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文章

赵 艾: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发稿时间:2020-12-24 14:40:05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12月20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绍兴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改革(2020)年会暨新发展阶段地方改革推进高层研讨会”在浙江省绍兴市举行。本文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原司长赵艾的演讲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作为重要任务。下面围绕这一重要任务,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

  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在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点是必须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必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一)畅通国内大循环,客观上要求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一是供给与需求应该适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首要任务必须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供给与需求适配的关键在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日前四部委发布公告,对芯片行业实施大幅减税,最高可免10年所得税。政策倾斜十分明显。也就是要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

  二是产业发展必须均衡。国内大循环要循环好,必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三是产业发展环节要衔接。发展好实体经济,产业上下游产业、产供销环节必须有效衔接。要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四是产业门类关系协调。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必须协调发展。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要均衡发展。

  (二)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一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不能关起门来进行,必须是在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开放系统中进行。要通过统筹考虑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内外协调发展,来优化经济体系并推动升级。

  二是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根据内外贸的需求来对应调整生产并配置资源,从而影响并促进经济体系的变化。

  三是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根据市场需求及变化相应调整优化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通过进出口商品数量和结构的统筹考虑,使得经济体系能够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优化升级。

  四是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物流活动贯穿一二三产、连接供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运行中供需均衡、规模集约、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新发展格局将对物流空间布局与运行模式提出新要求,全球供应链布局重构和开放新格局将推动物流市场发生新调整,新技术与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将促进物流业升级产生新突破,实现新转型。

  (三)全面促进消费,需要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一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发达国家,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80%。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需求偏低,不但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而且影响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我国大部分中低收入居民有着很大的消费潜力和购买欲望,中产阶层范围的不断扩大也带动了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提升。因此,客观上需要经济体系不断优化升级,来满足不断增长变化的消费需求,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带动扩大内需。满足新型消费需求,也要求生产不断提档升级,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是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生产应引导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产品质量、品牌会直接影响甚至改变消费业态、消费模式。只有经济体系不断优化升级,才能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品牌产品的供给,刺激和拉动消费。

  三是促进汽车、住房消费模式转变。针对住房对扩大内需的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控制房价,也要注重解决大城市住房难问题,通过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带动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发展。具体办法是:加大对大城市的土地供应,但必须是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大城市要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国有和民营企业都要发挥功能作用。未来大城市的房价不会大涨,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更不会大幅度上涨。

  四是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从线下实体店主动数字化,到线上消费者“先消费后买单”,这些新消费模式不仅释放了消费潜力、激发了消费新动力,也在促进消费升级,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的(即期)需求。不仅解决了消费者的生活急需,改善生活品质,而且有利于缓解企业的库存压力。线上消费将成为助力中国消费增长和升级的抓手,线上线下深层次融合,对商品的生产、流通、展示、营销、销售、售后等全过程再造升级,对整体经济转型产生促进作用。

  此外,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服务消费等对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创新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依靠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必须依靠“四个面向”创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

  (一)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必须靠创新驱动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关键。特别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三是充分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切实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四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二)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必须靠改革推动

  11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任务和举措,要科学统筹、分类推进,抓好落实、主动作为。从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角度看,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

  一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是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基础。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基础是各类市场主体的表现。首先,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指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其次,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再次,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还有,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此外,注重激发基层的改革创新活力。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要支持开展差别化创新。地方抓落实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既找准定位,又突出特色,有条件的地区要奋力走在前列。

  二是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是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离不开有效的宏观经济治理。要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三是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是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条件。财政、金融是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调节手段。要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四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关键。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要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指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等重点任务,畅通市场循环,疏通堵点,努力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五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保障。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强调,改革推进到今天,在改革顶层设计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大盘子。今后一个时期,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上,以落实“十四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任务为牵引,多策划战略战役性改革,抓纲带目。

  (三)优化升级必须靠开放催动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不可能是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的单循环,必须是开放型的依托并统筹国际国内市场的双循环。

  一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数字化的营商环境。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

  二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继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在11月15日15个亚太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基础上,争取年内签署“中欧投资协议”。像11月20日晚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表示的,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PTPP)。在中美关系不可能很快实现“转圜”的大背景下,要推动形成与欧洲、东南亚、东北亚等合作的新的“朋友圈”。

  三、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紧迫任务是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紧迫任务。要素配置的扭曲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和扩散性,由此造成一系列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制约全局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要形成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现代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机制,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共同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一)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基础

  一是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

  二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鼓励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控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修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并完善配套制度。

  三是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强调,要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路径和办法,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

  四是要改革土地计划管理制度。今年4月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改革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五是灵活产业用地方式。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还将灵活土地计划指标管理,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二)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前提

  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受到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的制约,难以实现市民化的问题,要切实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尽快建立起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等。

  二是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要重点突破户籍、所有制等身份差异对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化配置的制度障碍,着力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畅通落户渠道。要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的探索。

  三是放开户口限制。进一步放开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制度,在城市群内探索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

  四是畅通职称评审渠道。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职业标准,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

  (三)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保障

  一是放开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针对金融资源主要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增加服务小微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

  二是资本要素市场化。要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推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完善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制度。股市要形成基础性制度,也就是以注册制为核心的企业在发行、上市、定价、交易、监管等方面形成制度。

  三是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探索实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注册管理制;推动资本向创造价值的优质企业流动,完善金融支持创新政策,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公司债和企业债两个市场统一,银行的基准利率和存贷利率统一。

  (四)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关键

  一是完善技术产权制度。重点是健全职务特别是体制内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激活产权激励,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

  二是激活中介服务活力。培养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继续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坚持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既靠自立自强,更离不开及时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科学技术。

  (五)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导向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数字化不仅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而且催生了一些线上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无论是信息服务中的算法推送,还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分析,抑或是智能制造领域的智能优化,都离不开数据的提取、存储、转移和分析。因此,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

  一是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和交易流通的标准和措施,探索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支持构建多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全面提升数据要素价值。

  二是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目前,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政策已初步形成。明确提出“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整体要求,明确政务信息应“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不少部门推出了具有行业特性的数据开放和共享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政府数据开放机制建设仍有较大进步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大数据开放共享工作力度。

  三是加快数据资源整合。探索打通政府数据和民间数据之间的互通渠道。数据不完整、不对称、不透明,特别是政府数据和民间数据之间的分割分离,造成数据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因此亟待进行整合。

  四是依法保护个人信息。数据共享发展的同时要求必须高度关注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要用法律法规规范数据共享行为,强化对个人信息权利的保护。

  (六)要素价格市场化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核心

  有效的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核心。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最重要的是“定价格”向“定规则”转变,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一是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推动政府定价机制由制定具体价格水平向制定定价规则转变,加强要素价格管理和监督。构建要素价格公示和动态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建立要素价格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

  二是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健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提升要素交易监管水平,增强要素应急配置能力。把要素的应急管理和配置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对相关生产要素的紧急调拨、采购等制度。

  三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在继续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要依法予以规范,健全数字规则。需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加强规制,有效监管。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对用户隐私的侵犯,对大数据杀熟的滥用,绝不可听之任之。

  最近热议的蔬菜社区团购,问题不在于互联网企业该不该卖菜,而在于不能人为形成垄断,搞不正当竞争。12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告,根据《反垄断法》规定,对阿里巴巴投资收购银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银泰商业”)股权、阅文集团收购新丽传媒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新丽传媒”)股权、丰巢收购中邮智递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邮智递”)股权等三起违法收购案各罚款50万元。罚金虽然不多,但意义非同寻常。这就是,资本可以扩张,但不能野蛮粗暴,必须有序合法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