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改革动态

老干部谈改革开放40年

发稿时间:2018-12-07 15:30:17   来源:国家发改委  

  编者按

  夕阳余热尽争辉,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改革开放路,春风化雨,曾经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国家发改委广大老干部,对党无限忠诚,对发展改革事业无比热爱,既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拥护者,又是推动者和践行者,是活动的资料库、移动的档案馆。为将老干部中蕴藏的珍贵的改革开放好故事、好体会、好经验深入挖掘出来,生动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改革工作的历史担当和突出成绩,国家发改委离退休干部局联合中国改革报开设了"老干部谈改革开放40年"专栏,以访谈的形式真实记录、诚挚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以下为专栏文章精彩内容节选。

  摸着石头过河 走进改革开放

  国家发改委部级老干部陈宗皋回忆 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改革故事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岩 文 高弘杰 摄)

  "六五"计划制定和实施期间,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对抗成为世界的主题。从国内来说,"六五"计划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上下都出现急于把经济搞上去的"过热"问题,甚至有些人还存在想要"大干快上"的思想。1979年,中央下决心进行调整,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1979年、1980年两年没有很好地调整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1981年~1987年,宋平同志再次进入国家计委主持工作。

  在"六五"计划制定和实施期间,与宋平同志共事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宋平同志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六五"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二是有关20年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也就是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振兴经济。三是编制"七五"计划和进行计划改革。"六五""七五"这两个五年计划是国家计委成立以来制定、执行的比较完整的两个计划。在此期间,国家计委向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汇报编制的计划,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宋平同志讲究工作方法,非常重视现场实地调查研究。他基本每个月都到地方调研,对计划安排的能源、交通、水利和钢铁、化工、建材等基础原材料项目,都亲自带队组织有关部门、委内司局和地方领导同志一起到现场察看、调研。在现场听地方、部门的意见,听专家的意见,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有时甚至个把月。为了解决煤炭供应紧张问题,他跑了山西大同、平朔,内蒙古准格尔,东北三大露天煤矿,陕西榆林神木、府谷等矿区。12月底还到东北的霍林河矿区调研,那里温度零下38度,早晨从吉林白城出发,几乎整天在沙漠里赶路,晚上8点多才到,吃了晚饭还要马上开会研究工作,第二天照常到现场察看。

  把增加就业作为宏观调控主目标

  国家发改委原党组成员、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宋晓梧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宏伟 文 袁 琳 摄)

  改革开放是一个探索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通过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在充分肯定40年来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发展过程当中积累的问题,需要认真去解决。进一步改革开放很迫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很迫切。

  在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明确把增加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实践证明,这四大目标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应当有所侧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这在物质财富十分匮乏的国情下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调整产业及技术结构、消化长期积累的过剩产能进入加速期,就业问题凸显。今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就业"被提到了下半年要重点做好的六项工作之首。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最明显的变化是中美经贸摩擦。而就业是民生之本。以增加就业为主要调控目标,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地方政府转变发展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在竞争中充分涌流;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城乡广大就业者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和职业安全、社会保障网络,并加强监管。

  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徐徐展开

  国家发改委原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谢极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宏伟 文 高弘杰 摄)

  随着我国历经40年的渐进式改革开放,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国声音",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话语权越来越大,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比如,制定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搭建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改革路线图,不少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显著。

  "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谢极认为,这些重大决策、举措和成就,显著增强了全国贯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往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改革是"原动力" 开放是"助动力"
 

  原国家计委外事司司长、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原公使衔参赞许同茂 (中国改革报记者 徐赟 文 王子良 摄)

  令我最有成就感的项目当属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1982年国务院作出"对现有企业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的决定"。1983年邓小平提出:"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要成千上万项地搞起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成果,改造现有企业,大幅度地提高了许多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其中就包括通过官民两个渠道,从日本请专家,对我国企业进行诊断,提出技术和经营管理改善的报告,然后对企业实施改造的合作模式。"日本一些老技术工人,长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帮助。同时,这些老师傅既能发挥自身余热,又能带动日本的设备销售,他们也很有积极性。"许同茂说,"技术改造是一战略性举措,它非常切合中国的实际,扩大再生产,不能主要依靠铺新摊子,而应是依靠技术进步,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还是完全靠自己摸索,关着门搞建设,那就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许同茂说,改革和开放,二者的关系,正如两副车轮,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任何一个。"改革是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开放则是发展的'助动力'和'加速器'。"

