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刘守英

文章

建设农业强国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发稿时间:2023-05-06 10:33:18   来源:资助者圆桌论坛   作者:刘守英

  第一部分:农业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

  今天我很开心,有一批资助机构对乡村振兴感兴趣。乡村振兴光靠政府是不行的,光靠农民问题也很大,一定要有多元主体的参与,其中就包括公益组织的参与。

  大家做乡村振兴,一是需要了解我国的顶层设计,从国家的角度是怎么考虑这件事情的;二是需要了解中国乡村到底怎么了,是什么发展趋势。大家到乡村做公益,肯定需要情怀,但是仅靠情怀是不够的,更不能因为凭着自己有资源,盲目地指手画脚。我们需要对中国乡村有一定的客观认识,对其中规律性的深层的机理有深入的认识。如果这些弄不清楚的话,花再多的钱都没用。

  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问题未来一百年如何破题,我觉得两件事非常重要,第一是怎么理解农业强国,第二是怎么理解乡村振兴。

  农业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我们一直讲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农业养活了很多人,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如果放在整个现代化的视角来看,还有很大问题。

  农业强国这个概念是在“二十大”里第一次提出来的。我们国家一直重视三农政策,中国的农业与其它产业的现代化相比,是一个短腿、是一个弱者。我们有很多农业专家,搞了几十年的政策研究,也没办法破“农业强国”这道题。

  中国是一个块头非常大的农业国家,怎么把农业做强,这个是我们未来100年具有历史性的一件大事。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都是先从农业破题,农业先有一场产业革命,农业生产率提高,之后劳动力人口往城市走,城镇化之后,农业的生产率继续提高,农村和城市一起现代化。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现代化的开始,当时我国农业非常大块头,工业很弱,所以我们是挤压了农业来搞工业,为了工业化,把生产要素从农业抽出去。结果就是中国缺了农业产业革命这一环节,实际上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我国未来100年,基本目标是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也就是说,未来100年的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农业强国是应有之义。如果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是不全面的,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有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一定要有农业现代化。所以,未来100年,中国要破现代化这个题,就一定要破农业强国这道题。

  遵循农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

  我们农业强国既要遵循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也要遵循历史的逻辑和现实的逻辑,要立足中国的国情农情。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来看三个指标: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技术进步率。三率都要提高。

  我们先来看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走到最后,农业占GDP的比重就是1%-3%,但是他们农业人非常少、生产率非常高,用1%的人搞1%的农业的GDP,这是西方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农业的GDP占比、农业就业占比,两个指标同步下降。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还是亚洲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最后都是剩下的少部分的人来搞很小量的GDP。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农业占GDP的比重6%,但是我们搞农业的人将近30%,用30%的人才搞了个6%的农业的GDP,农业效率是不会高的。

  农业现代化的另一个特征是,农业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效率要提高,这些要素包括土地、劳动、机械、技术、企业家、市场,各个要素之间的匹配和组合效率提高。现在我们的农业整体上是高成本农业,没有真正实现现代化,组合效率低,农业回报低,这就是现在乡村人面临的两个瓶颈。一是,产业回报低;二是,乡村投入像是个无底洞、不可持续。所以整体难度非常大。

  另外,农业现代化本身不是只在农业和农村搞现代化,它一定是跟城乡联动。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普遍规律是城乡融合,一定是在城乡融合的格局下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如果违背,农业一定是没有希望,没有竞争力,乡村是一定衰败。

  立足我们的国情农情

  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不可能跟西方一样,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农情。我们最重要的国情农情是什么呢?我觉得实际上就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中国巨大的农业人口规模。

  “二十大”讲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国情的现代化,很重要的就是如何解决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优点就是可以有很大的市场规模,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在哪?在农村。就是说,即便2035年实现现代化,但是整个乡村还会有几亿人。乡村它不是一个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就会消灭掉的。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这是我们非常大的一个国情。

  中国是一个小农国家,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形成西方那么大规模的农业。有一些朋友在做乡村振兴的时候,看到规模农场特开心,但是那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到2035年的时候,估计还会有近3亿人在农村,怎么搞?我们这里就是小规模基础上的适度扩大规模,再扩大规模也就是几十亩、几百亩。所以,我们的农情非常重要的就是小规模农业。中国不可能做成大规模的农业。

