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德国城镇化发展有哪些典型特点

发稿时间:2022-02-18 14:39:05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海龙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人口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的统一。在欧洲乃至全球,德国是城镇化发展最为均衡的国家之一。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德国既基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等现实情况,又着眼于国家未来长期发展,创造性地开拓出一条守护传统与求新发展协调统一、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崛起紧密结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二战后德国重建时,城镇化曾走过一段“摊大饼”的弯路,后来又回归发展中小城镇的思路,提倡“小即是美”。德国联邦宪法第106条规定,德国应追求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共同繁荣。因此在城镇建设的政策上,有两项最高宗旨:一是在全境内形成平等的生活环境,减少各地区的差异;二是追求可持续发展,使后代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德国的城市分布坚持“去中心化”的城镇化模式,因而形成了“多中心”格局,有莱茵—鲁尔区、柏林—勃兰登堡、法兰克福区等11个大都市圈,这11个大都市圈分布在德国各地,聚集着德国70%的人口,并解决了国内超过70%的就业。德国城镇化建设重点推进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小城镇数量多且分布均匀,虽然规模不大,但经济发展较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定位明确,所以即使在农村,也看不到“落后”的景象。在郊区与市区的平衡方面,郊区以有偿方式为市区维持农业、林业用地和环境保护用地,帮助远郊区开发新的服务经济,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注重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德国对城市历史遗产实施法律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780年,黑森—卡塞尔地区就颁布了《维护邦国内现有纪念物和古文物》的规定,这是德国第一部保护历史遗产的法规。1902年,黑森—达姆施塔特颁布了德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遗产保护法《关于纪念物保护法》。萨克森于1894年专门成立了“保护艺术品委员会”,处理历史遗产保护问题。二战后,无论是分裂时期的西德和东德,还是重新统一后的德国,都在与时俱进地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同时又重点关注和保护城市的历史传统,对于带有强烈历史印记且已经成为城市象征的老城或城市核心区采取恢复和保护措施,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从而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传承与发展的和谐统一。两德统一后,新加入联邦的东部各州也都通过了各自的《纪念物保护法》。在联邦层面,则主要是以1971年正式通过的《城市建筑促进法》来“保护历史上的城市核心区的城市建筑纪念物”。另一部用来规范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和维护的法律是《建筑法》。根据该法律,在强化内城区和地方中心的城市功能建设时,要“特别考虑到纪念物保护和维护”,即所谓的“特别城市建筑权”。德国城镇化发展之路与古建筑、古遗址文脉相通、形态相融、功能相补,使城市成为建筑艺术的天堂和社会历史的缩影。

  通过规划增强发展可持续性。德国城市化建设十分注重发挥规划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既立足于当前的实际需要,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其规划不仅强调功能完整、布局合理,而且对于交通、通信、地下空间、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坚持长远性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并为未来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对今后需要重建、扩建的项目也纳入规划的考虑之中。德国城市规划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制定过程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向市民参与,表现为“地方政府+专家+公众参与”的“三结合”模式。《联邦建设法典》以及各州和地方的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程序。在市级的城市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市政府要向市民公示,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对市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或者规划局必须给出书面的答复,要向市民逐条解释说明。因此,市民对自己的城市特别是居住地附近的规划要求非常了解,有利于形成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此外,德国还注重城市规划的多次公示,一个规划的形成经常需要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公示,使其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当然,城市规划通过一定程序后,就变成严肃、具体的法规,任何部门和业主单位都要严格遵守,不能轻易变动,违者不仅要被罚款,情形严重的甚至要负刑事责任。

  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产业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依托之一,分工明确且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支撑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脉。德国城镇化之路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城市虽然规模大小不一,但各个城市都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定位和侧重点,呈现出主导产业突出的鲜明特点。比如,柏林是文化、工业中心,慕尼黑是啤酒城,汉堡是贸易中心,科隆是媒体业中心、香水之都和化工中心,斯图加特是汽车城,多特蒙德是煤钢基地,莱比锡是历史名城。不同的城市特质,能够精确吸引更多的相关投资者,产生更大的规模经济与集聚效益,形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发展的专业化分工,还能有效克服城市由于同质化发展造成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从而大大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极具特色的产业文化,还可以增强各城市民众的自豪感、凝聚力,改善城市环境的舒适度,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德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天然森林、草坪形成了基础的生态环境。由于历史传统和人文素质,德国国民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强,格外注重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给国家未来发展造成的生态负担。德国政府每4年出台一轮生态建设计划,实行指令性管制,要求各地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追求环境的优美舒适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小城镇建设中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因素优先考虑,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在其各类建设法典中,环境保护贯穿城镇化的全过程,而且政府还规定,任何建设项目都要保证绿地总量的平衡。因此,几乎德国所有小城镇的森林和花园总面积都占该城的三分之一以上,环境十分优美,极大提升了民众生活的总体质量。同时,为了保护环境,德国大力推进可持续的低碳城市交通。鼓励减少出行距离,从而减少能量消耗,减少空气污染,采用比较健康的交通模式,增强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