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战略举措
发稿时间:2011-10-20 00:00:00
首都经济圈概念的提出,是对首都经济概念的发展和延伸。首都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当前应优先考虑以下战略举措。
明确首都经济圈的国家功能及城市功能定位
打造首都经济圈,既要着眼于首都城市自身发展和国家南北协调发展等“眼前”问题,更要放眼于未来,立足于新一轮国际合作与竞争,提前布局、抢位,打造国家长远核心竞争力。要统筹北京中关村国家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河北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整合三方资源,实现互惠共享,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把首都经济圈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全方位参与全球竞争。
为了更好地发挥首都经济圈的综合实力,需进一步明确首都经济圈内各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一个有机的功能共同体。北京作为首都经济圈的核心,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其发展应突出科技和文化创新功能、国际交往展示功能,在经济功能上,不求规模最大,但求作用最大。天津是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因此,天津的发展应进一步突出其经济功能、流通交往功能,完善首都经济圈功能,为建设世界经济的重要节点服务。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廊坊、保定、唐山、石家庄、沧州八市,分别承担着生态涵养、旅游、港运、经济发展、安全保护等一项或多项功能,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首都经济圈的整体最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构建与首都经济圈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建立统一高效的统筹协调体制。成立统筹协调小组,负责首都经济圈建设规划的制定、相关政策的出台及绩效考评,协调解决三地政府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统筹协调工作。
目前,京冀两地政府之间以及相关的部门之间(如交通委)建立起了联席会议制度,已开始发挥作用。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监督和考评机制,协调推进并保障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规划进行修编及对地方奖惩。
加快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加快推进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把首都经济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海陆空综合立体规划。以天津、唐山、黄骅三大海港,首都一机场、二机场和滨海国际机场三大空港为节点,以高铁、高速公路为连接线,构建首都经济圈对外交流骨架;以城市交通枢纽为节点,以城际列车、轻轨、高速公路为连接,构建圈内交流骨架。交通运输仍是首都经济圈发展的薄弱环节,应统筹规划,尽快建立现代综合快速交通运输网,加快京津、津承、承唐等主要城市间以及秦津沧环渤海运输通道建设。完善区域公路网络,做好区域内三地规划的衔接。完善港口建设,优化机场布局。大力推进首都二机场、天津港、黄骅港等的新建和扩建工程。进一步强化煤炭运输通道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能源、信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末,初步建成各种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合理、能源供应来源多源化、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高效利用、保障有力、安全可靠的能源系统。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网络资源,率先推进“三网”融合,提高现有网络使用效率。
推动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一体化布局
首都经济圈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教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其产业发展和布局要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这两大动力进行要素分配和重组。
重点开发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三个增长点。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科技辐射、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滨海新区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曹妃甸工业区要建设成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大力推进京津塘高技术产业带、现代化滨海临港重化工业带、京保石现代制造业带等三个产业带发展,形成引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核心地带。积极推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首都经济圈西部北部生态产业区、南部先进制造业聚集区(石家庄—保定—沧州)、京津高技术与现代服务业产业区以及唐山—秦皇岛重化工业优化提升区等若干产业区的建设。
统筹以水资源保护利用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
首都经济圈是世界上最缺水的经济圈之一。应建立跨省市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机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首都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与定额管理,强化节水、挖潜和水质保护,重点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安全防护、统筹供给三大体系和流域综合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一首都经济圈内的用水制度,在优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水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全域范围内的有偿用水。
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构建总体区域绿色空间格局,加强对农田、河流、滨海湿地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区域内河流水系的整治力度,逐步实施地下水限采、禁采,不断提高区域环境的承载力。加大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的治理力度。通过区域联治、行业集中整治等措施,强化对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防治。通过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发展绿色无污染农业,减少对土地的污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污水排放治理标准。
搭建通用共享的平台和政策体系
目前,首都经济圈区域内出台的很多政策,标准性、规范性差,难以通用和共享,需要建立通用共享的平台和政策体系。比如,可以加强首都经济圈内的公用通信网、局域信息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电子社区系统、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合作和联网,形成首都经济圈信息互通共享、业务互动协作以及联合监管的综合信息平台。又比如,发挥首都经济圈内科技、人才优势,利用国家级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等研究优势,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搭建通用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总之,通过对圈内资源的整合,使原属于某一开发区的个性资源具有通用性,为各开发区所共享,提高使用效率,降低相关成本。
实行相对统一的开发开放政策。应梳理首都经济圈内各地现有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减少在税收、人才流动、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政策差异。尤其要加大对各开发区优惠政策的整合,分别研究单项政策是否具备普惠性,通过规范化、标准化,使其能为整个区域所共享。加大对首都经济圈内各开发区的类别鉴定,对同类型开发区政策进行分类整理,通过普惠原则,加大各开发区的政策创新力度,提高开发开放水平。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首都经济圈研究”课题组,何明、乔智玮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