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动态

文章

改革创新谋发展 凝心聚力谱新篇 
—— 陕西西咸新区2022年度“四个一”改革创新成果选登

发稿时间:2023-04-11 14:44:07   来源:陕西省西咸新区党工委改革办  

  编者按:陕西西咸新区是全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获批的首个国家级新区。2022年,西咸新区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探索“小切口”惠民利企改革,涌现出一大批改革创新成果,全区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协同联动的良好态势。为更好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西咸新区党工委改革办联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开展“四个一”(每个新城打造一个改革品牌、每个部门推出一个改革亮点、每个镇街形成一个改革特色、每级改革办开展一个改革课题研究)改革创新成果评选,评出“探索国际教育创新发展新模式”等一系列优秀成果,这些成果涵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在创新性、指导性、实效性等方面具有较好示范作用。现选登部分优秀成果,供学习参考。

  一、改革品牌

  1.探索国际教育创新发展新模式

  陕西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以中俄丝路创新园为桥梁,通过搭建国际教育合作、国际教育双创就业及国际人才引进服务平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三链三平台”有机衔接,探索国际教育创新发展新模式,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一是搭建国际教育合作平台,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特色教育合作与交流。通过搭建跨境电商空中云课堂,围绕技术教育海外输出,累计开展国际课程60次,受益学生近千人。通过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俄丝路科技教育论坛等活动,推动国际教育深度合作。二是搭建国际教育双创就业平台,探索外籍留学生就业创业便利化措施。截至2022年底,西咸新区通过开设“一站式”服务绿色窗口,为外籍留学生创业提供帮办代办、政策咨询和法律帮扶,累计服务超200人;获签留学生在陕西创业开设30家公司。通过举办高校留学生沙龙、双创大赛等活动,实现270余名国际人才就业创业。三是搭建国际人才引进服务平台。结合区域高层次外籍人才需求,出台《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若干政策措施方案》等若干政策,累计引入高层次人才500余人,并为30余家企业提供进口大型设备技术指导、软件研发等云服务。建立贝奇科夫等3个院士工作站,累计实现16名俄籍高端科技人才获批国家外专局“引进计划”,其中1人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外国专家奖”,为国际合作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专家点评】2020年8月12日,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全面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教育等产业国际化发展。西咸新区通过搭建国际教育合作、国际教育双创就业及国际人才引进服务平台,推动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实现“三链三平台”的有机衔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抓住了作为深度推进服务贸易重要前提与载体的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这个关键。通过搭建国际教育合作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特色教育合作与交流,不但促进了民心相通,而且推进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二是为外籍留学生就业创业便利化提供了宽松环境。通过搭建国际教育双创就业平台,既是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优化了营商环境,也推动了就业创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了外籍留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与活力,推进服务贸易的深层次发展。三是为更好引进国际人才创造了条件。通过搭建国际人才引进服务平台,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推动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西咸新区探索国际教育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赵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原司长】

  2.探索特色产业新路径 推动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陕西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坚持将茯茶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以打造“中国茯茶之都”为战略目标,聚焦“百亿级茯茶产业链”,坚持“以茶为核、以旅为表、以闲为根”的发展思路,促进茯茶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足茶旅特色,形成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互联互动;二是传承非遗技艺,将茯茶元素充分融入到茯茶镇景区发展建设;三是保障原料品质,遴选茶叶标准化种植园建立生产加工合作关系;四是优化政策扶持,因地制宜制定促进茯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五是聚焦茯茶科创,建设秦创原-茯茶文化创新中心,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六是延伸产业链条,依托地域特色优势开发百余种新产品;七是健全标准体系,修编泾阳茯茶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品饮标准,形成标准体系;八是强化品牌宣传,形成“泾阳茯茶”统一公共品牌VI形象;九是创新营销手段,通过“茯茶直播基地”赋能传统业态;十是重视人才培养,开展各类培训比赛提升从业者综合素质。

