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文章

美国式社区学院:中国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发稿时间:2011-07-04 00:00:00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谭敏

  随着高等教育与社区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密,世界各国越加认识到大力发展社区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伟大创举,美国社区学院成为了世界社区高等教育的“先驱与样板”[1]。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借鉴美国经验成立了多家社区学院,但从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社区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还处于边缘地位,举步维艰,面临着尴尬的发展境地。为什么美国成功的社区学院模式在中国发展起来如此困难?已有研究大多重视对美国社区学院的现象描述,通常只关注其发展的特色与特点,却很少涉及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缘由。本文希望跳出美国社区高等教育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象,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探讨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是否适用于中国国情这一重要问题。

  一、社区高等教育与社区学院

  社区高等教育一词作为一个概念的使用还并不普遍,有必要在理论上加以厘清,避免与其他概念相混淆。从实践层面来看,社区高等教育是社区教育层次上移以及高等教育系统与社区关系日益紧密双重作用的结果。社区高等教育一词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比,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教育类型,它更多地是指在一定的人文区域内促使高等教育和社会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实践。从属性上来看,它兼备“社区性”与“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所谓社区性,简单说来是指这种教育活动应该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这种基本立意之下所反映出来的特征必然包括教育目标的多样化、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实用性以及管理上的灵活性等等。所谓高等教育性质是指社区高等教育有别于普通的社会教育或社区教育,它需要包含依托某些高等教育机构所实施的较高层次的中学后教育内容,进而体现为高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根据实施机构不同,社区高等教育可分为两大模式,一是通过传统高等教育机构承担或加注部分社区性高等教育职能;二是通过资源整合以落实社区高等教育为主要目标的专门性社区高等教育机构,即通常所说的“社区学院”。本文主要集中于第二种模式的探讨,即美国式社区学院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二、美国社区高等教育的演进

  美国社区学院被誉为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伟大革新,是美国社区高等教育走向成功的主要载体。它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灵活性、开放性与多样性特点,极大地促进了社区与高等教育过程的良好互动。若要了解这种成功背后的原因,有必要回顾美国社区学院的整个发展历程。

  美国的现代社区高等教育应该从州立大学运动说起。19世纪后半期在国家建设发展的紧迫需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攻势之下,州立大学运动迅速展开。“莫里尔法案”的实行、赠地学院的兴起更是宣告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即“由政府建立起以免费和面向全体民众为特征的公立教育体系”[2],它们明远教广角确宣称其目标在于满足当地社区发展的需要,在于不断对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作出反应。这一时期的“康奈尔计划”与“威斯康星思想”将“大学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都为后来“初级学院”的诞生及转型做好了铺垫。一方面,赠地学院运动解放了传统的“象牙塔”理念,使大学直面现实社会的需求,实用知识与职业技术逐步走入大学校园;另一方面,这场运动加速了美国的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如何提供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两大方面都集中体现于后来社区学院的发展理念之中,为美国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般认为,现代社区学院产生于19世纪末的初级学院运动,其最初缘起于纯粹大学教育改革。哈珀首次将芝加哥大学分为初级学院与高级学院之后,许多本科大学与高级中学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了多样化的改革。20世纪初期,美国初级学院体系得以初步建立,这些初级学院在诞生之初就已显示出多样化特征,这不仅体现在经费来源上,更体现在其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方面。但从整体而言,这时的初级学院主要以转学教育为主,兼及一些职业性教育。无论如何,初级学院运动为普通民众拓宽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型的高等学校组织更有利于贴近地方的发展需要,并开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

  初级学院在20世纪前半叶不但实现了数量规模上的迅速扩充,更重要的是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等诸多职能开始渗透进来。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职业技能对就业的重要性,两次世界大战使政府意识到培养大量实用人才的重要性。二战结束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激增,特别是《退伍军人法案》的实施为初级学院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也就是在此时,人们意识到“初级学院”一词已经无法恰当表达其自身所具备的内涵,《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建议将其改称“社区学院”,并提出社区学院应发展成为活跃的社区高等教育机构、成人教育中心以及整个社区的学习中心。这样,良好的发展势头加上政府的适时引导使美国的社区高等教育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经过战后的快速发展,社区学院承担起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同时成为美国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职能逐渐衰退,与之相反的是职业教育、技术培训、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3]。

