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文章

宋振波:社会民生体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发稿时间:2018-09-18 14:02:46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2018年9月16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与中共淄博市委联合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社会民生体制改革暨淄博实践现场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举行。本文是中共临淄区委书记宋振波的主题演讲内容。


中共淄博市临淄区委书记 宋振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下午好!这几天,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齐聚临淄,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交流过程中,领导专家们的思想和观点让我们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以改革的思维推进工作、以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的信心决心。

  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四个有利于”的原则和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特别是“深化改革惠民生”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民生体制改革,解决了一大批长期困扰基层和群众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被中央改革办评价为“走在了前列、打造了样板、做成了风景”。

  昨天,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现场视察了我区的8个改革示范点,刚才,通过专题片对我们的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下面,我再重点汇报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工作。

  创新实施农村“五化”和城市老旧小区改造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各方面条件虽然都有了极大改善,但村内的道路交通条件相对变化不大,下雨天、下雪天进不来、出不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群众怨声载道、反映很大。为此,我们在全区全覆盖实施了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内容的农村“五化”工程,一举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以往的民生工程,主要靠政府投入,群众参与度低,影响了工作的实际效果。“五化”过程中,我们创新了“财政补一点、村居筹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筹资模式,政府财政提供约1/3的资金,带动镇村及社会资金近3亿元,实现了小投入、大收益、得民心的效果。而且,我们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进来,群众自发组织安全巡逻岗、质量监督岗,当监理、量砼层,表现出高涨的参与积极性,确保了“五化”工程顺利高效实施。2015年,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农村“五化”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农村环境整体改善后,我们又把目光转向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我区的老旧小区大部分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多为高密度住宅或零散的独楼独院,普遍存在配套设施差、管线老化、物业服务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矛盾纠纷频发、群众反映强烈。因此,我们在充分用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上级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对城市老旧小区的弱电、道路、绿化、停车位、地下管网、墙体外立面等进行改造,并同步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工作中,我们坚持“一区一策”,针对每个小区的实际情况,反复勘察现场,科学规划设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自主选择改造方案。同时,探索采取区财政补助、镇街道投入、物业公司出资、居民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2015年,时任山东省长郭树清到临淄视察时说,“困扰已久的老旧小区改造在临淄找到了路径”,并专门安排省住建厅来临淄调研,相关做法为全省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意见和奖补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蓝本,并写入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创新实施粮食生产模式改革

  粮食生产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也是我国改革的起点。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有不少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荒废、先进耕作方式和大型机械设备推广受限等,另外由于土地长期缺乏深耕、过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匮乏、酸碱度失衡、板结严重。2008年,淄博市部署开展玉米秸秆全面禁烧转化利用工作,我们为完成“不点一把火”的硬任务,依托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全区40多万亩耕地,全面推行了玉米统一机收还田、统一旋耕、统一深耕、统一再旋耕的“四统一”服务模式。玉米秸秆被机械粉碎后,再通过旋耕、深耕翻埋到土壤中,不仅增加了土壤养分、防止了土壤板结,更解决了焚烧秸秆的问题。

  第二年开始,我们又顺势对玉米、小麦等粮食耕种管收的13个环节,逐年全覆盖实施了机械化耕作。农民只需缴纳一定数额的作业费,即可坐等粮食入库,解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之苦,把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逐步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从事二、三产业增收致富,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模式的“嬗变”,在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上趟出了有效路径。改革之初,政府财政每年拿出部分引导资金进行补助,经过几年的推广,农民生产习惯、耕作模式、思想观念定型后,在三年前,政府已不再补贴,完全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和生产习惯。

  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2008年、2009年,我区手足口病集中爆发,在对疫情资料分析时,我们发现偏远农村发病率远高于城区,发病家庭普遍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进一步调研发现,旱厕是“罪魁祸首”。从2010年开始,我们探索开展了农村旱厕改造,当时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大约改建了9000余户。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的要求后,我区被确定为全省试点,开始全覆盖铺开农村无害化改厕。改造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入户宣讲,组织工作人员及村民到示范户中实地参观、学习经验,让广大群众认识到旱厕改造的好处,统一干部群众思想,由“要我改”变成“我要改”。工作推进中,我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对全国“旱厕”改造的各类模式进行深入调研、充分征求各镇街道及群众意见后,采用了“三格式”和“双瓮式”改厕模式,特别是我区自主研发的“双瓮式”,相比传统模式,不仅成本低,而且具有强度高、密封好、耐酸碱、易安装等诸多优势。

  截至目前,我区完成旱厕改造7万户,整体覆盖率超过90%。为确保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在改厕过程中,我们同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长效管护体系。专门印制了改厕使用说明,逐户张贴到厕所墙壁上,帮助群众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日常自行维护保养流程;以镇街道为单位,成立农厕标准化管护服务组织,具体负责相关服务工作;各镇街道均设立管护服务质量投诉举报电话,如有群众反映服务质量问题,经查实后,对服务站及工作人员给予处罚;同时,强化了渣液资源利用。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厕具坏了有人修、渣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确保了旱厕改造成果的长期巩固和常态管护,相关做法在全省进行了推广。

