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精神

文章

“段子文化”承载的世情百态

发稿时间:2014-01-03 00:00:00   来源:文化中国   作者:苏向东

  近年来,段子盛行,“段子文化”蔚然成风。黄段子、灰段子、红段子……亲友聚会、公差会议、手机短信、QQ电邮,都成为段子的表现场所。同事、老乡、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甚至恋人之间,交流都少不了段子。人民论坛调查显示,段子不仅在一般公众中流行,也越来越得到公务员的认同,很多相当级别的官员也爱好“段子交往”:接受调查的专家、公务员、公司白领和大学生四类群体中,干部群体收发段子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群体,近四成干部选择“五到六成”。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津津乐道于手机段子?“段子交往”为何越来越流行?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段子”承载的世情百态?

  >>>总体分析

  “段子”是舆情放大镜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

  在“段子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分析“段子文化”所蕴含的社会舆情和价值取向,便成为当今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在我看来,“段子文化”的出现,是价值多元的表现,是社会环境宽松、人们心态宽厚、价值取向宽容的结果;是人们文化创造积极性的表现,是文化产品不够多样、不够丰富的结果;“段子文化”的出现,体现了当今的社会心理,反映着当今的社会思潮,承载着复杂的价值取向。

  “红段子”反映了健康的社会心理,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现着当今的时代精神。“黄段子”反映的是不健康甚至颓废的心理,寻求畸形的心理满足,表达着低下的品位和异常的价值取向。“灰段子”反映的是种种不满、抑郁乃至愤懑,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求,以及对于自身力量弱小的无奈,体现了草根阶层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困顿,对健康的社会现象的呼唤。“灰段子”反映的社会心理十分复杂,既有不健康的消极的方面,也有从反面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一面。“灰段子”创制者和传播者们的价值取向,总体上讲有相当的合理之处,只是需要用“红段子”创制者和传播者的价值取向加以引导。

  在“段子”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段子文化”的建设,使作为亚文化的“段子文化”自觉从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文化。应当抵制“黄段子”,扬弃(转化)“灰段子”,光大“红段子”,为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努力。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管健、乐国安:手机段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影响力不可小觑。美国社会学家科瑟尔使用“社会安全阀”的概念来强调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包括要为社会或群体成员提供正当渠道以便将其不满情绪予以宣泄和消除。中国古代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来看,手机段子也可以看作社会问题的线索,帮助我们了解人们的关注焦点和价值取向;可以看作是舆情的反映,是较多群众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的显现。手机段子应被看作是舆情的放大镜,放大了主流价值和文化导向中的问题,甚至是病灶所在。

  >>>深入解剖

  “灰段子”是大众情绪的特殊表达渠道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陶东风:

  最富有中国特色的手机段子,大概要数那些与政治、不良社会现象相关,抨击时弊的段子,有人称之为“灰段子”。这类段子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揭露社会弊端,反映社会风气,表达民风、民情、民怨,可以说是社会问题与大众心理的晴雨表。第二,把矛头指向平时不敢得罪的领导,喜欢拿有权有势的人开涮,不会拿老百姓开心,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冒犯权力的一种特殊方式。第三,这类段子喜欢夸张,有时不免以偏概全。第四,段子的语言风格句式简短整齐,语言朴素通俗、大众化、口语化,通常讲究对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第五,大多数段子都极富民间智慧。

  可以说,“灰段子”是中国式政治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也是大众政治情绪、政治智慧的特殊表达渠道。它们与见诸主流媒体的政治话语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非官方的性质。它们大都涉及当下社会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内容大都有些敏感,谈论的常常是主流媒体不便谈论的话题,用的也是更加低俗更加平民化的民间语体。主流媒体在很多重大现实问题上的沉默正好是政治短信生长繁衍的土壤,而人们心中对现实的不满是它的心理基础。

  “黄段子”流行的社会土壤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丰:尽管多年前我国就有地方尝试将“黄段子”列入性骚扰一类,欲控制和进行惩戒,但见效微乎其微。为啥“黄段子”这么有市场呢?“黄段子”流行的社会土壤是什么?喜欢“黄段子”又反映了人类怎样的心态?

