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动态

文章

这些美好,绘入株洲乡村振兴画卷

发稿时间:2023-11-08 16:14:37   来源:株洲市乡村振兴局   作者:李军 谭雪平

  【核心提示】

  稻田金黄,果园飘香。

  金秋的株洲,秋风翻阅“丰”景,也展现着乡村振兴的新面貌。

  近年来,株洲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突出问题,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留下了诸多精彩笔墨。

  窥斑而见豹。透过脱贫户、村庄、屋场,以及农村用电,你会发现,一系列美好悄然照进了现实。

  【看脱贫户,被防返贫防线牢牢守护】

  10月23日,茶陵县严塘镇严溪村。

  秋阳高照,37岁的脱贫户谭素在果园干着活,经历风雨后,她的日子像悬挂枝头的一个个脐橙,一点点地攒着阳光与甜度。

  谭素的丈夫生前患有重病,为了给他治病,家里前后欠下70余万元外债,加上还有年迈的父母和3个孩子要照顾,她的日子过得很难。2021年,有返贫风险的她,被列为监测对象。

  也是2021年起,茶陵县整合各方力量,开始推行“单位+企业”包村、“干部+企业”包户的“双结双促”模式,组织589名科级以上干部和77家非公企业与帮扶村、监测户结对,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通过相关干部与企业的“双结双促”帮扶,谭素得到了在果园务工的机会,月工资3000余元,也获得了医疗救助等支撑。

  去年5月,谭素的丈夫去世,但她并没被打垮,还下定决心努力工作还债。她说:“做人要讲诚信,有政府帮我,我不怕!”

  谭素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

  2021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实行“一季一排查、一月一走访”,动态识别监测对象5575户14715人。按照监测户“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帮扶措施,消除风险2839户7520人。

  坚守防返贫底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对脱贫户,我市坚决落实五年过渡期的工作要求,做到“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为脱贫户托起“稳稳的幸福”。

  在株洲,为脱贫户编织了一道周密的防返贫“安全网”,涉及因病返贫应急救助、健康帮扶、教育帮扶等多个层面。

  比方说,当返贫风险来自灾害、意外与大病等紧急突发情况,我市创新设立防返贫应急救助专项资金,及时给予相关救助。目前,这块已累计安排资金1060万元,帮扶近1500人。

  再如,为避免小病变大病,市乡村振兴系统协调联合卫健与医保部门,推进健康帮扶全覆盖,防范因病致贫于未然。数据显示,目前已累计资助参保41.79万人共9947万元,医疗救助15.09万人次金额达2.76亿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输血”不如“造血”。我市大力开展“产业增收”行动,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核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效果,为脱贫户、监测户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其稳定持续增收:

  ——在炎陵,今年种植黄桃6400公顷,引导1.4万名脱贫人口参与种植获得增收;在攸县,创新推出重点项目、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三带”联农机制,仅油茶产业就带动 3000余户脱贫户和监测户通过土地流转等直接受益。

  同时,市乡村振兴系统协同人社部门,分类开展就业帮扶,针对性开发公益性岗位5605个,建设就业帮扶车间201家吸纳1.81万名劳动力就业。目前,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人数7.17万人,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的年度任务数。

  不漏一人,精准帮扶。攸县、茶陵还积极探索防返贫监测帮扶数字化平台建设试点,设立数字化平台监测调度、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了防返贫监测线上线下相结合。

  从脱贫户看株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返贫底线扎实,逐梦乡村振兴的基石稳固!