  创新实施移风易俗改革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红白公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不正风气愈演愈烈,群众每年随礼支出都在几千元上下,操办一场红白公事花费都在上万元到几万元。婚丧陋俗由来已久、积弊很深,群众苦不堪言,这一问题靠群众自己是无法解决的,这个时候就必须体现政府的倡导作用。2013年,我们在全区启动实施了移风易俗改革,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村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管理办法和程序,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推动群众实现自我革新。其中,红公事倡导庄里乡亲随礼不坐席、随礼标准不超过50元,只宴请直系亲朋;白公事倡导不顶瓦打幡、不披麻戴孝、不唱戏打鼓、不设宴待客,由原来的3天减为1天完成。改革之初,我们首先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简办红白公事,同时积极发动村委会和红白理事会入户做群众工作,前几桩推开后,群众明显感受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带来的好处,逐步都自觉自愿按照新规来办。红公事费用由原来的3万多元,降为现在的7000元左右;白公事原来要花费1万多元,现在1千元左右就能完成。去年,我区被中宣部选树为全国乡村文明建设12个典型之一,并作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现场之一,接受了各级领导检阅。

  在移风易俗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殡葬改革,整建制实施公益性新型公墓建设。出台了公墓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现有墓地进行就地改造,在土地紧张的区域集中建设公益性公墓,每个墓穴按100—300元不等的标准进行奖补;鼓励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按每位500元的标准,对丧属和村居分别给予奖补。通过“阴宅的棚户区改造”,“容积率”增加40%左右,可满足未来20年墓葬需求,节约土地近千亩,有效解决了故人与活人争地难题。

  创新实施医联体改革

  近年来,公共资源配置不断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持续向农村倾斜,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等硬件上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医疗服务水平却在不断拉大。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功能弱化,群众生病不愿去、不敢去,区级及以上大型医院“超负荷运转”,“看病难”成为群众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为此,我们创新区域医联体模式,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由区级医院与9处基层卫生院开展定点综合帮扶,探索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路径。

  通过组建医联体,区级医院在帮助基层卫生院配备医疗设备、提升硬件水平的同时,派出管理团队、专科医生,对基层卫生院进行管理、技术等全方位帮扶。同时,建成区远程会诊中心、区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区域影像中心、区域医学检验中心4个远程诊断中心,上联国家、省市专家会诊系统,下接各基层卫生院,极大提高了诊疗服务水平。医联体改革实施以来,全区基层卫生院门诊人次较往年平均增长25%、住院人次平均增长42%,区级医院门诊、住院人次分别下降7.2%、7.5%。

  创新实施村级事务监管机制改革

  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以来,乡镇认为“村民自治了,不能过多干涉”,当“甩手掌柜”;村民民主意识不强,只要不牵涉自身利益,就当“吃瓜群众”,导致监督机制缺失,村级事务运行普遍不规范。为有效监管村务、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我们在保持所有权、使用权、决策权、处置权、监督权“五权”不变前提下,探索实施了村级事务“五代理”,由村级委托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代为管理村级资金、账务、资产、档案、公章,并严格按程序处理村级事务,推动实现了“规范自治”。

  特别是对村级公章的代理,探索实行“双锁”制,把各村村委会公章移交镇街道集中统一保管,由镇街道代理中心、各村管理员分别保管钥匙,履行相应程序后方可取章、盖章。这样,村里的“钱袋子”“章把子”被置于多重监督之下,从根本上堵住了村干部“暗箱操作”的渠道。同时,对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结婚、死亡等证明事项,由镇街道设计制式证明,编号、盖章、备案后发放到村,村民在村内就可以办理,既符合工作实际,更方便村民办事。另外,在五代理制度实施过程中,镇街道代理中心为各村建立财务账目,每月统一打印账务明细,在各村村务公开栏张贴公示,既给了群众“明白”,还了干部“清白”,更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意识,有力推进了农村民主法治进程。

  多年来,我们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压茬实施了20多项社会民生体制改革,干一件成一件,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满意度获得感持续增强,党员干部也在各项民生改革中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为民服务能力。回顾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始终坚持统一顶层设计。我们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科学规划摆布各项改革工作,每年都确定几件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民生实事重点推进,一干干几年善作善成,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二是始终坚持试点先行稳妥推进。我们大多先选取有代表性的镇、村进行试点探索,在取得经验、获得认可之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做法在全区全覆盖推广实施,形成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改革工作决策科学、推进有序。三是始终坚持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我们实施的这些改革,都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群众在参与改革过程中,拥有了更多认同感、获得感,更加自觉维护改革成果。四是始终坚持整建制全覆盖,不做“盆景”做“风景”。我们推进的各项社会民生体制改革、实施的各项民生实事,都力求普惠共享,让每一个群众都普遍得到实惠,这样改革才能符合民心顺应民意,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五是始终坚持用好考核“指挥棒”。针对每一项社会民生体制改革,我们都建立常态长效的考核体系,同时定期组织进行观摩点评,每镇必到、每村必看,实名评议、现场排名,确保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做到了“深化改革惠民生”。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牢牢把握基层创造、群众受益的原则,坚持把民生痛点作为改革的基准点,积极呼应群众对深化改革的期盼和诉求,持续推进社会民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群众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最后,衷心期盼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多关注临淄、支持临淄,对我们的工作多指导、多帮助,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事如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