  目前,泾河新城已汇聚茯茶生产企业11家,销售企业200多家,年产量达3600吨,年产值达10亿元,形成“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茯茶镇”为聚集地,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打造出集茯茶生产研发、仓储物流、体验销售、文化展示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解决就业5000多人,综合收入达12亿元。

  【专家点评】近年来,陕西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发挥“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茯茶镇”为聚集地的优势,打造出集茯茶生产研发、仓储物流、体验销售、文化展示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挥“二产”特色优势,着眼“三产”文旅带动,放大“一、二、三产业融合优势”,以全产链条开发、全价值链提升为主线,以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通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提品质、创品牌、扩营销,促进茯茶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实践表明,我国正处在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及国内外经济低迷的多重挑战,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市场化导向的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减少制度成本,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内生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对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孔泾源: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经济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

  3.沣西新城“集成化”推进“标准地”改革

  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立足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通过“区域评价、控制指标、项目服务、联合验收、审管联动”五大集成化举措,打造“零收费、零成本、零跑路”的“标准地”项目报建新模式。

  一是推进区域评价集成化,完成“七评合一”全省最大规模区域评价,实现“项目单位随即申、审批部门随即审、审批结果随即出”。二是推行控制指标集成化,在确定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用地标准等5项固定性指标的基础上,纳入“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建成“5+X”标准地指标体系,实现精准供地。三是推广项目服务集成化,建立“精准式+打包式+分段式”帮代办服务模式,帮代办上门“一对一”“7x24小时”无缝对接免费辅导,提供全流程、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四是推出联合验收集成化,针对“标准地”用地项目分阶段联合验收,7个验收事项集成为“一张表单”,同阶段验收“一次打包”同步开展。五是推动审管联动集成化,建立“标准地”审管联动机制,划清审管边界,强化责任追究。通过“标准地”改革,实现土地效益再提升,行政审批再提速,企业成本再降低。预计为沣西新城220个项目节省编制费用约6600万元,评审费用约440万元。

  【专家点评】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竞争力、释放国内市场巨大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而对照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事项标准化,大力破解工程建设项目的“痛点”“堵点”问题,进一步优服务、简环节、压时限、降成本、强监管,不断规范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行为和服务等内容,持续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是当前各地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任务。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项目落地,以“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为“切口”,通过“区域评价、控制指标、项目服务、联合验收、审管联动”五大集成化举措打造“标准地”新模式,推动产业项目“落地即开工”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潘治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地方改革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二、改革亮点

  1.链接“政产学研金用 ” 构建秦创原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为进一步将秦创原总窗口创新资源聚集优势辐射到各地市及区县,推动全省创新驱动工作协同发展,陕西西咸新区以打造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创新平台为主线,链接“政产学研金用”,探索构建秦创原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共建协同创新基地。

  秦创原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由总窗口联合省内各地市、区县或产业园区(平台)共同发起设立、共同建设,通过打造协同创新基地实现总窗口与地市、县区或产业园区(平台)品牌形象标准、互动交流共通、科创服务共筑、创新资源共通、设备平台共用、人才资源共建、成果体系共享、展示宣传共融,进一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与两链融合发展。

  目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一总两带”首批7个协同创新基地共建工作进展顺利,2022年度产值为144.09亿元,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39家,培育高企46家,培育科小123家,举办各类科创活动190余场次,新增知识产权224项,聘用科技经纪人20余人。

  【专家点评】为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设,西咸新区依托交大创新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围绕数字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积极搭建全链条“政产学研金用”公共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此项创新探索体现了如下特点:一是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的辐射带动作用,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秦创原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而打破行政壁垒是当前构建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二是共建主体可为地市、区县政府,也可以产业园区(平台),可以实现科创服务共筑、创新资源共通、设备平台共用、人才资源共建、成果体系共享;三是推广成本低,该模式不需要新建载体,可通过提升原有载体服务功能即可实现。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链接政产学研金用,构建秦创原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抓住了构建创新体系的关键问题与突破方向。【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2.以“险”定级 因“施”分类—西咸新区积极探索基于风险等级的分级分类审批

