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为什么沉迷于阅兵?
发稿时间:2018-05-10 14:01:54 来源:亚太日报
大选尘埃落定,普京宣誓就职开启了第四个总统任期,春天也在寒冷的俄罗斯姗姗来迟。对俄罗斯人而言,还有什么比这个日子更适合搞庆典活动的么?
5月9日,一年一度的莫斯科红场胜利日阅兵式又如期上演。
当地时间9日早上,为纪念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3周年,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仪式。阅兵仪式拉开序幕后,俄罗斯总统普京致辞并称“胜利日快乐”。
当地时间上午10点钟,阅兵仪式正式开始,莫斯科红场响起自鸣钟。随后,第154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独立警备团仪仗营旗帜护卫队在亚历山大罗夫《神圣的战争》乐曲伴奏下,将俄罗斯联邦国旗和胜利旗帜擎入红场。
据悉,参加阅兵仪式的包括13000多名将士、俄联邦武装力量所有军种的军事装备和飞行器,以及其他各强力部门的受阅部队。
说到阅兵式,其实不仅仅是现在的俄罗斯,苏联政府也经常举行阅兵。苏联政府光在红场上就举行了31次阅兵式,特别是从1967年-1990年,基本每年都有。阅兵式可以鼓舞军队士气,制造浓厚的节日气氛,还能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
作为一个极其尚武的民族,俄罗斯人无论是在军队建设还是国防教育上都投入了大量精力,阅兵式只是其中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形式。
对俄国人而言,胜利日是一种信仰。长期以来,俄在外交、经济、文化上遭遇西方世界的围堵,胜利日阅兵因此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对外,俄当以正视听,重申斯拉夫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西线战场的历史贡献,展示国威军威;对内,呼吁民众同仇敌忾,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的同时,激发斗志和决心。
正因此,历年的红场阅兵,都举世瞩目。
那么胜利日阅兵从何而来呢?
苏联时期,红场一般每年要举行两次阅兵式,但均和胜利日无关。这两次阅兵,一次在5月1日,纪念国际劳动节;另一次在11月7日,纪念十月革命的爆发。
1945年5月9日,德国宣布无条件向美、苏、英、法投降,二战西线战事结束。这一天,便被苏联确定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简称“胜利日”。依照惯例,如此喜事当然需要阅兵来纪念一下。然而此时,苏军主力部队尚在前线,5月9日阅兵显然不现实。
因此,斯大林让部队修整了一个半月。经过充分的准备,1945年6月24日,苏联在红场隆重举行了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阅兵式。参战官兵怀着对胜利的无比喜悦来到红场接受检阅,滚滚铁流通过红场,展现着苏联灼灼的国力。
尽管此时,东线战事尚未结束,但这丝毫不影响苏联人阅兵的热情。受阅结束两个月后,苏军乘胜出击,兵发远东,仅用一个礼拜便消灭了盘踞在中国东北数十年的日本关东军。
战后,由于每年“五一”和“十月革命”纪念日阅兵依然保留,因此苏联官方便不再组织红场胜利日阅兵。毕竟,即便是对爱好阅兵的俄国人来说,一年在红场办三次阅兵,对组织者而言也太过辛苦了……
不过,在卫国战争胜利二十和四十周年时,苏联官方依然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胜利日阅兵式。特别是勃列日涅夫主政的1965年,苏联官方正式把5月9日定为“胜利节”,其纪念传统由此固定。
之后的红场阅兵就成了苏军炫耀武力的舞台,苏联政府也将阅兵式当成了秀肌肉的绝佳机会,特别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阅兵式成为了每年的保留节目。
勃列日涅夫很喜欢阅兵式,最终也因为阅兵式病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经济困难,最初几年并未举办任何阅兵活动,直到1995年为了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才重新恢复了胜利日阅兵。
进入新世纪后,普京成了红场阅兵的唯一核心。从2009年开始,俄罗斯的红场阅兵恢复到了苏联时代的规模,俄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胜利日阅兵在鼓舞人心和秀肌肉方面的重要性,所以阅兵式一年比一年隆重,而且每年都有新式装备露面。
阅兵式有“大—小年”之分。
红场阅兵式的规格根据年份来确定,分为“大年”——周年阅兵和“小年”——常年阅兵两种类型,规模大小明显不同。周年阅兵往往“逢五逢十”,这一天参阅的装备、人数一般会是往常年份的两倍。
但是,规矩并非一成不变。以2014年卫国战争胜利69年红场大阅兵为例,当时的俄罗斯因夺取克里米亚,正遭遇西方的全面围堵,俄乌、俄美矛盾重重。内忧外患之下,俄在此次阅兵中不仅派出了驻守克里米亚半岛的一线部队刺激乌克兰,还展示了豪华的装备方阵,特别是在空中展示了69架战机,气势磅礴地飞越红场上空。
今年的阅兵式虽未“逢五逢十”,但其规模却超过了去年,这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对俄国防部长绍伊古而言,他已主政国防部超过五年,光荣成为苏联解体后第二个在位逾五年的俄罗斯防长(第一个是普京的铁哥们伊万诺夫)。这次阅兵,是对绍伊古治下俄军在叙利亚取得成绩的一次全面展示。
这个胜利日,因此更加意义不凡。
看看每一个苏联老兵在胜利日阅兵后关于“我们的部队不可战胜”的豪言就知道了。胜利日阅兵,早就成了专属俄罗斯的年度狂欢,它就像鸦片一样,变成了战斗民族后代们的“精神消费品”,能让战斗民族暂时忘掉一切问题和烦恼。
阅兵式在俄罗斯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而苏联时期的沉淀更是让这样一种军事活动成为俄罗斯一种光荣的历史传统。这样的活动虽然耗资不菲,但俄罗斯从总统到普通老百姓都很欢迎,“阅兵情结”体现了这个国家深入骨髓的英雄主义,这证明了“战斗民族”这个称号确实实至名归。
只是,终会有一天,俄国人将明白,卫国战争的伟大存在于历史之中,但它指引不了未来。胜利日阅兵会带来激情与喜悦,也会带来固闭自封,只有摆脱了“胜利”的幻境、重归世界发展主流,俄罗斯才有所谓的民族复兴之日。“胜利日”,也将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