  第二个就是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

  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就是小规模村落和传统文化。传统的乡村治理规则,这是中国独有的。这些东西决定了,我们在乡村做公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村庄本身的文化特性。每一个村庄都有它的文明记忆,你如果找不到这个村庄的文明记忆,你不可能跟村庄本身的治理结合起来。我们有时候说农民没文化,但你仔细看看去,你在村里做公益也好,搞企业也好,农民是清楚的,他们能判断谁是来晃一圈就走,谁是来这里真干事的。

  我现在一个基本经验是,如果在乡村,你一年待不到100天以上,农民是不信你的,他们觉得这家伙是来圈地的,是来搞我们的,肯定不给你交心。这就是农耕文明,它实际上是基于小农,基于村落,基于乡村的那套治理规则所形成的文明形态。

  第三个就是人跟自然和谐共生。

  未来的100年,乡村折腾下来,如果跟城市一样,我觉得这是悲剧。乡村发展的整个路一定不能以破坏自然为前提。我们讲生态文明,如果最后把村庄的自然给破坏了,把人家的建筑给破坏了,把人家的人都清光了,那不是我们要的乡村振兴。人跟自然的和谐共生,既是我们乡村振兴的前提,也是我们的本底,也是我们未来的价值。所以我坚决反对把农民都搬到高楼里面去,那不是乡村,中国不缺那一点高楼,我们乡村做得最好的,是山水相依,自然和谐、人的和谐。

  农业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

  农业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在说它的复杂性,本身乡村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大家千万不要把乡村看得很简单,简单的分析农村,比如有多少人、有多少户、搞什么业。一上来,就去上项目,上企业,很容易死,因为对乡村的复杂性缺乏认知。

  第一,乡村的人非常复杂。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你能搞定城市一个单位,但你搞定不了一个村庄。原因在哪?乡村的本身,人就是一套系统,一个外人进到村庄经常是进不去的。老百姓觉得你是外人,你不是我村里人,谁知道你在干嘛,有什么信息就不跟你说,我们村里的事凭什么跟你说?乡村的人是血缘地缘形成的村落体系。

  第二,乡村是有制度的。整个村庄的那一套制度体系,不是完全依法办事,它是礼治之学,长幼有序,有权威关系的。

  第三,村落是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说既涉及到家庭内部、家庭与家庭之间,现在又有集体、政府这些关系。

  第四,就是吃饭问题了,这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前提。我们现在有很多支持乡村做项目,镇政府包括村干部,特别欢迎大家去,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就是自己端到自己的饭碗。重点指的是,水稻、小麦和饲料,这三块自己解决。所以大家去各地做乡村振兴的时候,有一些红线是不能碰的,比如耕地保护红线,后来又设了生态红线,还有一个就是乡村的土地使用,哪些能做建设,哪些不能做建设,这些是要守牢的。

  乡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你要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各种关系,大家进到乡村以后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怎么和乡村的人结合,如何理解乡村本身的制度、秩序和文化,对我们的项目都有重大影响。

  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

  上一个100年,中国农业核心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吃饭问题和小康问题。吃饭问题,就是要保证整个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量要上去,价格不能上涨,粮食要安全。小康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个政权问题,所以农民的收入一定要保障,农村和农民一定要稳定。我们上一个100年,农民的问题就是要小康脱贫。

  下一个100年,2035年是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在整个现代化国家战略层面,就有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国家层面的事。所以每次中央一号文件,都会讲乡村振兴,不管国家发展到什么程度,乡村不能出问题。乡村振兴要搞到什么时候呢?要搞到现代化强国建成以后再说。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为什么说,处理好工农关系决定现代化的成败?我们上一个100年,为了搞工业化、城市化,我们形成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是有问题的,城市偏向、工业偏向。未来搞乡村振兴,就一定要把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扭过来,扭到什么程度呢?扭到农业和工业平等发展,城乡共荣共生。城市现代化,乡村也一定要现代化,工业要现代化,农业一定要现代化,这是讲的第一点。

  我们现在四化是不同步的,就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城市化工业化你搞得很好,农业没搞起来。我们现在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所以说,我们在未来的100年一定要解决一条腿短的问题,就是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容易有极端的思维。一种思维认为,只要把城市化搞到70%、80%,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我就想问,中国65%的城市化率了,为什么乡村衰败了?如果继续把城市化率提到80%,乡村问题就解决了吗?还有一种思维,就是号召别人都到乡村去,但是自己为什么不去?自己的子女为什么不去?原因在哪?这是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把所有的要素都搞到乡村,乡村就现代化了,那是回到古代,那是回到乡土中国,那中国人没有希望的。