  基于风险的分级分类审批制度,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发展效率、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陕西西咸新区以“创新”谋发展,用“实干”显担当,在工程建设领域锐意进取,奋楫笃行,通过推行“拿地即开工”“报装即接入”“完工即验收”“交房即交证”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具有“西咸特色”的“一体化”审批改革新体系,持续推动了关键环节改革,破解了难点堵点问题,助力城市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西咸新区根据建筑结构安全标准,工程建设项目类型、规模、区域、复杂程度等情况,将工程建设项目分为低风险类项目、中风险类项目和高风险类项目三个级别。其中在低风险项目推行“告知承诺”,中风险项目推行“简化审批”,高风险项目推行“严格审查”。通过厘清风险界限标准,建立风险等级秩序等举措,“从简从快”推动低风险项目落地,“从细从实”把控中风险项目审批,“从严从重”抓好高风险项目准入。该项措施细化项目分类,实现全流程审批时限压减63%、申请材料压减10%,实现资料填报“极简化”、企业报建“便捷化”、行政审批“高效化”。

  【专家点评】基于风险的分级分类审批制度,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发展效率,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项目建设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效审批是加快项目进度的重要保证。无差别化审批向分级分类审批的转变则有效缩短了审批时限。以“险”定级、因“施”分类明确了各类风险等级适用范围,有利于保障企业尽快落地投产,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西咸新区在全面巩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效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分级分类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各单位职责,加强前端服务,为项目量身定制“审批套餐”,全面优化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西咸新区实践做法值得肯定。【汪玉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副会长】

  3.创新科技型企业和平台培育新模式

  陕西西咸新区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创新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以创新政策前置引导探索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新机制。

  出台《西咸新区科技型企业培育管理办法》《西咸新区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培育管理办法》,建成“西咸新区科技企业创新服务培育平台”“西咸新区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和全省首个“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库”,通过简化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平台培育认定程序、缩减入库认定标准、创新政策前置支持等措施,搭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便捷通道,进一步激发企业在研发投入、仪器设备更新、科研团队建设、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及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自主性、积极性,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入规、晋位、上市”工程,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全力推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和突破,为全省科技创新贡献“西咸样板”,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2022年西咸新区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137家,是去年同期的2.37倍;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0家,是去年同期的2.16倍;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131.77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2倍。新增认定市级创新联合体7个,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9家,科技创新平台认定数量和发展质量较去年同期均实现大幅增长。

  【专家点评】“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运营、方式多样”“利益共享、功能互补”的建设原则,是当前国内改革发展先行地区的普遍经验,由秦创原总窗口联合省内相关地市、区县或产业园区(平台)共同发起设立、共同建设协同创新基地的方向路径是正确有效的。西咸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局、新区发展改革和商务局推进此项探索的具体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通过实施培育认定领域“放管服”改革,西咸新区将“被动奖励”变为“主动培育”,制定出台了《西咸新区科技型企业培育管理办法》,建立了“西咸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简化科技型企业培育认定程序、缩减入库认定标准、创新政策前置支持等措施,搭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便捷通道,以更好适应瞪羚企业发展特点。同时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入规、晋位、上市”工程,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潘治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地方改革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三、改革特色

  1.“一宅两房”模式盘活利用宅基地 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思路

  陕西西咸新区太平镇立足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的战略背景,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在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实践。结合本地实际,以宅基地“三权分置”为政策依据,创新“一宅两房”模式盘活利用宅基地,探索出一条城乡融合的共生之路。

