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动态

文章

上海自贸区十周年:从改革开放“试验田”到中国式现代化“高产田”

发稿时间:2023-09-21 14:52:38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经贸格局正经历重塑。屹立在时代潮头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如何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起而行之,突破跃升做好改革的闯将、创新的先锋、开放的排头兵?

  今年是上海自贸区设立十周年,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设立四周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研究新方案、赋予新任务,指明前进方向,擘画了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十年沧海桑田,上海自贸试验区战略承载地由最初的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陆家嘴、保税区、金桥、张江和世博地区等五大片区和临港新片区。十年锐意进取,上海自贸试验区发挥了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打造了开放发展的生动样板,推动了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

  放眼全球的开放高度

  一颗从智利农场采摘的零关税“车厘子”从万里之外进入中国商场如今仅需要48个小时。其背后的“隐形翅膀”,正是临港新片区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数据便捷联通为核心内容的“五自由一便利”制度型开放体系,生动演绎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掷地有声承诺。

  作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扛旗者,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上海浦东新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上海自贸区样本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坚持把扩大开放与改革体制结合起来。

  行动早,力度大,效果好。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悉心打造的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内,一家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外商独资人身险公司等拔节成长,极大增强了外资高水平投资上海的信心与恒心。自贸区在建设过程当中,尽量避免通过物理隔离的方法进行海关和税务的管理,而是尽量采取自动化和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加强管理。

  放眼全球,从善如流。上海自贸区率先开展中资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带业务试点、外资班轮公司非五星旗国际船舶沿海捎带业务,建设“中国洋山港”船籍港,建立国际航运船舶登记制度,累计登记38艘,放开外籍船级社入级检验,全国首个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船到船”加注等新型航运业务落地,洋山港国际中转箱量占比由2013年的11.06%提升到2022年的14.82%。

  迎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振华重工,在自贸试验区建立后,充分享受制度高地带来的研发、出口等便利条件。目前,公司产品已经进入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岸桥连续26年保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为持续推动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区内居民、非居民提供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本外币一体化金融服务,目前已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超过14万个,办理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142万亿元,年均增长61%,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已向海南、广东、天津等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

  万物竞发的创新力度

  “要切实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切实把防控风险作为重要底线”“切实把企业作为重要主体”“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自贸试验区跨越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

  通过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来进一步传导改革开放,是中国过去40年改革开放取得成功重要的经验。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而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一大批改革开放制度复制推广到全国,充分发挥了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从2013版的190条缩减至2021版的27条,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试点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过7次“瘦身”。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创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十年中,一大批制度创新试点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这片服务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如今已茁壮成长为“高产田”。国务院先后推出的七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中,有近一半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累计已有“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事项、扩大开放措施等302项改革经验向全国分层次、分领域进行了复制推广。

  目前,上海自贸区已基本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管理模式,确立了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并持续推进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实际行动有效应对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挑战,捍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果。

  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理需要的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银行账户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自贸区持续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实现银、证、保全覆盖,累计开立14.4万个自由贸易账户。

  “双自联动”的制度创新,促进张江科技城不断突破创新瓶颈。上海自贸区建立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开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和特殊物品入境联合监管改革试点,提高跨境研发便利化水平。 以制度创新持续赋能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张江科学城率先开展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等试点;建设浦东国际人才港,设立国家级移民政策研究基地、实践基地,推动海外人才工作和通行便利化。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上海自贸区先后推出“三证合一”“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允许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场所作为企业住所登记、“一照多址”、全程电子化登记等多项企业登记便利化改革,区级所有涉企审批事项已实现全程网办,身份证、营业执照等高频证照免于提交,电子证照全面覆盖政务服务事项。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为吸引内外资保稳提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突破攻坚的发展加速度

  从荒野滩涂到高楼林立、从人烟稀少到投资热土、从“试验田”到“高产田”,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效促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重点产业加速集聚,充分发挥了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彰显了全市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作用。

