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社动态

文章

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就业促进理论与政策论坛”在京举行

发稿时间:2023-01-12 13:15:01  

  2022年12月30日,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在京举行“2022年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就业促进理论与政策论坛”。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和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等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出席会议并发言。西南财大副校长尹庆双致辞时表示,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工作中的全局性问题,大家集聚一堂为此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的社会责任意识,西南财大愿意一如既往提供支持。本次分析会以“就业促进机制与高质量充分就业”为主题,围绕“宏观形势分析”“ 就业形势分析与展望”“高质量充分就业与共同富裕”和“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四个议题展开研讨。与会专家就“健全就业促进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本次会议在就业促进机制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稳增长”是实现“稳就业”的根本前提

  与会学者指出,当前我国总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稳中有忧、局部复杂严峻,就业总量问题重新成为就业市场的突出矛盾。去年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较《“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所设的控制目标高0.1个百分点。考虑到返乡农民工难进入调查范围,部分劳动力退出就业市场,且存在大量停工歇业未解除劳动关系但未工作现象,实际失业情况比调查数据更为严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刘燕斌研究员认为,经济下行对就业形成较大压力。2022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速为3%,如全年增速比年初目标低2-2.5个百分点,有可能导致减少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2023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有可能达到1500万人,从稳就业需要的角度看,GDP增速达到5%,更有利于实现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的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体现了党中央对稳就业的高度重视,为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稳增长”“稳就业”首先要“促消费”。中美比较结果显示,当前两国居民消费率相差约20个百分点,其中45%来自于可支配收入差距,55%来自于居民消费倾向差距。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会长甘犁教授认为,通过共同富裕促进消费增长实现高质量就业,既要提高居民家庭收入份额又要提高居民家庭边际消费倾向。建议在初次分配中减少各种机制造成的市场扭曲,增加居民财产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在再次分配中,继续保持较低的所得税率,适当降低社保缴费率,加大社保福利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减少实物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现金转移支付力度。与此同时,要着力稳定居民预期,降低收入和支出风险,减少预防性储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缓解居民消费面临的流动性约束。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适当提前布局鼓励医疗保健行业的快速发展。

  “稳增长”“稳就业”还需要“稳企业”。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唐代盛教授认为,促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基本途径。2021年我国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的就业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79.4%。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推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稳定中小企业市场预期和信心,全力稳住就业“主力军”。同时,支持中小企业与职工集体协商,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轮岗轮休、在岗培训等措施,依法处理劳动关系。在传统工作岗位数量无法满足劳动者就业需求的情况下,可考虑做好中小企业专利发明的成果转让和转化,鼓励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劳动者创新创业,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创新创业人才,让更多有志者的人生出彩。

  第二,帮扶大学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

  与会学者指出,随着高校扩招因素逐步释放,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在新成长劳动力供给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取代农村转移劳动力成为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供给的主体。根据高等教育统计数据测算,202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其中约有1000万人需要进入就业市场,占同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供给的三分之二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卓贤研究员认为,当前我国青年失业率处于高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末,大学毕业生在16-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中的比重为46%,但在失业青年中所占比重却高达三分之二。2022年6月末,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前就业率同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受此影响,7月份青年失业率一度攀升至19.9%,较同期美德日韩等国高12-16个百分点。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既有紧迫性、艰巨性,又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应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来抓。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短期来看,需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蓄水池功能。国企是稳就业的“压舱石”,撑起了稳就业的大梁,发挥了产业链龙头带动作用,通过稳定供应链,畅通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从高校毕业生签约的单位性质看,签约民企、国企的毕业生分别占31%、30.9%,两类企业共吸纳6成以上毕业生就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同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力。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欧阳俊教授认为,在当前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突出的特殊时期,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发挥劳动力蓄水池作用。通过增加政策性岗位供给,向高校定向派发岗位,广泛开展社会化在职技能培训,促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形成我国劳动力市场“蓄水池”。在未来经济恢复增长和基本面向好的时期,可以将这一部分劳动力释放到市场,有效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性矛盾。