  所以乡村振兴的第一个客观规律,还是要把城做大,把乡做小。乡村不是创造GDP的地方。城市才是创造GDP的地方,创造财富的地方。乡村振兴,不是要你去折腾这个业、那个业,搞这个城、那个城,大家一定要防止这种偏向,乡村不是搞GDP的地方,这是一个规律。

  第二个客观规律就是,无论工业化、城镇化搞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不能消亡。千万不要以为城市化水平提高以后,乡村就消亡了。城乡两个形态一定是共荣共生。有城市必有乡村,所以乡村不会亡。但是我们现在乡村的问题是在哪?是衰而未亡。所以大家看现在的乡村它是衰败,但是它没亡。所以我们做乡村振兴,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就乡村搞乡村,那是回到古代,一定是要符合这两个规律。

  第二部分:城乡中国格局下的乡村困境

  接下来,我们讲乡村现在的问题到底在哪?

  第一个,中国乡村问题是城乡关系问题的结果。中国的城市化率,现在已经到了65%了,一半城市,一半乡村。但是我们在上一轮城市化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呢?出现跟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反常,巨大的城乡差距。西方开始也有城乡差距,但是它是不断在弥合,不断转变。我们是以工业为导向,以城市为导向,最后城乡差距是拉大,所以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巨大的城乡差距。

  第二个,我们是回村的城市化模式。这是中国非常独特的地方。如果去看拉美,拉美人进城是不可能回乡村的,在城市的贫民窟里面,不管多困难,都是在城市立足,在城市慢慢挣扎,慢慢发展起来。咱们的麻烦就是,只让农民在城市就业创造收入,不让农名在城市成为城市人,将来要回农村养老,这个是非常麻烦的事。

  第三个,我们农业竞争力下降。全世界的现代化的过程,一定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结果,也就是每一个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业价值不断提高。但是(下图中)我们农业(我国人均农业附加值)躺在最底下,一个农业劳动者才创造这么一点点价值。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报酬低,怎么有人愿意去搞农业呢?

  当然,整个中国的乡村是有进步的。农民的物质状况没那么差了,现在已经不是扶贫意义的乡村问题了,乡村仍然有很多相对贫困的人口,但整体上,农民的收入还过得去。农民的寿命也变长了,现在农民活到七老八十,非常正常。农民的房子也不错,经常见到两三层楼。乡村公共设施也有明显的进步,农民的整个劳累程度也有下降。

  进步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农民出村。第一、农民的收入来源已经不完全靠农业和农村。第二、就是农民的代际变化。农二代、农三代已经不是原来的农民了,农民基本上已经参与现代化过程的收入创造,他们在城市就业、在城市创造收益。这是中国这一轮乡村振兴的一个大前提。

  现在乡村的问题是人、地、业、房、村系统失衡。它不是某一个方面出了问题。乡村本身是一个系统,人地关系、人村关系、业态、住房形态,共同构成了乡村系统。

  第一个就是人的归属不清。传统中国,乡村的人生于斯、长于斯,出生于乡村,最后离开也是在村庄。现在不是。现在乡村的人是高度分化的。

  现在乡村“40后”、“50后”和“60后”这批人,未来在哪里老去,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事。他们的乡土情结非常重,是不会离开村庄的。但是这些人现在非常绝望,绝望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TA觉得自己没用了。原来自己一辈子种地,后来孩子们出去打工,TA帮着种地、帮着带孙辈,觉得自己有价值。现在既不需要种地了,也不需要帮忙带孩子,我还有什么用?第二方面,精神的绝望。乡村老人非常孤独,原来乡村,最美的景,画家们画出来的、摄影家拍下的,晚上炊烟袅袅。现在、农民早晨出去到田里转一下,中午回来随便对付吃一点,晚上基本不吃饭,原因是TA就一个人,老伴在还两个人,孙辈基本上跟着儿女在城里,就剩下两个或者一个老人在家,农户跟农户中间最起码两三家是锁着门的。农民之间缺少传统乡村的那种人气。农民自己价值感的缺失、精神上的孤独,对乡村老人来说是非常大的问题。

  “70后”和“80后”,也就是农二代。这一拨人基本上没搞过农业,不知道自己的土地在哪,这些人未来是落在现在工作的地方呢,还是到县城,还是到乡村?这是农二代的问题。到底是城市化?还是乡村化?这个跟大家做乡村振兴高度相关。这一拨人如果都回到乡村,那就跟中国的农一代一样了。现在很多农二代最喜欢在县城买房子,在镇上买房子,但是那里有什么产业呢?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波就是农三代,也就是农二代的小孩。这一拨人基本上出生在城市,但是他们能享受跟城里的孩子一样的待遇吗?

