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探索

文章

广西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创新创业热潮等

发稿时间:2016-09-19 12:57:51   来源:gaige183 地方全面深化改革  

广西: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创新创业热潮  广西平均每天新生企业近千家
 
我区深入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创业、创新热情。数据显示,我区平均每天有近1000户新企业诞生。仅2015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40.4万户,同比增长35.8%,高出全国平均增长率2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区实有企业户数达55.1万户,同比增长30.4%。
 
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自治区工商局大刀阔斧取消、下放、转移、整合、暂不执行权力事项305项,精简比例为41.38%。简化住所登记手续,改革经营范围登记,降低准入门槛,打破主体准入“玻璃门”,激发了大众投资创业热情,带动了就业创业。截至今年6月30日,广西实有企业户数55.1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30.4%。全区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达670.77万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新增企业比去年同期增长23.47%,所占比重提高到83.84%。
 
自治区工商局积极推行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推行“先照后证”改革,全面实施“三证合一”,创新推出“全城通就近办”登记模式,拆解主体准入“连环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办照时限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统一缩短为1至5个工作日,比法定时限缩短10个以上工作日,不少执照当日办结、立等可取。实施“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和“住改商”等改革措施,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增长点。南宁、柳州、桂林等地涌现了一批创客空间、电商、商务秘书企业、创客工场等新兴业态,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平稳发展。
 
与此同时,自治区工商局开展企业名称自主选择和简易注销改革试点,出台了《广西“先照后证”改革后“双告知”工作规范》,进一步厘清部门职责,落实主体责任,实现协同监管;深入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工作,今年7月开始在南宁、防城港、桂林、北海推广试点。今年下半年,我区还将在北部湾三市探索推行企业登记注册“同城化”等便利化改革措施。(记者吴家跃 通讯员汪品霞、诸葛萍、李翠柳)来源:广西日报
 
宁津县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为破解诚信缺失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制约,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行“诚信宁津”建设,把无形的道德指标量化为有形的行为准则,把软性的品行约束转化为刚性的责任要求,构建起覆盖城乡的诚信体系,有效转变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和谐,优化了市场环境,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信用信息全覆盖管理网络
 
宁津县整合全县各类信用信息管理资源,构建了互联互通、可查可用的“大数据”诚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县各项信用信息的全覆盖管理。
 
一是搭建信息化平台。研发了“宁津诚信建设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管理诚信主体基础信息、录入失信或受奖励信息、自动生成成绩和等级及社会查询四项功能。系统一级端口在乡镇(开发区、街道)和县直部门单位,负责本级本单位基础信息、诚信主体加减分信息的采集、初审、录入和申诉工作;二级端口在县诚信办,负责对录入信息的终审、复议、管理和维护工作。二是健全信用信息数据库。信用主体的基础信息由一级端口部门单位负责采集录入、初审确认。目前已经建起了涵盖全县46多万人、近2万家企业、117家机关单位、856个村“两委”的基础信息库。三是完善征信机制。按照“谁制定标准、谁负责录入”的原则,一级端口单位对发现的失信行为,书面告知无异议后进行录入,同时上传证据,县诚信办审核通过后系统自动生成信用评价。信用主体认为信息存在错误的,有权向录入机关提出申诉,并可持相关证据向县诚信办申请复议。
 
二、以“建体系”为关键,实现诚信建设全方位联合推动
 
诚信体系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各行各业和全体公民,需要上下齐心、人人参与,构建全方位推进体系是举措落实的关键。
 
一是强化领导体系,逐级建立工作团队。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主任的“诚信宁津”建设工作委员会,下设诚信办公室,乡镇、部门和村级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县、乡镇、村三级建立了5163人的诚信建设工作团队,做到了工作机构、办公场所、工作人员、工作制度“四到位”,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创新标准体系,量化道德指标。研究制定了市民、村民、公职人员3个“诚信标准100条”以及企业“诚信标准30条”,作为个人和单位的行为准则。各职能部门单位根据各自的管理职责制定了失信信息录入标准830条,一旦违反会被录入并减分。县诚信办研究制定了加分标准50条,达到标准通过审核的进行加分。系统初始默认每个主体的基本分为100分,并随加分信息和失信信息的录入而增减,使模糊的道德指标变成了实际分值。根据分值把信用主体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2015年,全县共评定A级“诚信个人”1525名、A级“诚信企业”24家;2902名个人、263家企业因失信被减分;2701名个人、15家企业信用等级被降为C级,对失信行为起到了很好的制约和惩戒作用。
 
三是完善监督体系,把单位失信行为和个人信用等级挂钩。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社区(村)“两委”全部建立了诚信档案,单位及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承诺事项全部在网上公开,接受监督。单位出现失信行为,不仅对单位进行录入并减分,相关的个人诚信档案也会减分。同时,为确保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了“三位一体”督查机制,由县纪委各纪工委定期检查各部门单位执法和信息录入情况,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诚信办进行数据监督,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监督制约体系。
 
四是细化考评体系,激发各级各部门参与诚信建设的积极性。将诚信工作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在千分制考核中占100分,并出台了详细的考评办法,引导各级各部门单位抓好诚信建设工作。对于每一项工作,安排部署前均按照难易程度赋予5-20分不等的权重,按月进行过程和动态考核,年终折合换算为总成绩。县诚信办每月通报工作进度情况,排名公告,让各单位月月有对比、时时有压力。
 
