联的物流网络。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新改建14所敬老院,让老人足不出村就能舒心养老。建成县中心医院牵头,其他县级医疗机构、乡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成员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探索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利用三年时间在城区布局12所初中,在镇区和中心村改扩建45所寄宿制小学;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化,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