  我们整个乡村的人是被分化的,被撕裂的,这是我们乡村的人的问题。

  第二就是业。中国乡村传统的业,费孝通描述得非常深刻,就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中国乡村的产业从来没有单一过,如果是单一的农业,那个地方农民绝对活不下来。农民靠农业保生计,靠副业和工业保生活。现在乡村振兴,很多人最想干的一件事,就是把农民都搬上楼,搞一片大产业,然后把农民其它的副业、养猪养鸡全给灭掉。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农业越做越单一了。我们做公益的一定要注意这件事情,不要把农村弄成一个产出单一产品的地方。

  整个中国这一轮的乡村,乡村的凋敝是因为产业的凋敝,产业的凋敝是因为业变得越来越单一了,已经把中国传统的乡村的复杂的经济形态给破坏掉。大家做乡村振兴一定要注意保持乡村的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

  我们现在不是在搞一二三产融合吗?但是,因为农业是缺少回报,农业没有形成产业,所以一二三产就融合不起。现在一些所谓的乡村振兴项目,在那搞一个摄影棚、搞自然教育,很多是收效甚微、不可持续的。原因就是在乡村做的二和三产,脱离了一产,没有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复杂经济活动,最后就搞不出来。

  第三就是住。现在中国乡村变化最大的是农民的住。农民的房子都盖得很好,但有两个非常大的问题,第一个住房功能。现在的农民已经开始城市生活方式,但现在盖的房子功能不匹配了。第二个,农民的现在住房不有利于农民的财富积累。城里人买房子,是财富积累的主要方式,住房不断升值,财富也不断的增长。农民现在是在城市创造财富,但是创造的财富在乡村又变成沉淀的住房。这样导致中国的城乡财富差距又拉大了。

  第四个就是土地,现在乡村土地被占得支离破碎。农民沿着村公路盖房占很多地,然后耕地细碎化,农民的房前屋后也占很多地,村庄的公共设施也占了很多地,以村落为半径的土地被完全碎片化。

  所以我们看整个中国乡村的问题在哪?是在我们这种传统的城乡关系下,乡村的系统失衡,乡镇的系统失衡就是人、地、村、业、房不匹配。不匹配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乡村衰而不亡。乡村没有死,如果乡村死,我们今天也别在这忙活了,我们整个乡村不会亡,但是乡村衰败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乡村衰败的问题,乡村衰的根源是在哪?就是我讲的它是系统性失衡。

  所以我们做乡村振兴,一定要把乡村作为一个系统来看,整体性地介入,就是说你光从某一方面去做,乡村振兴不起来的,而是要以乡村为单位,对整个乡村的人、地、业、村、房系统地重构。乡村振兴,公益是一部分,还有农民的参与,政府的参与、企业的参与,一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第三部分:城乡融合形态与路径

  我坚决反对就乡村谈乡村,就乡村谈乡村救不活的。我们现在做乡村振兴,首先要一定要去掉“两分法”,一部分人要返古、要把所有要素都搞到乡村去,这是不行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城市化了就把乡村问题解决了。现在乡村的问题,就是这种两分法的结果。

  乡村振兴首先要改变我们的城乡关系。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城乡融合形态是个什么形态?

  下图:美国城乡融合的表现 - 中心城市、郊区和非都市区(乡村和小城镇)人口(单位:百万)(图片来自演讲者)

  图片

  我们看看发达国家的情况。美国的空间形态是三个形态,最底下的蓝色是中心城市,上面的橘黄色是乡村、小城镇等非都市区。中间的就是城乡融合的区域,中间区域必须出来,才能把乡村跟城市接上,如果没有城乡融合的空间,乡和城就是两分。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中间区域没出来。城市做得高度现代化,但是乡村因为没有跟城市打通的通道,最后出现乡村衰败。

  城乡融合,首先要有一个郊区化的过程。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不是继续再城市化,而是城乡融合,出现郊区化。郊区化之后会出现收入差距的第一次转变,中心城区和郊区收入差距的转变,郊区的收入增长开始高于城市中心区。

