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人物

文章

白居易的情与憎

发稿时间:2020-08-14 11:09:35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徐新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誉为“诗魔”和“诗王”,他与元稹共同倡导了唐代中期的“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他不论仕途如何,都坚守着知识分子的一份良知,关注平民的苦难生活,始终胸怀忧国忧民之心和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

  对黎民百姓的怜悯之情。唐宪宗元和元年四月,35岁的诗人白居易首次走上仕途,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上任不久,正值五月农耕忙碌之季,白居易看到了农民割麦的繁忙景象和贫妇抱其子拾麦穗充饥的场景,于是写下了《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道出了农民的心酸。县令看了不高兴了,遂强令白居易抓人,鞭打不交粮的农民。白居易不愿昧着良心去执行命令,就装病躲着。县令见他一直装病,也就不管他了。后来,白居易受到重用任左拾遗,负责进谏荐举。元和三年冬到元和四年春,天大旱无雨,宪宗因此欲降德音。白居易与大臣李绛上书建议“蠲租税,出宫人,绝进奉,禁掠卖”等一系列利民政策,来赈救离散贫瘠的百姓,宪宗都采纳了。元和十三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为忠州刺史,他在忠州劝农、均赋租、省事宽刑书,废除苛捐杂税、奖励农业生产、鼓励开荒种粮、发展蚕桑农业、新修道路石桥,勤政为民,立身廉清,忠州呈现出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新景象,白居易因此深受人们的拥护。

  对诗词创作的满腔真情。只有倾注真情的诗词才有生命力,白居易一生中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诗歌创作上,写了2800多首诗,多首诗歌成为千古名篇。白居易16岁时到长安干谒大诗人顾况。顾况笑着说:“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白居易拿出一首诗呈上。顾况一看惊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那首诗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歌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此诗让白居易一举成名。后来他写诗更起劲,但好诗不易得。于是,他回家用功,“夜课赋,昼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也。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元和元年的冬天,白居易、陈鸿、王质夫在仙游寺小聚,王质夫恳求白居易将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记录下来。于是,白居易创作了千古绝唱《长恨歌》。10年后,白居易被贬江州。一个深秋的夜晚,漂泊江湖的长安歌妓动人心弦的琵琶声和悲惨身世的倾诉令白居易顿生同情,也引起了他的情感共鸣,于是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琵琶行》面世了。诗歌用一连串的新颖精妙的比喻,把音乐旋律形象化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充分表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艺术才能。

  对错误决策,犯颜直谏不顾情面。白居易在朝廷上,凡遇有害国计民生的事,无不议论激切,犯颜直谏。有一年,有个叫王承过的节度使不听朝廷的调遣,唐宪宗决定派宦官吐突承璀领兵去讨伐。谏官们知道,让宦官领兵打仗是不行的,于是纷纷上表阻拦。白居易见事情紧急,就和唐宪宗当面争论起来,他对宪宗说:陛下错了!宪宗听了很生气,下朝以后,对宰相李绛说:白居易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在难以忍受。李绛是个正直的大臣,对唐宪宗劝慰了一番,宪宗才没给他定罪。

  对贪官污吏,直言不讳毫不容情。他忠贞正直,遇到皇帝做不妥的事,别人不敢说,他却敢劝谏。元和三年,淮南节度使王锷以巨款重贿宦官,欲求官位,唐宪宗准备任命王锷为宰相。白居易认为王锷既无“清望”,又无“大功”,德不配位。于是他进谏说:宰相是陛下的辅臣,不是贤良的人不能担任这个职务。王锷鱼肉乡民,抢掠财物,进奉给陛下来讨取您的欢心。让这种人当宰相,会对国家造成损害。宪宗听了,不得不收回成命。

  对强权威胁,毫无畏惧大义凛然。元和十年春,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不满宰相武元衡提出的用强硬手段消灭藩镇势力的提议,于是派出刺客杀了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此事一出,朝野哗然,宰相在京城被杀,是藩镇对朝廷的莫大蔑视,更是朝廷的奇耻大辱。但满朝文武惮于藩镇威势,竟无一人敢上疏提出对策。而白居易认为默不作声只会助长地方节度使的嚣张气焰,朝廷应该把李师道杀人的凶残行为公布天下,联合全国的力量群起而攻之,不能放任这些人为所欲为。他出于义愤,不顾不能先于谏官奏事的朝规,首先上疏请求追捕凶手,为宰相报仇雪恨。此举激怒了朝中与藩镇勾结的官吏,他们给白居易安上一个“越职言事”的罪名,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一生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哲学。为官四十载,以天下为己任的风骨、耿直正义的节操、犯颜直谏的胆识和亲民爱民的个性在他身上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