  【看村庄,乡村建设助推美丽蝶变】

  驱车从醴陵城区往西,沿省道S313走大约50公里,就来到了均楚镇青山村。

  新修的柏油村道长8.6公里、宽6米,路中间有红黄蓝三种标线,而仅8个月前,这条“彩虹路”还狭窄坑洼,青山村村民称“三步之内难见平地”。

  今年9月,湖南省乡村振兴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名单公示,青山村榜上有名。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省级贫困村,2017年才“摘帽”。

  在驻村工作队、乡贤等助力下,青山村近年来产业振兴有突破,茶叶种植等传统产业壮大,桃形李、瓜蒌等新产业增多。基于产业发展,青山村不断美化环境,提质拓宽道路、整治人居环境,建设梯田花海与“数字乡村”等,村里的青山湾幸福屋场成为醴陵25个幸福屋场创建示范点之一。

  从坑洼路到“彩虹路”,从省级贫困村到省乡村振兴村级实践交流基地,青山村的一次次美丽蝶变,背后是我市乡村建设的迭代升级。

  各村庄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株洲市统筹整合政策、资金、人才,以及各方力量资源,为助推乡村靓丽蝶变,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市县两级累计安排有效衔接资金2.75亿元,其中市级财政三年共计安排衔接资金7870万元,保证资金投入不减。

  尽锐出战,持续加强驻村帮扶。2021年至今,我市已开展两轮驻村帮扶,累计派出省市县帮扶工作队768支,驻村干部2000余名。上一轮帮扶工作队,争取后盾单位帮扶资金2.12亿元,为驻点村争资引项5.6亿元,市派工作队的驻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22万元以上。

  担当作为,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幸福屋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掀起新一轮乡村建设的热潮。

  眼下,两大活动正在我市火热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百日攻坚”,以及农村改厕“大比武”。针对农村改厕,2021年以来,我市多次开展“回头看”,共摸排改厕农户23.98万户,全面排查整改问题。同时,也在加快新改建厕所建设,在2022年完成农村改厕5.4万个基础上,今年将新建设7682个农村户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一直“在路上”。今年5月,新一轮市派驻村工作帮扶开启,“首战”便是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从6至8月的“大扫除”,到9至12月的“再提升”,行动持续到今年底。

  今年以来,市乡村振兴系统赴浙江考察调研,并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茶陵县创新开展“三清三小”(清垃圾、清淤泥、清杂物、小菜园、小果园、小庭院)秀美庭院创建,创建秀美庭院6000户;攸县多措并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被《人民日报》推介,“城乡同治”模式向全国推广。

  从村庄看株洲和美乡村建设,越来越多的乡村旧貌换新颜,风景无限!

  【看屋场,“幸福屋场”绽放“幸福花”】

  金秋十月,炎陵县水口镇水西村。

  清澈的洣水河绕村东边而过,两岸风景如画。去年以来,村里结合美丽乡村创建,借助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优势,建设了别具特色的“幸福屋场”。

  这是一次“农村风貌改造行动”,村里开展改水、改厕、垃圾分类,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卫生,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同时,对村主干道进行硬化、绿化,安装110盏太阳能路灯,修建村文化广场及500多米沿江风光步道等。

  同时,村里又围绕“幸福屋场”建成议事长廊、怡心亭、生态停车场等公共服务功能设施。它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散步休闲的场所,也提升了当地旅游基础设施水平。

  更重要的是,“幸福屋场”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通过议事长廊与怡心亭等,水西村开展“洣水夜话”这一特色议事环节。听取群众心声、化解相关纠纷争议、共议产业发展出路等,“幸福屋场”也是助力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8月中旬,我市两个村获省级推荐申报创建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水西村是其中之一。

  多点开花建设“幸福屋场”,这是株洲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举措,也为建设“幸福株洲”增添了靓丽风景。

  在株洲,“幸福屋场”建设被纳入重要民生实事,并对各县市区下达了相应建设任务。2022年,我市建成100个“幸福屋场”,今年还将建设60个以上。

  梳理建设情况可发现,各县市区的“幸福屋场”特色鲜明,达到了美美与共的效果。

  在醴陵,当地将“幸福屋场”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依靠陶瓷、花炮等传统产业抓好融合。在醴陵市嘉树镇,该镇加快炻瓷产业园建设,帮助栗塘幸福屋场周边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每户有2到3人在工厂上班,户均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

  而在攸县,“门前三小”(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经验曾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建设“幸福屋场”时,当地将“门前三小”升级为“门前十小”,并发动乡贤广泛参与,建设了具有攸县特色的“幸福屋场”。