  郊区化以后,开始出现乡村的发展,有大量的人口往乡村走,开始出现乡村经济多样化。我前面讲,乡村经济如果单一化,乡村势必衰败,所以乡村经济开始多样化,除了农业,还有其它很多的业,还有乡村产业非农化。这是城乡差距出现第二次逆转,就是非都市区的收入增长比都市区还高,所以它有了这两次收入差距的缩小,最后城乡差距就不会那么大了。

  城乡融合区域是乡村振兴不能忽视的一个空间,大家不能只是往乡村跑。我们做公益的、包括做企业的,一定要努力把城乡融合这个空间做起来。中国现在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中国已经不是乡土中国了,我们做乡村振兴,不是只教农民识字,教农民改变生活方式。中国现在已经告别了乡土中国,中国现在是一个城乡融合的形态。

  所以,我们做乡村振兴,一定要注意三个空间。乡村镇、县城和城市只有功能上的差别,但没有等级上的分别。

  乡村振兴现在最难是,我们现在的县城也是衰败的。在整个乡村振兴里面,没有一个将乡村和城市连起来的通道。

  只要县城衰败,村子就带不起来,所以农民就只会往南跑,往大城市跑,往沿海跑。县城为什么衰败?是因为我们城市化的体系,地区把县城抽空了。土地指标配到哪?配到地区。教育资源配到哪?配到地区。公共资源也这样分配。结果就是把县城的资源全抽到了地级,县城就衰败了。

  做乡村振兴是以县城为载体,由县来打通城和乡之间的联系,县是载体,然后在县下面再做若干村庄和乡镇,所以这样基本上它是一个以县城为半径的城乡融合体系。村庄不能孤立的去发展,这就是城乡融合的问题。

  大家在乡村做公益、做乡村振兴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城乡融合的空间。如果城乡融合空间,大家没想明白,或者当地的城乡融合的发展阶段没到,你就会去做很多不可持续的乡村。投了半天,结果是什么?就那个地方可能几年还可以,但是之后又衰败了。衰败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它没有找到乡村跟城市打通的通道,乡村还是孤立的在发展,乡村只要孤立在发展就不可持续。为什么讲乡村投钱是个无底洞?它自身没有能力。怎么样才能建立起自身能力?就是要建立起城乡融合空间,找到乡村跟城市之间的通道,也就是县城,所以只有等到县城的功能出来,乡村才有希望。

  第四部分:农业产业革命与乡村振兴

  我们现在农村产业有没有戏?我觉得有戏。我觉得中国现在到了农业产业革命的阶段。乡村产业里面,有两条路径是可以去做的。

  第一条路径,支持地方进行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的思维,就是说第一产业要规模化。中国的农业不可能搞成土地规模化的,因为我们没有优势,但是中国可以产业规模化。产业规模,就是说一个县做1-2个主导产业,通过产业规模化来实现整个产业的要素的组合。

  以贵州的湄潭县为例,湄潭实际上以茶产业作为它的主导产业,基本上做到100万亩。做主导产业,只靠扩大规模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金融等多种支持,也就是围绕第一产业的工业化,进行要素组合。

  所以大家在做公益的时候,可以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找对它的主导产业。现在地方政府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说,自己有很多主导产业。一个县,有十几二十个主导产业,这个不能叫主导产业。一个县一定要选自己最有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现在很多县已经开始有这个苗头了,找对自己的优势产业,然后进行持续的培育。

  第二个问题,就是规划产业发展的时间周期不够长。一个主打产业真正形成,需要十四五年之久,围绕产业配合它做面积的扩大,然后搭建整个产业体系,比如加工、储存,科研、品牌培育、农村教育等等,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说把土地规模扩大,把农民的地集中到几个人手上,不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路径就是提高单位土地的回报率。提高土地回报率,就是让土地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像山东的寿光,看上去都是一些大棚,但实际上寿光发生的是一场农业革命。它的单位土地报酬提高了,原来的土地一年一熟、一年两熟,现在一年可以种七轮,它的效率就提高了。

  做乡村振兴的价值:为中国留下一批活着的村子

  未来100年,大家做乡村振兴是值得的。因为中国乡村不会完,我们有可能为中国留下一批活着的村子。

  做乡村振兴,一定不是做表面工程,而是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回过头来看,我们让中国出现一批活着的村庄,活好的村子,可持续的村子。

  每一个公益组织能力有大小,但我们真得要为未来一百年还活着的东西而努力。从未来100年看,我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