  一是性心理宣泄。长期的封建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对性心理的压抑与否定,会使人们有性解放的渴望,潜意识里有对性自由的追求,传播从手机短信上、书报上、群众的笑谈中得到的黄段子,也是对性心理的一种宣泄。

  二是情绪放松的快乐。现实工作与生活节奏快,人们承受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也会自然地寻找各种方式来宣泄紧张情绪。

  三是交友的需要。大家在一起相聚时,在饭桌上,一些人说些黄段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活跃了气氛。朋友间发黄段子,则表示彼此关系很近。

  总的说来,“黄段子”体现的是趣味的低俗。

  发挥“红段子”效应要注意四个“谨防”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教授苟世祥:“红段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但有必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强化认识,让“红段子”负载的精神养分真正被群众吸收,以使其真正发挥实际效应。

  谨防过度推崇“技术至上”。段子之所以能够在特定时期内广为传诵,深入人心,根本上在于其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这种基础的建立源于对社会思潮的精确把握。这提醒我们,引领或占领舆论并不能仅靠媒介技术的支撑或者传播数量的扩充,传播内容本身是否对受众具有吸引力和共鸣感至关重要。

  谨防“红段子”唱高调,假大空。目前,一些“红段子”在歌颂幸福美好生活的同时,忽视了对民生等现实问题的关注,高房价、收入差距、群体事件、事故灾难等信息被刻意回避;而“红段子”所提倡的各种社会公德和个人美德,缺少与具体事例的结合,往往有“假大空”之嫌,难以引发持久性关注。“红段子”如果不能契合时下的社会思潮和群众的真实心理诉求,就不可能真正扮演好疏通民意、引领民风的重要角色,其实际意义和作用将有所折扣。

  谨防“红段子”成为部分人的文字游戏和时尚体验。“红段子”兴盛一般是由行政部门发起,并依靠公权力与通信部门的合作层层扩展,而底层民众、农村群体的参与度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长此以往,“红段子”难免成为“一部分人的游戏”。

  谨防“红段子”现象导致“一刀切”、“一言堂”。尽管“红段子”包括励志短句、哲理箴言、警句良言、真情祝福、幽默小品等多种形式,但其基调一致,忽略了当代社会的多元化特征及多视角解读社会舆情的方法,稍有不慎,可能造成“一刀切”、“一言堂”。

  大道不通,小道畅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马克:段子良莠不齐,不好笼统判断其正面与负面作用。除了“黄段子”,一般传播广的都较深刻或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态和舆情。段子在若干方面与过去常讲的“小道消息”类似,差别在于段子比较少见具体消息,多是对社会生态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情况实际上与公开场合正常表达受种种限制有关,所谓“大道不通,小道畅通”是也。如果说公开场合“假大空”流行,段子则往往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看法。

  对段子的监管,我以为重点在“黄段子”,但必须防止滥用权力、以主观好恶或判断为标准,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至于“红段子”,如果确实广泛传播(自愿而非操纵),一定是好段子,但切忌人为操纵。至于官场盛行的段子,关键在于什么内容。“黄段子”肯定污染了政治生态,反映了官员的无聊和无所事事(不排除有舒缓压力的因素)。如果官场治理改善了,这类段子也难以流行。

  对负面段子政府要监管有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假如不允许公民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就会把表达的冲动转化为愤怒的情绪。所以,现代文明国家无不赋予公民“不服从”的权利,允许他们通过自由表达、通过游行集会结社示威,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他们的意见。事实证明,越是想要禁锢人们的思想,整个社会就越容易产生动荡;政府干涉公民表达的权利,必然会导致社会矛盾升级。尊重公民的表达权利,包括采用移动电话短信息的方式表达意见的权利,有利于舒缓民怨,营造和谐社会。不要把发展健康文化寄希望于信息过滤软件,因为技术软件只能消极应对,只有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表达权利,通过科学的监管,正确地引导,才能逐渐改变虚拟社会的风气。

  对负面段子,政府要监管有道。监管的目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公民权利,防止公民受到色情淫秽信息的袭扰。假如为了阻止色情淫秽信息而限制公民宪法上的权利,就会因噎废食,就会激起公众反抗情绪,他们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破解监管部门设置的障碍,采用更加巧妙的方式传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