  改革开放:迈入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国家发改委原正司长级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  张丽娜  (中国改革报记者 赵薇 文 高弘杰 摄)

  "改革开放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也是面对未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这是国家发改委原正司长级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原巡视员张丽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在原国家体改委成立之初就加入、长期在改革战线工作的她对于改革开放的最深感受。

  张丽娜将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的成果概括为四个"转向":资源配置方式从单一计划手段转向市场化配置、贸易模式从内环封闭转向全面对内外开放、所有制结构从原来的"一大二公"转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保障从"铁饭碗"人员转向覆盖全社会民众。"例如,改革开放前只有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三大公共部门的人员能够享受'终身就业'的政府保障,现在,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体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张丽娜举例说。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平衡、充分发展,更加注重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注重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张丽娜表示,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数量追赶"、解决数量短缺和供给不足,而是转向"质量追赶";改革开放也必然推动我国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强国。

  汽车产业管理要靠行政法规加标准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原司长陈斌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宏伟 文 高弘杰 摄)

  30多年间,迂迂回回在不同机构和部门任职,但汽车产业一直是陈斌重点关注的领域。他介绍说,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下,我国汽车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汽车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汽车工业经历了由年产量十几万辆到现在的近3000万辆的发展历程。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汽车工业从量上满足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陈斌认为,汽车产业由大变强不再是量的增长,而应该是质的提升,因此必须转变产业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引领消费需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汽车工业转型升级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于未来的汽车产业管理方式,陈斌建议,应该实行法制化管理,而不是依靠政策来管理。其实,在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之初,他就表达过"希望这是我们最后一个产业政策"的态度。具体而言,陈斌希望把过去管理产业用红头文件加标准的方式改为行政法规加标准。由事前环节适当放开,转到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而在具体操作方面,陈斌建议分阶段逐步放开,先放开新能源汽车及商用车领域。

  科学决策助力"三农"发展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原司长高俊才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文 高弘杰 摄)

  在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任职期间,高俊才的具体工作包括规划编审、项目审核、资金安排、政策建议和研究重大问题等几大类。"做这些工作,我们一直秉承12字的原则——国为重、民为本、安为先、合为上。"

  高俊才对这12字原则做了阐释。国为重。作为国家公务员,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始终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司一直把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民为本。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以民为本"上。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安排上,把解决老百姓最迫切的问题放在首位,比如农村饮水安全。安为先。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优先考虑安全问题,不论是全社会的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还是本系统的干部安全、资金安全、工程安全。"干部安全、资金安全、工程安全是互相联系的,一环出问题,就会整体出问题。"在高俊才看来,如果没有权力制衡就容易滋生腐败。农村经济司每年安排1000多亿元的资金,绝大部分资金的下达文件,都是与委内投资司和委外有关部门的计划司反复"PK",最终三方达成共识。"这就像一个钱柜有3把锁,钥匙在3个人手里,3把锁都打开,才能从钱柜取钱。"合为上。坚持"和合精神",本单位同志之间、不同部门之间要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办事,即从不同角度、不同职责,都重视同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事,在调研、行文等工作中,尽最大努力形成合力和提高效率。

  部委变化彰显时代变革

  国家发改委离退休干部局原局长、离休干部于永平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政 文 高弘杰 摄)

  "时代在变,国家的政策在变,老计委也跟着在变。"于永平说,国家计委成立距今已有66年,门口大牌子更换了三次。计委成立26年后的1998年,门口牌子改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又过了5年,在2003年更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牌子的更换意味着它的内部结构、工作任务内涵均有重大的改革。这是计委重大改革的象征、时代发展的必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计委每年要审批数百个重大项目。为了保证国家预算合理支配,在时任计委主任宋平同志的推动下,我国加强工程咨询行业建设,凡是亿元以上的国家大项目,必须经过咨询公司做可行性研究报告,而后报计委,计委审批后上报国务院决定。"于永平表示,这一改革可以有效避免国家项目重复建设。

  "我委的工作重心一直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它的变化和成长,与一代一代的青年干部是离不开的。"谈及如何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服务全委时,于永平用六个字作总结:用心用情用力。"由于得到老干部们的认可和信赖,我从人事司司长的位置调任到离退休干部局担任局长。老干部们需要我,我也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些革命先辈服务、奉献。所以,我带动离退休干部局的同志,力争把服务做到老干部家里去,做到老干部的心坎儿里去。现在我自己也变成一位老干部,再看我委一批又一批青年同志和他们的成长,我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