三、以“严奖惩”为抓手,促进信用评级虚转实合理使用
 
宁津县通过严格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督导机制等制度建设,让失信行为与市场行为、日常行为进行对接,使诚信成绩真正成为日常行为的“导向标”。
 
一是大力褒扬诚信,倡树诚信文明新风尚。2016年1月30日,召开了全县“诚信宁津”建设表彰大会,县诚信奖励基金列支180万元公开兑现奖励政策。目前,1549名A级诚信主体在全县37个金融网点享受到了诚信绿色通道服务;1525名A级“诚信个人”每人每年享受150元电视收视费补助、一次免费健康体检;10名“诚信示范标兵”每人奖励5000元,并为每人所在的村列支5万元办民生实事一件;启动了“诚信商盟”,向A级“诚信个人”提供8.5-9.5折的价格优惠等等。这些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以及部门、商家都不折不扣地及时兑现,在全社会树立了诚信文明的新风尚。
 
二是公开曝光失信,让失信行为遁形无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依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通过长期公开曝光C级以下企业名单、每月曝光专项整治失信行为、随时曝光公职人员“为官不为”行为,让失信者时刻暴露在社会各界的视野范围之内,无处藏身。
 
三是严格制约失信,营造失信寸步难行社会氛围。制定出台了《关于对个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信用信息征询使用的办法(试行)》,在干部选拔任用、招投标工程、资质审核、融资信贷等10个方面使用,全县各级各单位在行使职责过程中,均把查询信用信息作为必须一环,并对失信主体进行必要的制约和限制,例如C级及以下企业不得参与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C级及以下公职人员不得提拔重用等。
 
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创建引领、整治提升、奖惩激励等措施,宁津的诚信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得到提升。宁津县从信贷环境、生产经营、诚信合作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笃诚守信的无形资产加速向有形的经济社会效益转变。信贷环境大幅改善。全县不良贷款率下降到3.3%,比年初下降7个百分点。企业纳税咨询率提高了50%、征期申报率达到了100%。今年以来,先后有3000余人、200余家企业到各级诚信办申报A级“诚信个人”、“诚信企业”,典型事迹数量、主动申报率分别较去年同期提高59.4%、86.7%。
 
各类诚信典型不断涌现。涌现出拾金不昧、诚信经营、热心公益等诚信典型1300余个。全县有2人入围“中国好人”候选人,2人被评为“山东好人”,10人被评为“德州好人”,6人当选2015年第五届德州市“道德模范”,8人入围“感动德州”2015十大人物候选人,12人被评为德州市百佳孝贤,1人获得“孝信俭三好德州人”称号;省级以上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达到10家。(来源:山东省委改革办 编辑:文武)
 
陕西省榆林市全面推进权责清单公开公示
 
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统一要求,榆林市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了权责清单的编制与公示工作。
 
一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为加快工作进度,协调各方,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榆林市推行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由市级领导挂帅,下设6个工作组,并在市编办、法制办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各县区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政令畅通,无缝对接。
 
二是认真组织实施。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市编办专程赴上海、嘉兴等地进行了学习调研,积累了理论和实践经验。5月17日,市政府召开了动员部署会,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市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市级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申报审核工作的通知》《榆林市权力和责任清单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5月20日,邀请省审改办专家对市直各部门及县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项业务培训,解读文件精神,统一梳理口径,随后针对工作重点又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小组培训会,为权责清单编制工作的合法、精准、完备、高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严格工作标准。在格式上,制作了统一的清单模板,规范了行使主体(责任主体)、职权名称、设定依据等要素的填报要求,确保清单标准统一、格式统一、要素齐全、内容规范;在内容上,规范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内容及格式,制定了权力运行流程图,建立了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理清了部门职责边界,梳理编制出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在工作中,严格坚持“职权法定”原则,部门每一条行政职权设定依据都严格明确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具体条款和主要内容,并将每一项权力的具体责任细化到条、落实到款。
 
四是夯实工作责任。5月18日起,专项审核组集中时间、集中人力,严格工作标准、严肃工作纪律、统一工作口径,并明确各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分管领导、责任科长及经办人,确保任务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五是市县联动推进。按照全省统一6月底上线公布权责清单的要求,工作中建立了倒逼机制和通报制度,县区每周报送工作进度,市审改办将情况汇总后进行通报。5月22日市上又召开了县区权责清单工作推进会,并由市编办工作人员到各县区进行实地培训指导,基本形成了市、县统一部署、同步开展、分级负责、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目前各县区审核梳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六是如期向社会公示。通过周密的组织实施,市县均已完成网上公示工作,其中市级55个部门的行政职权全面清理完成,46个部门和单位拥有行政职权,共梳理部门行政职权5308项,其中保留4499项,取消44项,下放67项,属地管理698项,行政职权精简率15.24%。
 
通过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将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部门职责权限,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快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依法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打通了权责清单制度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权责清单及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全覆盖,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阳光行政。(来源:榆林市委改革办  编辑: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