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动态

文章

赵 艾: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稿时间:2022-08-02 18:27:43   来源:中国改革网  

  编者按:2022年7月30日-31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与中共江西省新余市委、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民生系统集成改革暨“新余实践”高层研讨会。本文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演讲实录。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讲话中指出,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也提到,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现就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关精神,联系江西省新余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角度,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治国安邦大问题

  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0条中的第2条中提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条的第8条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要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明显进展。在社会保障方面,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助残等福利事业,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

  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四五“重点任务。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五个部分60条第十二部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中第42-48条共七条,重点就是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第四十三到四十五章,第十四篇“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中第四十六到五十一章,共九章的篇幅,部署了涉及教育、医疗医药医保、养老扶幼、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就业、收入分配、社保、慈善、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民生,既是“小”事情,又是大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说“作于细”而“成其大”。这个问题直接连着“两头”。一头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具体需求,能够解决民生领域许多老百姓的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可有效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头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局,可有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靠改革。只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和挑战,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举措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涉及社会建设尤其是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改革既要抓住重点,聚焦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准确把握各领域改革之间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

  二、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

  民生问题涉及面很广,旨在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体制改革,也触及很多领域。具体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重点领域。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前,我国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始终位于0.4的“警戒线”之上,在0.47左右。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推动共同富裕,任务艰巨。这方面改革,一是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二是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是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二)深化国家公共服务制度改革。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0个部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9个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都属于国家确定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要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领域,推动标准水平城乡区域间衔接平衡,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二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作用。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支持。

  (三)深化就业促进机制改革。就业是最大民生。目前,多因素叠加导致就业压力“山大”,岀现摩擦性失业困境。今年6月16岁~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已高达19.3%。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07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都创历史新高,就业难度陡增。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苦了学生,愁煞家长。国务院又是开会,又是发文件,相关部委也发了不少文件。可见问题之难、之急、之重要。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是健全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二是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全面清理各类限制性政策,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三是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就业免费优质服务。四是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五是健全劳务输入集中区域与劳务输出省份对接协调机制,加强劳动力跨区域精准对接。六是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七是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八是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四)深化教育改革。目前教育领域问题不少,突出表现在,学生负担太重,课多、作业多、考试多;教师压力大,任务、指标、升学率;优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教育不公平;收费过高,素质教育实施举步维艰。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完善办学标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四是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五是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六是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此外,要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二是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三是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四是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五是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六是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等等是长期困扰老百姓的顽疾。要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一是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二是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三是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四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五是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机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此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七)深化生育、养老体制改革。我国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净增48万人,创下了近60年来(1962年以来)的新低。2021年人口出生率为7.18‰,连续两年跌破10‰(即1%)。也是近72年(1950年以来)来的新低。在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同时,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按国际通行标准(14%),已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和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一是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二是建立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机制。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三是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八)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二是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三是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四是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健全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树立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的五个原则之一。要系统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思考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任务,系统谋划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标。要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促使改革任务与民生目标有机统一、改革举措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改革实践与党的领导协同推进。要强化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加强改革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发挥改革整体效应。

  (二)推动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重要阶段,巩固和深化这些年来我们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做好成果梳理对接,着力点就是改革系统集成。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也必须坚持系统集成,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要加强改革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要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其他领域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支撑能力。系统集成,重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民生领域各项改革举措产生联动效应。这也是社会体制改革的特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事关民生领域方方面面,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不能零敲碎打地调整,更不能碎片化的修修补补,而是全面的、系统的、联动的和集成的。

  (三)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面对各种十分复杂的利益关系,解决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离不开辩证思维。只有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才能真正做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工作。要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就要求在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中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特别是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把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不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在辩证分析中作出最为有利的抉择。立足社会建设、民生各领域改革的耦合性制定配套措施,使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四)坚持探索创新。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要坚持创新。把创新意识、创新举措、创新实践,贯穿改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通过创新不断推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一要不断创新思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学习借鉴国外保障和改善民生有益经验,不断破除旧观念,克服旧习惯,打开旧藩篱,产生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二要不断创新举措。根据中央精神,密切结合各地实际,针对矛盾症结所在,找准突破方向和着力点,推出有特色的新举措,能贴近实践,指导实际工作。三要不断创新实践。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工作特别是基层工作中,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形成有特色的案例,供面上参考、借鉴和推广。此外,要积极探索民生领域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化服务创新。

  (五)崇尚真抓实干。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改革举措任务落地见效,重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一要加强协同配合。社会体制改革重大举措落实,往往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必须增强任务落实的系统性、灵活性、协调性和配套性,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或头疼医脚痛、脚痛医头,不能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引发另一个问题,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做到蹄疾步稳。二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通过扎扎实实努力,把改革的各项部署和任务落到实处,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要不计较得失,不在乎名利。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境界,一步一个脚印,一茬一茬接着干,只要对民生有利,对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利,就都是成绩,都有功劳。

  总之,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长期任务,任重而道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