  三、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20世纪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美国社区学院今日的成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美国社区高等教育模式是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社区学院都在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关注人们对于机构自身改革的要求,并在这种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成熟与壮大。最初人们只是期望通过初级学院的学习补充缺失的中学理论知识或者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做好准备。这时的初级学院主要承担转学性职能,很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社区高等教育。这类初级学院真正承担起社区高等教育的使命源于其职能的拓展,特别是职业教育职能的迅速拓展,而这种变化与整个美国社会发展的脉络相吻合。从经济上来看,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这直接引发了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的上移。另外,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有针对性的、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这些都促使“初级学院”进一步衍生多样化的职能,从而实现向“社区学院”的转变。从社会民主政治的角度来看,受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20世纪美国民众对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学院的大发展。因此,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二,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而是不断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并对外界环境施加反作用的过程。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社区学院的良好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民众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早期初级学院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与肯定,被看做是四年制院校的附庸,或仅仅是一种中等教育机构。这些学院最终树立自身的优势特色并取得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独立地位是与人们的努力分不开的。一方面,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法律支持与财政保障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这突出地体现在二战以后各级政府对社区学院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当然这种决策的形成源于美国政府对社区高等教育发展前景的精准把握。另一方面是得益于社区学院自身的实践努力,这尤其体现在早期艰难的发展阶段,初级学院不懈地探索自身的发展模式与方法,提高自身的总体水平,努力走向多样化之路,比如它们联合成立的美国初级学院协会就曾深入探讨初级学院的基本定位及未来走向[4]。事实证明它们的努力为美国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除了以上因素的影响之外,美国之所以能够运用“社区学院”这一模式发展社区高等教育有其特殊的原因。首先,美国实行的是单轨制教育系统。美国的教育体系并不像许多欧洲国家一样实行职业与学术双轨,因此有利于将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全部融入社区学院,在各种类型教育之间架设较为畅通的立交桥,当社区学院面向本地社区开放时,无论哪种教育类型都可以找到自身与社区高等教育的契合点。其次,美国是典型的分权制国家,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教育事务,而主要由州及以下地方政府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各自实际推动社区学院的发展,应该说分权制是美国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美国的开放性民主思维是社区学院大规模扩张背后的隐性作用力。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较少受欧洲传统观念的束缚,尤其是美国独立以后民主化进程极为迅速,人们十分关注教育领域的平等与开放。此外,美国盛行实用主义哲学,这十分有利于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发展。

  四、中美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比较我国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近年来,我国也在尝试各种实施社区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组建所谓的“社区学院”。这些社区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首先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对职业技术人员需求旺盛,重视社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移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高等教育领域的回应。为此,许多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开展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本地居民需求的社区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为了体现自己的社区性,纷纷进行资源重整,冠名为“社区学院”。由此可见,我国的社区学院实际上是教育系统内部成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学院成功经验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虽然这种模式不失为我国探索社区高等教育之路的一种有益尝试,但仅仅通过机构称谓的转变是否能够真正确立“社区高等教育”之实呢?根据上述对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因素分析,以下将力图通过中美社区学院的比较探索美国社区学院对中国发展社区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以及局限性。

  (一)与现有高等教育体制的相容性问题

  我国社区学院是希望建立一种集成人教育、社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为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与美国的单轨制完全不同,在高教系统中很难明确其地位。这类院校属性的交叉性与我国的高教体制无法适应,因此在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系,整合各类相互隔离的教育类型之前人为添加“社区学院”的称谓很可能会造成思想与实践中

  的混乱。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社区学院处于尴尬的边缘地位与这一问题有直接的关系,这还有待人们去深入探讨。