  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长期来看,需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学习STEM专业从事STEM工作。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教授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直存在的长期现象而非疫情爆发后才出现的新问题,其根源在于高等教育培养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不同步。一方面,我国高校理工农医专业毕业生比重持续下降。2020年,本科阶段理工科毕业生占比为48%,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累计下降了1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对STEM专业人才需求持续增加。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接近3000万人。为此,建议增加高等教育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调整拨款系数、优化激励环境,吸引更多青年人学习STEM学科/专业的同时,要求非STEM学科/专业的学生完成一定量的STEM课程学习。

  择业观念变化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另一因素。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万海远教授提出,要优化就业市场秩序,规范财富激励机制,在青年大学生中牢固树立“勤劳致富”的健康择业观念。卓贤研究员建议,将考研、考公时间提前至8-10月,打破对招聘对象的应届身份限制,努力消除造成高校毕业生摩擦性失业的“灰犀牛”。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王敏研究员表示,平台与青年就业特点和就业需求高度匹配,要充分发挥其在创造青年就业中的作用。此外,西南财经大学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罗锋介绍了该校毕业生就业特征和趋势,指出体制内就业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建议加大力度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第三,提高灵活就业质量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部分

  与会学者指出,灵活就业准入门槛低,对困难群体和新毕业大学生起到了明显的就业托底作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超过2亿人。其中,初中及以下占比高达60.5%,比本科及以上占比高54.5个百分点,而同期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占比与本科及以上占比差异只有27.9个百分点;2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选择灵活就业的占2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指数电话调查显示,2020年没有工作而2021年实现了就业的跟踪样本中,有25.2%的受访者从事的是灵活就业,在所有就业类型中占比最高。

  与个体工商户及农村自营业者雇主、民营/私营企业业主、个体工商户雇员、民营/私营企业员工、国有/集体企业员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职工等其他就业类型相比,自由职业和零工类这类灵活就业者的就业质量明显偏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张冰子研究员认为,灵活就业者特别是被动性灵活就业人员不仅劳动时间长,而且还面临高风险和低收益的双重挑战。没有就业保护,在经济下行期收入减少的概率更高。资源有限且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在市场上获得高收益的机会更少。中国民生指数电话调查显示,灵活就业人员超时工作占比仅次于个体工商户及农村自营业者雇主,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比例显著低于其他就业类型,过去一年收入明显下降、对工作不满意、对生活不满意、对未来缺乏信心的受访者占比也偏高。

  如何提高灵活就业者的就业质量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院长闻效仪教授将灵活就业等同于零工经济,认为由于没有身份投入劳动者进出零工市场成本为零,给零工经济带来了巨大弹性的同时也使其难以通过传统“身份”管理的方式进行规制,由此带来了劳动关系认定难题、社会保险难题、工会组织难题。八部委“指导意见”对新就业形态总体上采取分类管理,但对于什么是“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并没有明确说明,建议考虑将累计劳动时间作为判定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提出,要通过加强劳动标准来不断提高灵活就业质量。面对劳动分工精细化提出的精细化管理要求,要基于劳动关系碎片化理念,本着权责对等、度量精准的原则,从最长劳动时间、最低劳动报酬和最高劳动强度等三方面确立灵活雇佣的劳动管理标准。

  会议上,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委会还发布了《2022快递末端生态发展报告》。报告指出,电商和快递行业开始进入存量竞争的成熟期,应允许企业整合传统物流与电子商务建立国内覆盖城乡的公路、铁路、航空与水路一体化的运输网络,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和海外投资建立全球性电子商务网络与物流网络。快递末端以公共服务站为主体完成了生态重构,,监管部门应加紧出台快递公共服务站行业标准,引导行业竞争走向良性化。“快递进村”挑战依然严峻,建议避免追求无条件的全覆盖,转而聚焦于“有条件的建制村”。产地仓模式可及时响应市场供需变化调整收购和销售价格,从根子上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建议对其各类形态进行深入调研总结,通过政府文件、官媒、行业峰会等各种渠道进行推广,并在土地和资金使用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持。坚持快递服务站困难群体就业渠道属性,鼓励相关企业适当留出一定比例的服务站,专门用于扶持一些贫困户、留守妇女、返乡就业者、残障人士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

  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二〇二三年一月十一日