  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村民宅基地转租给第三方公司进行统一规划、修建,在一院宅基地上修建两套多层民房,同时满足两户人居住需求,腾挪出一院宅基地用于企业开发,通过不断地推广复制,为企业提供集中、连片的建设用地,逐步形成新的居民区和产业区,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提供了更多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空间。初期选取孙家堡村四组作为试点,打造生态康养基地,10户群众参与试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与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两个作用,以“钱愿往乡投、人愿往乡游、居无城乡忧”为发展目标,积极探寻合作共赢的“最大公约数”。协调乡居关系,破解了资源和资本的矛盾。乡民有闲置资源变现的需求,闲置宅基地被盘活利用,10户群众获取财产性收入100万元;居民就地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突破以往以城市为主导的“以城带乡”发展道路,着力探索了“以乡为主”的城乡融合道路。

  【专家点评】太平镇在依法维护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和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的基础上,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变“死资产”为“活资产”,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新的居民区和产业区,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提供了更多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空间,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拓宽了村民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引擎”。太平镇“一宅两房”模式,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了农户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政府盘活村级资产、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拓宽了思路。【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经济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2.高庄镇“23355”工作法

  陕西西咸新区高庄镇立足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例的战略背景,基于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实践形成以“两个导向、三个课堂、三项考核、五大专班、五大产业”为抓手的“23355”高庄工作法,深耕镇域基层治理“责任田”,解好城乡融合发展“方程式”,多措并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两个导向”:即树立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导向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正确舆论导向,让主旋律入心入脑,让正能量不断放大。“三个课堂”:即创新开办“干部大讲堂、高庄微课堂、家门口课堂”,围绕需求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素质。“三项考核”:即通过“镇考村、镇考科室、科室考人员”三项考核机制,切实考准工作实绩,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五大专班”:即实行党建引领疫情防控、征地拆迁、地质灾害治理、遗留问题化解、应急处突五大工作专班,从源头治理化解矛盾问题。“五项产业”:突出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仓储物流、家居商业五个模块,让农村经济发展活起来。目前已累计开办培训32期,化解遗留问题100余件,群众上访量、市民热线投诉量大幅下降,全镇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专家点评】高庄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党的建设贯穿到基层治理的各领域全过程,立足“源头治理”正本清源,统筹“系统治理”多点发力,初步形成了强化“两个导向、三个课堂、五大专班、五大产业、三项考核”的“23553”高庄工作法,实现“基层治理基层治”的目的。高庄镇立足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以打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例为战略背景,结合十年来开发建设取得成果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依据镇情实际,探索建立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促进人员管理科学化、工作开展细致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多措并举解好城乡融合发展“方程式”,持续为高庄快速发展增添新动力。【汪玉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副会长】

  3.斗门司法所“司法便民服务卡”工作机制

  为有效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群众满意度,变“群众找上门”为“服务到家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陕西西咸新区斗门司法所创新建立推行“司法便民服务卡”工作机制,方便辖区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办理司法行政各项事务。

  “司法便民服务卡”工作机制即是将司法行政工作中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人民调解工作和法律服务工作印制在该卡并悬挂至辖区每一户群众家门口。服务卡左面印有各级调委会调解范围、地址、办公电话,让群众可以在遇到矛盾纠纷时能第一时间采用调解的方式来化解矛盾。服务卡右面印有免费法律服务的内容,将律师在司法所的坐班时间、司法所无人律所机的使用方法、各村(社区)智慧投屏机的使用方法、村(社区)专属法律顾问姓名、电话及微信二维码向群众进行公示,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法律方面问题的沟通交流、答疑解惑。

  斗门司法所“司法便民服务卡”覆盖率达辖区现居住户群众97%以上。“司法便民服务卡”机制的推行,彻底改变了司法行政工作的传统宣传模式,使司法行政工作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将司法行政工作延伸至群众家门口,真正架起了司法所与群众之间的服务“连心桥”,让群众感受到了更多的法治“温度”。

  【专家点评】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群众满意度,变“群众找上门”为“服务到家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沣东新城司法局斗门司法所创新便民举措,建立推行“司法便民服务卡”工作机制,方便辖区群众办理司法行政各项事务,真正使司法行政工作做到了家喻户晓,切实宣传到了辖区每一户、每一位群众中,延伸至群众家门口,真正架起了司法所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服务“连心桥”,使司法行政工作进一步贴近了群众、方便了群众、服务了群众,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值得肯定。【孔泾源: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经济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