  (二)与社区融合问题

  象牙塔时代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我国传统的高等院校仍与社会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身处社区但却对社区事务保持着隔离的独立状态,即使是以社区性为导向的社区学院和部分地方院校也未能真正建立起自身与社区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高等教育机构是否能真正面向社区,需要多方面主客观条件的支持。从外部条件来看,美国社区学院的大发展主要基于区域经济的要求,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社区高等教育发展初期的前提条件,在地方经济发展相当落后,基础教育尚不能保证的情况下,不适宜迅速启动社区学院的建设。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应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演进,这也正是我国社区学院最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兴起的重要原因。此外,美国的经验证明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法律制定与财政支持也是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立法规范社区学院的办学,对社区高等教育的理论探讨不足,这种研究的滞后使得政府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无章可循,从而导致实践领域的分散性与混乱状态。从内部条件来看,美国社区学院之所以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源于对现实的关注,并以职业性为依托面向社区。美国社区学院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社区高等教育的职业性特点是其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因为只有职业性才能保障高校与社区之间最为直接的契合,同时保证人才的适用性。以社区为导向培养的职业性人才既有利于保证学生顺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地方的人才需求。

  (三)办学的层次和水平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所谓的社区学院很难真正突出自身特色,为社区服务往往停留在较低层次与水平。它们与其说是一种高等教育机构,更像是无所不能的大拼盘,复读班、助学班、培训班等形式掺杂在一起,甚至很多时候这些形式只是作为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创收的工具。社区高等教育不等同于普通的社会教育,其具备的高等教育性质要求其必须以正规的学历性中学后教育为主,其他多种非学历教育为辅。这是保证其办学质量与高等教育性质的基础,如果高等教育机构把重心放在培训事务之上就难免沦为一般性的社会培训机构,丧失其高等教育特色。美国的社区学院采用开放式入学,其课程也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为鼓励人们认真修习中学后水平的课程,还设置了“副学士”学历层次,依托正规的学历教育积极探索非学历教育之路。因此,我国的社区高等教育在注重加强与社区联系的同时,不能过分降低自身的层次水平,保证基本的办学质量是中外社区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四)其他相关问题

  从前面对美国社区学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与其分权的管理体制以及国家传统密切相关。而中国过于集中的管理体制既使得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管理自主性,也使得高等院校对于面向社区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能力。其次,美国深受实用主义哲学与多元开放主义传统的影响,而中国传统的重学轻术思想至今仍有深刻影响,加之民主意识的相对淡薄,人们对发展社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都会对我国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我国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就成为关乎我国社区高等教育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五、结论

  通过中美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许多条件在我国或不具备或不成熟。美国社区高等教育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重视。同时,美国社区学院的模式扎根于美国国情的基础之上,发展有其特殊性,不应该也不可能全盘照搬,特别是“社区学院”模式与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体制的兼容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该模式的推广应持谨慎态度。如果只是形式上模仿美国社区学院,忽视各种内在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区高等教育永远只能处于一种附属的边缘地位。笔者认为,是否成立所谓的“社区学院”并不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这种形式固然可以作为我国发展社区高等教育的一种有益探索,但更需引起重视的是我国目前已有的高职高专与成人高校在现有的教育框架内如何通过资源整合与办学思想的转变,将社区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其中。美国的社区学院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化发展的产物,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各自为政的高等教育形式通过社区高等教育这一理念加以融合,使高职、高专、成人教育、教育培训与教育服务等各种职能形成合力,显示社区性的优势特色,与四年制本科院校一样享有其发展的应有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直接照搬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客观实际,但我们可以多方面借鉴美国经验,如加强与社区的互动性、加强政府的扶持、加快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等,在现有基础上落实社区高等教育思想。社区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模式要着眼于中国社会现实与未来的需求,其是否真正具备“社区性”与“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不是由人为的冠名决定的,而要交由实践来检验。

  [参考文献]

  [1]马叔平,郑晓齐.论社区教育发展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BarbaraK.TownsendandSusanB.Twombly.CommunityColleges:PolicyintheFutureContext.ABLEXPUBLISHING,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2001.

  [4]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