  幸福的屋场是相似的。尽管风貌上有差异,但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管并重等原则,充分激发村民主体的内生动力,则是一致的。

  在“幸福屋场”建设资金的筹措上,攸县积极构建财政奖补、乡贤捐助、工商资本、村民投资投劳等多个渠道,旨在打造“众投共建共享”模式。

  而在醴陵市孙家湾镇孙家湾村,村上的杉坡“幸福屋场”覆盖50户206人,村民自筹资金达50.8万元。

  从屋场看株洲的“幸福指数”,不一样的风景里,绽放着同一种“幸福花”!

  【看农村用电,创新探索照亮振兴之路】

  10月19日,攸县新市镇丁家垅村。

  “家里的灯怎么坏了,真急人!”患有尿毒症的丁叔桂老人是二级残疾,每周需进行两次肾透析,妻子腿脚也不灵便。这天他正打算带老伴去做透析,忽然灯坏了。

  幸运的是,当天正值国网株洲供电公司的党员服务队深入21个乡村(社区),对35位困难老人开展“村网共建”关爱行动,帮他解决了这一困扰。屋里恢复了亮堂,老人脸上也绽放了笑容。

  “村网共建”是“村电共治”的升级版。

  “村电共治·便民服务”工程,是株洲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大亮点。它由市乡村振兴系统会同国网株洲供电公司开展,并在全国首创建立了“村电共治”机制。它的创新在于,将电力工作纳入村务常态管理,将便民服务嵌入电力常态化管理,推进乡村电网建设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

  “村电共治”工程实施以来,全市1388个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电力便民窗口全覆盖,供电服务窗口的服务半径由25公里缩短至1.5公里。同时,也助力全市兴办乡村小微企业2600余家,为企业节约成本6000余万元。

  去年,株洲推进“村电共治·便民服务”的经验,被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专门推介,并入选《乡村振兴的湖南实践典型案例》。2023年,国家电网将“村电共治”提升为“村网共建”在全国推广。

  看似只是一根小小的电线,却串起了我市大胆探索有效衔接工作机制的亮点,照亮了以创新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

  工作机制上,市乡村振兴系统创新建立了“4+1”督查考核机制、现场会推进机制、项目备案机制,以及干部能力提升机制等,为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了机制引擎。

  比如,“4+1”督查考核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开展季度督查考核加年底总评,将责任压实到各县市区和行业部门,推动工作落实在平时、责任压实在平常。通过“4+1”督查考核,共交办整改突出问题1200余个,大力提升了脱贫的成色。

  再如建立项目备案机制。为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建立“两报告一报备”项目备案机制,做好各县市区有效衔接项目市级备案工作,有效提升了资金项目的绩效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2022年,完成项目备案800多个共3.87亿元,2023年已完成中央提前批衔接资金1.76亿元备案。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株洲绘就了一些精彩画面,也播下了一些希望的种子。耕耘者不问收获,因为收获已然孕育在时光之中。

  【新闻链接:接续奋斗乡村振兴,数读株洲成绩】

  2021年以来,动态识别监测对象5575户14715人,消除返贫风险2839户7520人。

  2021年以来,全市贫困户和监测户累计获得小额信贷4.19亿元。

  防返贫应急救助专项资金,累计安排资金1060万元,帮扶近1500人。

  累计资助参保41.79万人共9947万元,医疗救助15.09万人次金额达2.76亿元。

  2021年以来,两轮驻村帮扶累计派出省市县帮扶工作队768支,驻村干部2000余名。第一轮帮扶工作队,争取后盾单位帮扶资金2.12亿元,为驻点村争资引项5.6亿元。

  2021年以来,全市完成农村新改建厕所13.27万个。

  2022年以来,“幸福屋场”建设被纳入重要民生实事,全市建成100个“幸福屋场”,今年还将建设60个以上。

  2022年“村电共治”工程实施以来,全市1388个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电力便民窗口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