  “中国芯”“创新药”不仅撑起浦东千亿产业集群,更托起民族复兴之梦。上海自贸区开展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监管试点,把芯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纳入全程保税的一体化运作,实施保税手册监管,便利产业链结转和通关。截至2022年底,累计为企业实际减少3.9亿美元进口晶圆增值税资金占用。深化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并率先拓展至医疗器械领域。建设浦东国际人才港,设立国家级移民政策研究基地、实践基地,推动海外人才工作和通行便利化。

  上海自贸区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显著增长,而且在贸易和投资总额上也由小范围的“试验区”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区”。在一组组跃升的数据背后,新增长动力正加速涌动。据统计,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下,2022年底浦东新区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8691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2172.74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749.94亿美元。货物贸易规模从2013年的15505.6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4616.6亿元。

  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开放不仅关乎企业,也直接惠及市民生活,有力发挥了品质生活的“加油站”作用。一系列开放措施把全世界的优质商品和服务更快捷地引进上海,市民可以在家门口更加便利地“买全球,逛全球”。过去国际品牌的化妆品在国内上市一般比国外晚半年,实行进口非特化妆品审批改备案后,国内国外就可以同步上市。又如,口岸监管创新大幅压减了进口通关时间,国外新鲜的水果、牛奶就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

  实践证明,上海自贸试验区有力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制度型开放的先行者的重要载体、制度创新的“头雁”作用,打造了开放发展的生动样板,推动了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填补空白的改革深度

  在全球产业链正加速重构的当下,我国要继续实现向上突破,一方面需要不断攀升核心技术能级,另一方面也需要主动突破壁垒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澎湃动力。十年来,上海自贸区始终坚持坚守“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的定位,不折不扣完成党中央交办的战略任务。

  上海自贸区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的过程中,不仅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强大支撑,而且为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巩固经济全球化成果作出重要贡献。建立离岸转手买卖先行示范区及产业服务中心,建设全国首个综合运用境内外数据以辅助银行开展贸易真实性审核的“离岸通”平台,促进离岸贸易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融入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持续推动各项国家战略叠加联动。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平台优势和敢闯敢试的尖兵作用,全方位服务推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助力落实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一系列重大任务。累计将183家企业纳入培育计划,推动销售功能叠加投资、管理、结算、分拨等功能,管理范围向大中华区、亚太区乃至全球拓展。2022年,浦东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出口2083.4亿元,进口3271.4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64%、5.50%。

  牵头成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加强四地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合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发布2批22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建设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与35座城市、153家机构联盟,建设19家分中心,服务对接5800多家企业,助推242家长三角企业到科创板上市。

  中国的自贸区尤其是上海引领的自贸区项目,不仅创造出了更专业的、高级的金融体系,也为中国和全球市场开放了新的金融机会。在这里诞生了我国首个面向国际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黄金国际板,设立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交易我国首个国际化期货品种——原油期货,成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期权、中证1000股指期货期权、人民币利率期权等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创新产品,填补我国金融市场空白。

  久久为功的拓展广度

  回眸十年砥砺前行,上海自贸区跨出了万里长征的坚实一步。党中央把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开放的任务交给上海,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提升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未来可期,任重道远。

  上海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站在新起点上,上海将推进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继续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根本要求,在更深层次开展更大程度压力测试。

  在提升国际规则衔接能力方面,将全面对接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贸易自由便利、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数据跨境流动、“边境后”规则贯通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丰富测试样本和试验内容,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在提升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方面,将以进一步促进全球高端和新型要素融通利用为改革方向,围绕推进服务业高水平开放、提升经营主体全球运作水平、实施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等方面进行体系化设计,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提升高端产业引领能力方面,将瞄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在支持全产业链融合升级、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保障、应用测试场景开放等领域加强制度集成创新,助力打造多个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

  在提升临港新片区差异化探索能力方面,将围绕深化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建设,再提出一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经营主体需求、区域定位特点的改革创新举措,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