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精神

文章

蒋雯丽议“老人不读书”值得重视

发稿时间:2013-09-02 00:00:00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张硕

  关于读书的议论,最近几乎风声鹤唳。一个接一个让人难堪的数据,显示我们贫弱的阅读习惯令人堪忧。但幸好有人行动了,先是民间的呐喊,然后全民阅读法也被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加以推动;还有人拿出“德国式”阅读来对比,视之如他山之石。

  “在中国,老人们在公园里都是跳舞、玩乐,很少看到一个人静静坐在那儿看书,但是在莫斯科,他们有阅读的习惯。”日前著名演员蒋雯丽在南国书香节上的一番话再度引发议论,矛头也从年轻人调向了老人。人生最好的读书时期,自然是青少年时期。“老人不读书”成为靶子,却颇耐人寻味。

  国外的情形,我没有亲见。据知情者描述,大抵是几乎人手一册,举止优雅,神态从容,无论在湖边还是公园,无论男女老少,静心读书成为随处可见的风景。这情形让人好生羡慕,于是也产生了疑惑:他们全民阅读的习惯从何而来?蒋雯丽的话让我顿生感触,心想老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余国民呢?

  据我所知,西方不乏藏书甚巨的家族,爱读书更是成为许多犹太人的家族传统。家族传统是什么?是由亲情维系、贯穿于整个家庭日常生活的传统,每一代人的传承延续都至关重要。中国也有“书香门第”的说法。古有私塾,先生拿着戒尺威慑学生读书的情景现在是没有了,韩寒的小说《三重门》中林父强迫林雨翔背《庄子》的事情想必也不多见。随着教育越发公共化,如今一些家庭渐渐满足于扮演孩子读书的第三方监督角色,父辈“忙”,祖辈“跳舞玩乐”,言传多矣,身教却是少见了。那种祖孙灯下共读书的温馨记忆,似乎也将随“老人不读书”而逐渐远去。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至2053年将递增到4.87亿峰值,人口老龄化水平将由目前的13.7%增加到35%左右;在独生子女居多的中国,4个老人、2个独生子女和1个孙子或孙女的“4+2+1”结构家庭也将成为普遍现象。这意味着,老人可能将会有更多发挥“余热”的地方,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老人阅读不仅可以“老有所为”,更因祖孙亲情的影响,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有的习惯或细节,甚至将陪伴孩子一生,像蒋雯丽在新书中回忆姥爷那样,成为永难磨灭的记忆。古代雅典政治家梭伦的一句“我愈老愈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经普鲁塔克和卢梭的引用变成“活到老学到老”的名言常被用来励志。老有所为又能起到读书的“传帮带”作用,何其可喜。

  某种意义上讲,全民阅读是家庭的阅读。无数家庭构成了“全民”的广度,同时又在代际的接力中沉淀习惯。没有广度,不称其为“全民”;没有接力,读书就可能成为一种应急,后继乏力。一些国家之所以能全民阅读,男女老少,行之效之,大抵也在于此--老人读书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风景,于是习惯代代相传,不突然,不问为什么,只因他们的记忆中老人如此,他们儿孙辈的记忆也如此。读书的习惯,已成为他们的传统。

  老有所乐,自然理所应当;但所乐而仅限于“跳舞玩乐”,却折射出此前读书习惯的苍白。如此代代相传,因袭积重,可能就会应了九斤老太的那句话,一代不如一代。国家推动全民阅读立法是很好的探索。在细则落实上,有识之士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比如推动出版社出好书、图书馆进好书、学校幼儿园配好书乃至推动社区化阅读等等。作为最基础单元,家庭于全民阅读责无旁贷,老人更应该在含饴弄孙的余暇扮演好角色,读书身教,传递书香,温暖记忆。读书“传帮带”,未尝不是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