  四、改革课题

  1.疫情背景下空港新城发展临空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调研报告

  作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立足临空主业,以解决疫情背景下空港新城临空经济发展堵点为出发点,细致调查研究全国乃至全球其他临空经济区疫情下突围发展的措施和经验做法,摆数据,讲事实,明确了三大可扭危为机的发力点:统一市场促进枢纽建设加速提质、主业受损倒逼航空运输转型突破、疫情应对助推新兴产业逆势增长,并据此提出了三项更为具体可行的举措方案:“提升枢纽集散功能 融入统一大市场”“聚焦多元产业发展 打开增长新空间”以及“着力延链补链强链 提升抗风险能力”。

  西咸新区制定了《西咸新区关于扶持临空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了“12345”发展方向:围绕“大西安国际枢纽门户”一个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开放发展典型示范”两大使命,紧盯“打造国际性航空枢纽、培育千亿级临空产业、建设创新型机场城市”三大任务,实施“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枢纽能级、先进制造”四大倍增计划,打造“内外循环新通道、创新发展新策源、临空产业新高地、港城融合新示范、人文交流新门户”五新功能区,积极扭危为机,推动临空经济发展。

  【专家点评】该调研报告以空港新城疫情背景下发展临空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题,通过对全国乃至全球其他临空经济区疫情下突围发展的措施及经验与做法的全面调研,客观分析了空港新城发展临空经济的现状,提出下一步应对措施和创新举措,是基层改革办为地方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与智力支持的典型案例。该调研报告指出,在疫情影响,旅客航空出行信心骤减,航空运输下降趋势明显的形势下,民航业复苏举步维艰,发展临空经济挑战巨大。但从长远着眼,后疫情时代临空经济发展机遇仍然大于挑战。机遇主要体现在统一市场促进枢纽建设加速提质、主业受损倒逼航空运输转型突破、疫情应对助推新兴产业逆势增长等三个方面。报告为空港新城在逆境中突破发展临空经济提出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赵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原司长】

  2.秦汉新城大健康产业园医养特色街区发展研究报告

  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对大健康产业园发展医养特色街区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配套基础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国内三家医养特色街区对标案例,对其发展模式、经验借鉴进行研究,明确了秦汉新城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医养特色街区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业态布局。

  秦汉新城医养特色街区将结合大健康产业园发展实际,顺承相关产业规划,依托周边高能级医疗资源,围绕健康服务业整体布局,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一区三核”发展定位体系。“一区”即秦汉医养特色街区,“三核”即口腔中心、医美中心、眼科中心。争取到2025年,将秦汉新城医养特色街区打造成国内知名、省内领先、区内独特的医养产业健康服务示范街区。医养特色街区将立足秦汉大健康产业园医养文旅综合服务板块,以周边配套住宅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整合优势、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拟形成“住宅+商铺”“楼宇+商服”的街区发展模式,打造生产、生活、服务相互融合的街区发展生态,从而满足周边居民个性化健康需求,并辐射带动更大区域的健康服务业产业,进一步增加秦汉新城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

  【专家点评】该研究报告以《秦汉新城大健康产业园医养特色街区发展》为题,系统梳理了秦汉新城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医养特色街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依托周边知名头部医疗机构和大健康相关产业,通过整合优势、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构建满足周边居民个性化健康需求并辐射带动整个片区的健康服务业产业生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品牌宣传效果,打造富有秦汉特色、充分衔接大健康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行业知名度的综合性医养服务特色街区,以增加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力。秦汉新城大健康产业园依托周边高能级医疗资源,围绕健康服务业整体布局,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一区三核”发展定位体系。“一区”指秦汉医养特色街区,“三核”指口腔中心、医美中心、眼科中心。以周边配套住宅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拟形成“住宅+商铺”“楼宇+商服”的街区发展模式,打造生产、生活、服务相互融合的街区发展生态。【银温泉: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